关于印发《嵊泗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12-21 14:32

信息来源:县农业农村局(水利局)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各乡镇,部门,市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嵊泗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嵊泗县委嵊泗县人民政府

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2019年12月10日



嵊泗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目 录

前言 .................................................................................................- 5 -

第一章 规划背景 .......................................................................... - 6 -

一、振兴基础 ........................................................................ - 6 -

二、发展态势 ........................................................................ - 9 -

第二章 总体要求 ........................................................................ - 11 -

一、指导思想 ........................................................................ - 11 -

二、基本原则 ....................................................................... - 11 -

三、发展目标 ....................................................................... - 12 -

第三章 空间优化 ........................................................................ - 16 -

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 - 16 -

二、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 - 17 -

三、推进乡村分类发展 ........................................................ - 18 -

第四章 产业提升 ........................................................................ - 21 -

一、大力发展现代绿色渔业 ................................................ - 21 -

二、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 - 22 -

三、培育现代渔农业经济体 ................................................ - 22 -

四、构筑乡村产业发展平台 ............................................... - 23 -

第五章 生态宜居 ........................................................................ - 24 -

一、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 ................................................... - 24 -

二、提标美丽乡村示范创建 ............................................... - 25 -

三、提升渔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 - 25 -

四、打造美丽风景线 ............................................................ - 26 -

第六章 乡风文明 ........................................................................ - 27 -

一、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 .............................................. - 27 -

二、弘扬乡村优秀文化传统 .............................................. - 28 -

三、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 - 29 -

第七章 乡村治理 ........................................................................ - 32 -

一、加强渔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 - 32 -

二、巩固提升社会有效治理 ................................................ - 33 -

三、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 - 33 -

第八章 改善民生 ........................................................................ - 35 -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 35 -

二、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 - 37 -

三、多措并举实现村强民富 ................................................ - 41 -

四、全面实施乡村小康计划 ................................................ - 43 -

第九章 制度创新 ........................................................................ - 44 -

一、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 - 44 -

二、深化农村领域制度改革 ................................................ - 45 -

三、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持 ................................................ - 47 -

四、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支撑 ................................................ - 50 -

第十章 实施保障 ........................................................................ - 52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 52 -

二、强化规划引领 ................................................................ - 52 -

三、强化人才支撑 ................................................................ - 53 -

四、加强投入保障 ................................................................ - 53 -

五、加强社会合力 ............................................................... - 53 -

嵊泗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标志性工程重点项目 .......................- 55 -


前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浙江省委、省政府和舟山市委、市政府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为推进渔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舟山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渔农业渔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 年)》,对全省和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嵊泗县目前正处于持续推进美丽海岛建设的关键阶段,以生态旅游为指导,重构渔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促进乡村振兴,是有效解决嵊泗县“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嵊泗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为了强化规划引领,科学有序地推动全县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特编制《嵊泗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指导嵊泗县未来一段时间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嵊泗县又称嵊泗列岛,是浙江省最东部、舟山市最北部的一个海岛县,全县有大小岛屿404个,其中百人以上常住人岛屿13个。全县总面积约882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8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38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大县,陆域小县。嵊泗县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体,2017年末,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5公顷,海水养殖面积2.38万亩。

嵊泗县下辖菜园、嵊山、洋山3个镇和五龙、黄龙、枸杞、花鸟4个乡,8个居民委员会,29个村民委员会。2017年末,全县户籍人口约7.6万人,渔农业人口约2.5万人。2017年,全县实现GDP107.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8:14.8:56.4。

一、振兴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嵊泗县始终把渔农村发展、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美丽海岛,积极培育海岛富民产业,大力推进渔农村改革,持续改善渔农村民生,渔农业渔农村发展成效显著。

海岛美。近年来,嵊泗县按照“两美”浙江、“两美”新区的建设要求,以“离岛•微城•慢生活”为基调,全面构建“生态秀美、人居优美、生活和美、人文淳美”四美体系,全域提升海岛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17年年底,嵊泗县实现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100%,渔农户受益率95%以上,完成小微水体整治72处,在全市率先完成劣V类水剿灭目标;全县渔农村全部开展垃圾分类,实现渔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田岙村、花鸟村成为全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基湖村等7个村庄被认定为2A级景区村庄,嵊泗县成为我市首个获评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并完成5条美丽乡村风景线、4个省级示范乡镇、8个省级特色精品村建设、7个省级历史文化村和6个省级集聚村,全域美丽海岛格局初步形成。

渔民富。嵊泗县各级政府全力促进渔农民增收致富,2017年全县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49元,城镇、渔农村居民收入比降为1.58:1。通过发布《嵊泗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意见》,全面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实施一户一策、兜底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养老扶贫等工程,到2021年将实现全县扶贫工程大突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渔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取得历史性进步,截至2017年年底,实现建制村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农民工被纳入职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产业旺。嵊泗县渔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现代渔业、海岛休闲旅游等产业持续发展,逐步崛起了一批海岛旅游、渔家乐、民宿等特色村、专业村。“十里金滩特色小镇” 成功入围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5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8公顷,全年实现水产品产量41.30万吨,全年海水养殖总面积2.38万亩,养殖产量17.09万吨,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28亿元。全县拥有渔家民宿861家,实现营业额1.11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96.7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84.28亿元,分别增长20.0%和20.2%

人文和。嵊泗县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渔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打造出海岛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载体,加强海洋渔俗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落实历史文化村落的开发与利用。截至2017年年底,在文化礼堂全覆盖的20个渔农村社区,共有省级文明家庭18户,省级绿色家庭17户,2人入选“中国好人”,15人入选“浙江好人”。坚持用文明乡风扮靓美丽乡村,深入开展文明创建以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实现了善行义举四德榜渔农村社区全覆盖,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海岛鲜活起来,潜移默化影响渔农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治理强。嵊泗县注重渔农村组织体系建设,致力于实现乡村治理水平和发展水平共同提升。近几年来,嵊泗县通过“乐和渔村”理念的推广,加强村民自治和基层管理,充分发挥民智民力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推进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制定修订,修改率达100%,将村庄规划、乡村治理、经济发展、环境卫生等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内容写进“两约”。积极实施“领雁工程”,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将优秀的社区村书记、渔民老大选拔到乡镇党政班子中来。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7个乡镇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成运行,农村基层组织基础保障更加坚实有力。

活力足。嵊泗县坚持把“三农”改革作为盘活渔农村资源资产、激发海岛发展活力的根本措施,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激活海岛发展活力。对改制后成立的渔业股份合作社,建立健全了资产管理、年终审计、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推动合作社运行规范化、市场化。“小微渔企”、海岛乡镇抵押贷款等金融支渔新产品不断涌现。

二、发展态势

(一)发展机遇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了党章,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机遇看,渔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我县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当前国家、省、市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将激发我市农村发展潜能。

我县新型城镇化、海岛休闲旅游业持续推进、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了新环境。海岛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向渔村渗透,有力推动我县渔农业、渔农村现代化转型发展。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嵊泗加强与周边城市之间开放发展、互动发展、融合发展,有利于舟山全面深化与上海等城市的合作交流,加快优势产业全面合作。

浙江省大湾区大通道大都市区和海岛大花园建设为我县乡村跨越发展提供了新支撑,推动全域景区化,促进我县城乡协同发展,优化乡村振兴格局。

消费需求升级为我县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空间。城乡居民对海岛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端化、个性化,有利于我县海岛休闲旅游、渔家民宿等海岛新业态发展壮大,夯实乡村经济基础。海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为我县要素流动提供了新路径,带动了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乡村发展。

(二)面临挑战

同时,嵊泗县乡村振兴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地处海岛,土地要素紧缺,农业规模小,近年来渔业资源持续衰减,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我县渔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适应渔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渔民培育机制尚需完善,海岛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等问题突出,制约我县乡村高质量发展;我县城镇支持农村的机制仍不够健全,财政及金融支渔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海岛基层治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待提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党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渔农业渔农村优先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力推动渔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施“产业提升、乡村提标、增收富民、改革益农、乡风文明、乡村善治”行动,增进渔农民福祉,增强渔农业效益,增添渔农村韵味,将嵊泗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海岛公园样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渔村、改革引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渔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渔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提升渔农村资源配置效率,调动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振兴。

坚持三农优先、渔民主体。把“三农”工作放在衡量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的突出位置,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充分尊重渔民意愿,切实发挥渔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全面振兴、梯度推进。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注重协同性、关联性,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释放渔业渔村渔民发展潜力,实现全面振兴。科学把握海岛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扎实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生态和谐。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海洋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

三、发展目标

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乡村振兴“时间表”,从我县实际出发,确保各个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渔农业结构布局明显优化,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渔农村与全县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2年,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各地各部门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格局全面形成。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休闲经济、民宿经济等多元微岛经济升级发展,渔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4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达到1.5:1。渔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渔农业渔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渔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全体渔农民坚实迈出共同富裕的步伐。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渔农业强、渔农民美、渔农民富全面实现,“离岛式”乡村振兴精彩篇章全面展现。


专栏一  嵊泗县乡村振兴主要发展目标

一、产业兴旺。

1、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产业:扶持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打造渔农家乐升级版;创新发展第六产业,推进枸杞第六产业综合体试点示范建设项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行健康旅游消费模式;推动智慧旅游发展。

2、延伸发展民宿产业:加快民宿提质升级,持续推进民宿品牌培育工程,促进民宿产业规范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延伸“民宿+”产业链,提升民宿经济效应。

3、至2022年,嵊泗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

二、生态宜居。

1、持续加快海洋生态修复:开展海岸生态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区、渔业资源养护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湾(滩)长制”,有序打造“蓝色海湾”。强化生态红线意识,重点整治水产加工行业,加快构建智能化全域环境监控平台,推进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建设。

2、深化绿色氧吧岛建设:巩固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成果,实施低碳示范工程。 整合绿化资金投入,深化“再造绿岛”工程,着力实施一批集绿化景观、林相改造、生态涵养于一体的再造绿岛项目,打造绿色优氧生态环境。

3、培育特色精品村:打造一批环境净化、设施优化、人居美化、产业特色化的美丽新渔村,至2022年力争创建国际化美丽小岛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完成美丽渔农村创建28个,打造提升美丽乡村主题风景线1条。

4、推进景区化村庄打造:以“万村景区化”为抓手,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美丽村庄景区化提升。至2022年计划创成3A级景区村庄12个、2A级景区村庄12个、A级景区村庄5个,力争实现29个行政村景区村庄全覆盖。

三、乡风文明。

1、德润嵊泗:推动“移风易俗”行动,形成健康文明新风气;持久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健全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选树一批美丽岛民新典型。

2、实施海岛记忆工程:提升传统景区景点,有效保护文物资源;以文化礼堂为载体,传承非遗文化,打造渔农村文化综合体;活化传承海洋文化,开发文创产品,创新文化体验;

3、加速文化创意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创意链条;注重“互联网+”发展模式,培育文化创意人才。

四、治理有效。

1、创新和完善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创新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在强化服务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2、创新和完善基层民主治理体制机制:引导村民共同参与修规立约、基层协商和村务监督;提升“全科网格”实效,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3、创新和完善基层依法治理体制机制: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将法治宣传、社会治理等职能延伸到最基层,努力形成法治氛围。

五、生活富裕。

至2022年,嵊泗县渔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40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达1.50:1,低收入渔农户最低收入达10000元以上。


第三章  空间优化

积极融入全省海岛大花园建设,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构建城乡协调、镇村联动的融合发展格局。

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一)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通过编制嵊泗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引导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等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明确城镇、生态、农业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主要控制线衔接协调。完善并实施与空间布局相适应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评价机制,促进人口、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围绕“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理念,优化提升县域“一中两翼”的总体空间结构,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人口经济集聚能力,推动渔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特色化发展乡镇,强化乡镇产业集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统筹能力,积极推进乡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补齐环境卫生、城镇秩序等短板,充分发挥乡镇在城乡均衡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乡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充分挖掘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活价值。

(三)统筹推进城乡规划

实行城乡一体的“多规融合”规划管理体系,完善具有嵊泗特色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四级乡村规划设计体系,以城乡融合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空间规划编制,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主要功能布局。加快实现村庄规划编制(修编),加强村庄特色风貌引导,加强农房建设全过程管理,建设一批具有乡土气息、嵊泗渔乡韵味的浙派民居。

二、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一)建设集约高效生产空间

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严守耕地红线,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合理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积极适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探索建立农村产业用地分类管理办法,推动产城融合、产村融合发展。

围绕渔农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资源条件,科学规划和持续优化全县现代渔农业发展,积极打造与嵊泗城镇体系布局相适应的现代渔农业发展圈,积极开展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加快创建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推进基湖观光农田等项目建设。

(二)营造宜居生活空间

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引导渔农村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建立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效提升渔农村人居环境和服务配套,加快生活空间利用的人性化、便利化、多样化,营造品质舒适的生活环境。

以浙江省海岛大花园建设为契机,结合渔港经济区,全面推进海岛乡村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美丽海岛、美丽海港、美丽海滩,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全面建设新时代 “离岛微城”。

(三)严格保护生态空间

加强近海海域带生态保护,系统整治和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保护力度,深入实施舟山渔场修复振兴行动,完善马鞍列岛海洋生态保护区、沿海防护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充分体现滨海特色的自然风貌景观。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强化产业准入管理和底线约束。探索独具海岛特色的“山水林海岛”全要素综合整治模式,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三、推进乡村分类发展

根据嵊泗各乡镇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人口趋势变化等特点,积极稳妥推进乡村规模调整,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乡村振兴。

——集聚提升类村庄。针对现有规模较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发展条件较好、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心村、重点村、大的住人岛,科学确定村庄和海岛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和海岛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发挥村庄和海岛自身比较优势,培育发展城郊精品渔农业、海岛休闲旅游业等主导产业。

——融入城郊类村庄。泗礁本岛城郊村庄,综合考虑产业、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强化服务县城发展、承接县城功能外溢、满足县城消费需求能力,在空间形态方面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和景观特色,并适当融入时代感、现代性特征,在治理方面加快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逐渐向城镇管理体系靠近。引导已纳入城市规划建设范围的村庄及部分紧靠县城的村庄逐步完成改造并纳入城区范围,推进城中村、城郊村的整体拆改,加快向城市社区转变。

——特色保护类村庄。针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切实保护村庄的传统选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搬迁撤并类村庄。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偏远小岛,不具有保留价值的空心村、列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计划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实施撤村并点、整体搬迁。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完善乡村生态空间。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以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为主要迁入地,依托城镇、特色小镇、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集聚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促进渔农民就地就近安居和转移就业。


第四章  产业提升


以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效生态为导向,以产业融合为依托,将高质量发展贯穿渔农村经济发展始终,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渔农业、渔农村流动,形成具有嵊泗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现代绿色渔业

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为抓手,以构建渔业绿色发展产业链和价值链为目标,优化渔业绿色发展,促进渔民增收致富。

推进传统捕捞业改造,加大渔业资源养护生态修复,促进捕捞业逐步转向绿色化、生态化。

创新开发高效、优质、健康、绿色的现代养殖模式,建设马关海水养殖“产学研”中试基地,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转型升级水产品加工产业,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精深加工水产品,开发高价值、个性化、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

推进枸杞第六产业综合体试点示范建设项目,深化贻贝“全产业链”发展,强化“嵊泗贻贝”品牌建设,推进贻贝产业链全面延伸。

推动发展海钓产业,科学探索碳汇渔业,大力发展智慧渔业,打造绿色渔业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兴渔。研究完善绿色渔业体制机制,有序推进绿色渔业改革,推进渔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开发渔农业多种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引导渔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旅游、健康、文化、信息、体育等产业联动发展,锻造功能齐全、布局科学、业态丰富的全产业链。

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海岛旅游资源优势,从我县离岛渔村生态禀赋和旅游资源这一比较优势出发,以生态旅游发展为主导,重构渔村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大力开发滨海度假、休闲渔业、近海垂钓、海上快艇、渔村民宿等具有鲜明离岛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旅游+渔业”“旅游+文创”“旅游+养生”“旅游+体育”等方式,培育和形成了渔村新的产业体系,激发了渔村经济新动能,实现了渔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主动融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力培育渔农村电子商务,瞄准现代化产业需求,打造新型产业互联网平台,贯通产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路径。促进渔农业资源整合共享,鼓励发展渔农村共享经济。

三、培育现代渔农业经济体

(一)大力培育新型农村产业经营主体

依托地方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兴办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渔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重点培养做强一批运作规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五化”渔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支持渔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生产经营组织兴办加工、流通服务业,完善生产设施,扩大产销对接,提升生产经营、市场开拓和组织带动能力。

紧紧围绕嵊泗海岛休闲旅游业和渔业主导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扶持一批经营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积极引导工商业主投资海岛休闲旅游业和渔船修造等涉渔产业,成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型渔农业经营主体。

加强渔农业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渔农民合作与联合服务。创新渔农业产业化合作经营方式,大力发展 “公司+渔业公司+渔船”、“公司+合作社+家庭渔场+营销大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引导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股份合作制形式的渔民合作社等合作经营模式。

四、构筑乡村产业发展平台

建设特色小镇和旅游风情小镇。围绕我县全域旅游发展,持续推进“十里金滩”省级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有条件的乡镇整合风情要素、旅游要素、服务要素和环境要素,积极创建民俗民风淳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业态丰富的省级旅游风情小镇。

打造特色离岛和村庄。立足我县列岛立县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海岛海洋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推进渔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渔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最美渔村、休闲旅游示范村等为抓手,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融合、产村(岛)融合的特色离岛和村庄。

以嵊泗县嵊泗中心渔港、嵊山一级渔港为基础,推动形成集现代渔业、海洋休闲旅游等为特色的嵊泗渔港经济区。


第五章 生态宜居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林、海、岛系统治理,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渔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系统稳定、人居环境和谐的生态宜居乡村,成为海岛美丽乡村建设的“嵊泗模板”。

一、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系统治理,加强绿色空间守护,突出绿色发展向导,增进生态环境保护利益。

深入推进“再造绿岛、芳华嵊泗”工程,打造集景观建设、林相改造、生态涵养于一体的森林生态景观。严守耕地红线,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

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修复资源养护原则,深入实施渔场修复振兴行动,严格落实禁渔区禁渔期制度,科学“增殖放流”,加快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力度,建设美丽海洋。

实施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扎实开展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海漂垃圾治理,全面落实“湾(滩)长制”,稳步打造“蓝色海湾”。

积极探索渔业长效管理制度新体系,以创新驱动活力,以科技营造动力,不断推进智慧渔业发展,开创渔业生态资源养护新模式。

二、提标美丽乡村示范创建

坚持以人为本,以景区化村庄建设为载体,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创建水平。积极推进美丽海岛串连成珠,打造一批环境净化、设施优化、人居美化、产业特色化的美丽新渔村,构建“一种村韵风貌、一条主题街巷、一项特色产业、一个美丽村口、一套文化标识”的基本建设格局。

加强村庄规划设计和特色风貌引导,实施“千村精品、万村景区”工程,统筹省A级景区村、省美丽乡村宜居示范村、市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善治示范村建设。

深入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强中心镇培育和特色小镇建设,全面提升集镇综合管理科学化水平,建成一批布局科学、设施完善、镇容整洁、服务健全的美丽小镇。

深化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注重“活态保护”和“动态传承”,有序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休闲旅游、摄影写生、展示展览、文化创意”等业态培育。

坚持“洁、齐、绿、美、景、韵”六美标准,打造一院一景、一院一韵,建设美丽庭院。加强渔农村建房规范化施工管理,契合海岛风情文化和传统建筑特色,建设一批型、色、韵、情有机融合的新浙派渔居。

三、提升渔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抓实推进渔农村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加快改善渔农村人居环境。完善渔农村公厕布局,积极建设生态公厕,完善渔农村公厕日常运维管理财政补助机制,全面普及无害化户厕。完善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推行污水治理标准化运维。完善落实河长制、滩长制、湾长制、林长制,大力开展美丽河库建设,深入实施库塘清淤工程,加快渔农村水利工程提档升级改造,巩固提升渔农村劣V类水剿灭成果。全面推进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积极倡导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到2022年前基本实现分类处理村全覆盖。继续推进小城镇综合整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小微水体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等行动,实现渔农村环境优美清亮,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平。

四、打造美丽风景线

推进示范精品村“串珠成线、连线成片”。以示范精品村为支点,以沿海岸、沿景区、沿产业带、沿山水线、沿人文迹等为重点,推进立面改造、干净整洁、绿化彩化、小品塑造,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推进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景区共建共享、客源互送互通,不断强化区域旅游集散功能。积极发展具有嵊泗特色的“跳岛游”,持续推进海上旅游风景线建设。


第六章 乡风文明

深入挖掘我县乡村文化,加大渔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一、持续开展乡村文明行动

(一)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德润嵊泗”实践活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着力抓好渔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提升工作,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海洋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一批有梦想、懂技术、有觉悟、守法律的劳动者。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集体活动等载体加强渔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村进户,提升广大农民的政治素养和文明水平。

(二)培育新时代农民新风尚

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制定完善乡风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设立乡风文明红黑榜,宣扬诚实守信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违纪生活陋习,形成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完善村规民约,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自律作用。注重家风家教,以家风带动村风,推动形成家风正、村风淳、行风清、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

开展移风易俗革旧弊。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转变落后思想观念,倡导文明乡风。要弘扬婚丧嫁娶新风,引导喜事新办、丧事薄办、厚养薄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遏制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败坏农村风气的陈规陋习,并把推动移风易俗与全面从严治党、精准帮扶、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培育科学文明健康的新时代生活方式。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我市“创城”行动,深入开展“城乡结对、共创文明”等主题活动。开展全县“文明细胞”创建活动,引领广大村民积极投身到文明创建中来,提升乡村每一个细胞的文明程度。制定并完善文明村镇创建管理体系,强化动态考核管理,按照创评活动常态化、创评程序规范化、创评内容实效化、创评验收严格化“四化”要求,深化文明村镇创建。

二、弘扬乡村优秀文化传统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统筹推进我县渔俗文化保护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渔农家特色小吃振兴、戏曲进乡村等工作。深入挖掘庙会走会、渔家婚嫁、祭海谢洋等渔风民俗,传承弘扬渔民号子等海洋民间艺术文化,保护继承渔绳结、渔民画等传统民间工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传播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

(二)深入开展文化保护工作

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村落传统文化、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乡规民约、民俗节庆、民间艺术以及古建筑、传统工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一批乡情陈列馆、村志馆、历史文化展室,再现文化景观与历史风貌,健全农村档案管理,重视村志编撰工作,留住乡村记忆。做好革命遗址等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居等乡土文化遗产建档立卡,纳入保护名录。

三、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一)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载体

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镇(办)综合文化站、乡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各类活动场所的综合服务功能,并建立长效运维机制。加快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创新局。推动文化礼堂新一轮提档升级,丰富内容载体,依托文化礼堂、公民素质讲习所等载体,积极举办节庆仪式、文明宣讲、文体娱乐等群众活动,实现“一村一品”“一堂一色”。

不断丰富文化传播载体。坚持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持续办好“嵊泗贻贝文化节”等重大主题节日,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农事节庆活动,不断充实丰富内容载体,传播弘扬滨海休闲渔业等嵊泗特色文化。结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新型基层管理模式,持续开展“唱响嵊泗”等大型群众文化娱乐品牌建设,为村民打造全民登台献艺平台,探索出一条“群众主体、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基层文化工作新路子。加快公共数字文化智慧云建设,构建“互联网+”下的文化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推进文化数字三大工程整合,并开展在全市基层文化服务站点的应用服务和入站运维,向全县渔农村输送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并推广服务。

(二)优化乡村文化产品供给

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文化资源向渔农村和渔农民倾斜。广泛开展面向渔农民群众的公益性文化传输,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活动和举措。培育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在“本乡本土、原汁原味”方面下功夫,结合我市渔村、渔俗、海防、海钓、海鲜等特色文化资源,创作一批“渔味”浓郁,彰显海岛风情的文艺精品,并以影视、戏曲、书刊、演出等多样形式送到农民中间。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推进渔农村文化数字化工程,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工程整合,不断提升“互联网+”下的文化服务水平。探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把更多的文化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发展“众筹”模式吸引更多的民间团体、资本进入,繁荣民间文化活动。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在充分发挥文化企业供给作用的基础上,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增加农村文化资源总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三)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

加快培育乡村文化人才,持续开展人才培训工作,组织文化专业人才、文化能人、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开展培训辅导,提升渔农村文化队伍综合素质。推动文化队伍草根化拓展,鼓励全民参与,扶持发展一批渔农村广场舞队、民间文艺社团、艺术业余爱好者、退休人员等文化志愿队伍,丰富乡村文化队伍构成的多样性。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优秀艺人、高校毕业生返乡工作,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人才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壮大农村文化队伍。


第七章 乡村治理

全面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着力健全完善乡村组织体系,激发乡村各类组织活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一、加强渔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强化渔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地位,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探索符合新时期渔农村发展趋势的党组织设置,通过区域联建、产业带建等方式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全领域建强、全区域提升。

实施渔农村“领头雁”工程,健全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培养、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坚持 “第一书记”常态化机制,积蓄基层党组织后备人才队伍力量。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完善党员先锋指数考评,注重在优秀青年、乡土人才中发展党员,稳妥有序做好党员教育管理。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大渔农村基层巡察力度,严肃查处侵犯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大力开展“清廉嵊泗”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紧盯主体责任和监督问责并举,通过组织抓廉、制度固廉、教育崇廉、文化育廉等措施,蕴育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巩固提升社会有效治理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全面领导,完善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作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制约机构、社会组织为补充力量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联动体系,提升长效管控和服务能力,有序推进善治示范村建设。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编制村级事务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村规民约法制化、规范化、特色化。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加强渔农村普法教育,加快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大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实现法律援助咨询服务全覆盖。

深化德治乡村建设,加强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阵地建设,挖掘和弘扬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传播正能量,构筑道德水准向上、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三、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深化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全科网格治理能力,完善渔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渔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渔农村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行动,依法加大对渔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涉渔农村公共事务,筑牢渔农村平安底线。推进渔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渔农村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完善渔农村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化解工作机制,创造治安有序、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八章 改善民生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事业。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普惠共享、公平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均等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实施高水平小康计划。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提升渔农村公路保障服务水平

主要聚焦全县海岛偏远乡村,重点提升改造通乡镇、景区公路,建设通较大自然村公路,打通跨区域“断头路”,消除等外公路,全面提升乡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提升改造全市陆岛码头,提升水路设施技术等级,实现居民百人以上岛屿设陆岛码头、千人以上岛屿一岛设两码头、具备条件的3千人以上岛屿设滚装码头全覆盖,建制乡海岛客运实现高速化,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稳步构建“四好海岛水路”和“四好海岛公路”两个体系,打造公路水路交通更安全、畅通、舒适,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更完善的渔农村交通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区县政府主体责任,稳定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建管养运长效机制,组织开展渔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积极开展日常性养护和养护大、中修工程,提升渔农村公路技术状况水平,健全农村客运和物流体系,实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到 2022 年,进一步提升渔农村路的建设水平,基本建成体制机制顺畅、结构科学合理、组织集约高效、能力总体适应、技术先进适用、安全保障有力、生态环境友好的农村公路交通服务体系。

(二)建设高标准渔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实施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统筹当地水资源、客水资源及再生水资源。积极开展域外引优质水、海塘提标改造和本岛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重大水利项目研究,谋划提升全县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分类实施水厂改造、管网延伸、山塘整治、海水淡化、洞库利用等措施,全力保障全市渔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严禁地下水的无序开采。

加强渔农村防洪排涝水利设施建设。针对海岛台风频发等现状,围绕防洪、排涝、卸潮等方面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实施防洪排涝工程,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事关全局、保障性强的水利工程,进一步提升城乡防洪排涝能力。

(三)增强乡村污水处理能力

按照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统筹改水改厕的原则,推进村镇生活污水治理,对临近海洋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优先解决污水治理问题。推动旅游发展区乡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接入城镇污水管网。位置偏远、达到一定规模的村庄和海岛,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操作、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建设经济实用的污水处理设施。

(四)推进渔农村能源革命

实施渔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行动,提高城乡电力保障水平。建设燃气调配设施,谋划LNG管网设施布局,提高燃气普及率。支持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渔光互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多能互补系统工程的示范应用,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五)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实施农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推进“光网乡村”“无线乡村”工程建设,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渔农村地区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并逐步开展移动物联网建设应用和5G建设部署,建成城乡一体的广播电视网。落实渔农村地区网络提速降费政策,鼓励电信运营企业推出面向低收入人员的网络资费优惠。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完善农村消费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三农”政策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等系统和手机 APP,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健全新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集聚各类信息服务资源,全面推进信息产品和服务进村入户,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建设智慧海港。建立统一的渔船、船员和渔港数据库,结合渔港视频监控以及海洋预警信息,搭建综合性、可视化、动态管理的综合渔港信息管理系统。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建立渔港渔船数据中心、综合渔港信息管理系统、渔港识别和进出港监控系统,显著提升渔村渔港智慧化管理水平。

二、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实施乡村教育提升行动。推动渔农村学前教育健康普惠发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渔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发展。突破渔农村学前教育空白点,新建、改建、扩建渔农村幼儿园所,全面清理渔农村无证幼儿园,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依法落实“以县为主、乡镇参与”的渔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构建“覆盖城乡、公益普惠、办园规范”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更多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建立适应离岛学校办学需要的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充分保障离岛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到2022年,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

全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统筹城乡教师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义务教育学段教师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渔农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建立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制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建立义务教育校际协作机制,支持名校办分校、托管薄弱学校,鼓励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建立学校联盟。完善乡村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将绩效工资分配向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乡村教师倾斜。完善乡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动态调整生均经费保障水平。

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面向渔农村的现代职业教育,统筹优化职业教育城乡布局,逐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发挥渔农村社区教育培训功能,提升教育服务“三农”示范基地建设水平。

(二)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在高水平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到2022年,基层就诊率达到50%以上,县域就诊率达到75%以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村卫生室布局,每个建制乡镇(街道)或每 3-10 万服务人口建有一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家庭医生团队培育建设,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农村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和贫困人群等重点人群。

提升乡村健康素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推进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深化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广泛开展乡村全民健身活动,利用“互联网+健康教育”模式积极推进健康知识进乡村,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健康村(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开展健康乡村评价工作。加强渔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规范化建设嵊泗县“残疾人之家”等服务载体。

大力推进渔农村体育事业。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渔农民体育协会组织体系建设,把更多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渔农村延伸,开展全民健身,倡导科学生活方式,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组织开展农民群众喜爱的趣味渔农民健身活动,促进渔农民群众体育健身生活化、常态化。加强渔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基本保障全面覆盖、补充保障协调发展、兜底保障无缝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巩固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全覆盖成果,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之间有效衔接,减轻城乡居民重特大疾病患者个人负担。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统筹城乡救助体系。鼓励多种方式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渔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升改造镇办敬老院,取保渔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大转变、大提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 2022 年以乡镇为单位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完善被征地及转产转业渔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村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渔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健全渔农村助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渔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引入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等,为“三留守”人员提供关爱服务。

深入推进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鼓励多种方式建设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互助养老服务设施,提升改造镇办敬老院,确保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大转变、大提升。

(四)加强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农村气象、地质、水文、海洋等灾害监测预警及综合防御能力,针对舟山多台风季风气候等特点,建立有效联动、智慧精准的基层防汛防台、渔农村消防、气象为农和海洋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开展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除险安居”行动,完善乡村标准渔港、避风锚地、避灾安置点建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组织责任体系建设,强化基层防灾减灾工作能力,建立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完善渔农村应急预警发布系统,充分利用渔农村各类信息化设施实现预警传播广覆盖,推进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加强乡镇、村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和救灾物资储备,支持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共同参与救灾工作。深化乡镇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提升渔农村居民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强化渔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加快乡镇农贸市场质量追溯及快速检测能力提升,积极推动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在乡村开设网点,完善药品可溯源管理。

三、多措并举实现村强民富

(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深入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计划,坚持“消薄”与发展同步。全面推行“一村一策”、“一村一业”工程,实施项目化管理,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深化结对帮扶、村企结对,进一步优化联合开发、抱团发展的运作模式,鼓励和支持资源相似、地域相近的村跨地域联动发展,增强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通过集体自办、招商引资、能人领办、入股联营等形式大力发展渔农业、工业、服务业项目,不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值增收渠道。

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探索边缘海岛闲置资产再造重生新模式,有效盘活渔农村存量资源。强化政策扶持引导,落实村级项目建设专项扶持资金,优先落实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需要的用地、财政、水电等。加强人才支持,通过“第一书记”、“乡贤团”、“经济顾问”、机关干部下派等方式指导帮助制定符合本村(社区)实际的发展规划,积极谋划“一村一品”发展思路。

(二)培育渔农民增收新动能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物业经济、养老养生、运动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创意、综合服务等美丽经济新业态,开发渔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多渠道、多路径实现乡村经济大创收。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开展渔农民转产转业和创就业技能培训,提升新型渔农民素质,开拓就业空间和机遇。全面实施低收入渔农户全面小康计划,完善精准帮扶和减缓相对贫困机制,实施一户一策、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兜底扶贫和养老扶贫等七大扶贫工程,推行扶贫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引导低收入渔农户创业创新,促进低收入渔农户增收。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鼓励支持慈善、公益组织、企业等参与扶贫济困活动。

(三)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消除城乡劳动者身份差异,实现同工同酬,形成开放透明、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大对欠薪企业的惩处力度,切实维护渔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弘扬勤劳致富精神,加强舆论引导,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营造鼓励增收致富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创业风险防范机制,鼓励开发相关保险产品,按规定将返乡创业人员纳入就业援助、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使返乡创业有后盾、能致富。

四、全面实施乡村小康计划

大力实施低收入渔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构建促进低收入渔农户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精准帮扶质量,提升低收入渔农户增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创新帮扶政策举措,组合推进社会帮扶、健康帮扶、教育帮扶、金融帮扶、党建帮扶。稳步提高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低收入渔农户提供兜底保障。到2022年,让低收入渔农户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九章 制度创新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人口、资本等要素双向合理流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乡村振兴动力。

一、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建立城乡统一要素市场

建设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产权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节余指标跨城乡调剂、跨地区调剂的有偿使用办法。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完善以就业准入、登记管理、就业服务、技能培训为主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逐步培育城乡统一的资本和技术交易市场,不断提高渔农村投资和技术需求项目的质量和竞价能力,为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二)构建要素均衡配置体制

树立城乡平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城乡均衡的资源要素规划、配置、实施和管理体制,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实现双向流动。优化市县区和部门考核办法,逐步把城乡公平均等享有公共交通、电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类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使城乡差距在源头上得到控制。坚持全域统筹和城乡等值,制定城乡规划和要素配置的地方标准体系与技术规范,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按照城乡统一管理要求,优化政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设置。及时开展社会监督和民意调查,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进行动态调整。

(三)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放开城镇区域落户限制,降低落户门槛,实施更加灵活的迁移政策,实现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市民化。建立健全城镇集体户落户制度,放宽集体户设立范围,简化落户手续,方便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落户城镇。深入落实居住证制度,有效衔接户籍管理制度和居住证服务管理制度,推进居住证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逐步将居住证持有人纳入户籍人口管理。稳步推进镇改办、村改居。全面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公平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大力实施住房租赁补贴制度,积极推进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住房需求,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税收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及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和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三权”权益。

二、深化农村领域制度改革

(一)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

坚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延伸落实到基层渔农村,继续完善基层代办、窗口下沉、多级联动等机制,增强乡村干部服务意识,努力做到渔农村群众办事“不出岛”,加快消除城乡之间的数据鸿沟、信息孤岛,打通基层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深化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渔农户资格权和渔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渔农民房屋使用权,支持村集体以出租、联营、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加快房地一体的渔农村宅基地及住房确权登记发证。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合理配置渔农村土地资源要素,加强渔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渔农村零星分布的存量建设用地;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渔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

(三)深化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巩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入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运行管理,扎实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有序推进股权流转,健全流转机制,加快实现渔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能。完善渔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交易规则,推进交易信息平台和产权登记备案平台联网一体化,确保产权流转交易公平、公正、规范运行。

(四)深化“三位一体”渔农村合联改革

完善渔农合联组织体系,强化生产、供销、信用等服务功能,积极参与现代化渔农业服务体系、城乡商贸服务体系、渔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和乡村环境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渔农合联与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会员信用评定和授信服务全覆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更多涉农公共服务事项以委托或购买方式由渔农合联或其他主体承担。引导渔农合联会员合作投资涉农产业和为农服务项目,形成以各类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格局。

(五)深化渔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以服务“三农”为根本目标,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度,深入实施农信普惠金融提升工程,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政策意见和考核评估办法,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放,推进有益乡村振兴的金融组织机构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稳妥推进、规范发展渔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落实监管主体和责任。积极探索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渔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加快推进渔船马力指标、柴油补助款质押贷款、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创新“政银担”合作机制,完善渔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深化渔业互助保险。

三、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持

(一)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建立高素质渔农民培育制度。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加快推进高素质渔农民培育、认定工作。利用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加大对现有渔农村劳动力的培育力度,以经营管理、专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采取涉渔农科研院所和农民实训基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提升渔农业劳动者素质。重点加强对渔农民合作社、渔农业企业等新型渔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骨干的培训,因人施教,加快培养一批适应现代渔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渔农民。

扎实推进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舟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全市人才工作要点》等文件为基础,进一步构建嵊泗县渔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管理等体系,为我县渔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稳步有序开展提供坚实政策保障。夯实教育培训体系,稳步提高渔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创新培训投入机制,借助渔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渔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载体,不断加大培训投入力度。创新培训方式,加强与嵊泗技校等单位的合作,邀请专家现场授课,指导渔农业生产。围绕渔业捕捞、精品海产养殖、乡村旅游、渔农村电商等方面进行培训,为当地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等渔农村实用人才。健全渔农业首席专家、渔农技指导员、乡土专家为一体的渔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培养一批渔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渔农村工匠和非遗传承人。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在现代渔业、海产养殖、渔农设施等方面培育造就一批渔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加强面向渔农业、渔农村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当地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合作,通过定单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重点培育推动渔农业持续发展的各方面人才,积极引导科技、金融、互联网、文化创意、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专业人才投身渔农村发展。建立健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人才评价制。

(二)吸引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发展

积极与省“农村归雁计划”对接配套,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干部、退伍军人等群体到渔农村创办领办渔农企业、合作社,培养造就一批新渔农民。吸引大中专毕业生扎根嵊泗传统渔村创新创业,加大对知识青年、渔船主、养殖大户、休闲渔业发展创新带头人等的渔业技能和绿色渔业发展理念培训,营造创业环境,建设一支认同绿色理念,与嵊泗渔农村本土文化、生态本底、原著渔民等充分融合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渔农民队伍。

出台有利于调动青年人返乡创业积极性的政策,尤其在金融、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做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上让涉农从业者和其它行业从业者享有同等福利保障,彻底解决返乡创业青年人的后顾之忧。鼓励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建立完善新乡贤吸纳机制,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到乡村发挥余热、施展才能,实现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再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鼓励挖掘整理乡贤资源,研究制定吸引新乡贤的支持政策。

四、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支撑

(一)强化用地保障

加强乡村土地利用整理和规划,提高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力度,保障乡村用地需求。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加强农村土地利用供给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农村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中需新增建设用地的项目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

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盘活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区县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继续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完善和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优化资金支出结构,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增量资金主要向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渔农业倾斜,提高渔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渔农业和渔农村。

搭建绿色渔农业金融服务平台。搭建以投融资平台为主体、以中介服务平台和信用担保平台为两翼的绿色渔业金融服务协作平台。发挥现代渔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作用,争取基金扶持。创新渔农村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资金保障,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落实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地存款主要用于本地、渔农村存款主要用于渔农业渔农村的具体措施,强化对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落实渔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县域金融结构涉农贷款增量奖补政策。

优化完善银行业市场体系。支持积极稳妥推动渔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促进渔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和高效化,提升渔农业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加快推进渔船马力指标、柴油补助款质押贷款等,积极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渔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深化“政银保”合作机制,完善渔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探索渔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深化渔业互助保险,发展农业互助保险。

第十章 实施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嵊泗县上下要提高对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科学配置资源,强化责任落实,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机制,切实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县级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县农业农村局要发挥乡村振兴总牵头总协调的作用,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各部门、各乡镇要明确职责部署,强化资源要素配置,凝聚协作合力。实行乡镇、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

二、强化规划引领

各部门和乡镇、村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村庄规划和实施方案,形成系统衔接、城乡融合、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推动多规融合在乡村落地实施。各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树立“一盘棋”、“一张图”理念,多方联动,协同推进规划实施。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范围,定期开展考核、检查,考核结果作为有关领导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推动各项目标任务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落地落实。

三、强化人才支撑

坚持严管与厚爱并重、约束与激励并行,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制定实施“三农”干部培养计划,统筹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多元培育体系,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渔农民“主力军”、“ 领头人”队伍,提升新型职业渔农民综合素质。推进乡镇干部专业化,鼓励引导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和服务渔农村。

四、加强投入保障

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把渔农业渔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渔农村渔农业投入比例。探索有效盘活渔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的路径和方式,撬动更多工商、金融、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

五、加强社会合力

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持续宣传乡村振兴优秀典型实践经验,增加群众普遍认知,激发全民参与热情,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渔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全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局面。全力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协会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



嵊泗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标志性工程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

起止年

总投资(亿元)

责任单位

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工程项目

合 计

16.6


1

十里·金滩

特色小镇项目

1、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2、新碧海山庄工程,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3、特色小镇会客厅(建设集地下停车、规划展示、邮政等多功能的会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约3000㎡);4、渔家乐(渔家乐船只、渔家乐民宿)服务设施提升工程;5、长滩湾海景度假村;6、嵊泗贻贝湾海景温泉酒店;7、基湖景区海上运动项目;8、旅游交通配套设施等;9、景区提升(五线落地、环境整治、按5A景区创建标准提升标识标牌,灯光等旅游配套设施等)。

2018-2022

15.0

嵊泗特镇办

2

嵊泗县基湖

观光农田

建设观光农田330亩,分为观赏农业、五色果蔬、综合作物三个种植区;其中农业景观种植2万平方米;园建工程17000平方米,高效农业温室6275平方米等。

2018-2020

0.5

嵊泗县菜园镇

3

嵊泗海上养鱼     

观光工厂

在石柱外马廊山西侧,新建海洋牧场式生态养殖围栏设施12000平方米,休养试验设施3000平方米,海上餐饮设施1000平方米,海上观景通道4000平方米。

2019-2020

0.3

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

4

嵊泗县贻贝特色农业科技园区

厚壳贻贝种质资源场二期建设工程;嵊泗县贻贝全产业链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贻贝产业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基础建设;贻贝科技型企业培育;枸杞干斜贻贝特色园区附属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2018-2021

0.6

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嵊泗县科技局、嵊泗县枸杞乡

5

海钓中心基地和智能化管理平台

在嵊山和嵊泗中心渔港海域建设2个海钓基地,建立智能化平台

2019-2020

0.2

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

起止年

总投资(亿元)

责任单位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项目

合 计

3.8


1

枸杞乡龙泉里西

蓝色海湾建设

项目

1、海湾环境整治(龙泉及里西海域养殖泡沫浮子替代项目、龙泉、里西海域海上垃圾清理项目、物资堆放场地建设项目、里西码头修建项目、沿线沙滩、道路整治工程、组建成立枸杞乡养殖服务公司);2、海洋牧场项目(龙泉海域海上休闲观光平台项目、老鹰窝渔家乐码头建设及渔家乐船型改造工程、海洋牧场综合馆项目);3、陆域环境提升(道路建设、、海洋邻里中心、三线落地、沿线路灯安装工程、龙泉、里西民居风貌改造、生态游步道建设、景观小品打造及旅游标示系统升级优化、景观绿化带建设);4、基层党组织建设;5、长效机制及规划等。

2018-2020

0.8

嵊泗县

枸杞乡

2

海洋特别保护区

建设提升工程

提升马鞍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保护区内7个钓场和禁钓区,开展钓场管理改革试点,构建智慧化的休闲渔业、海钓管理系统。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力度,发展绿色生态的养殖模式和生产方式。

2019-2022

3.0

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舟山绿色渔业发展有限公司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

起止年

总投资(亿元)

责任单位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项目

合 计

43.5


1

G526国道嵊泗段

改建工程

按二、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全长34.881公里。

2018-2020

11.6

嵊泗县交通运输局

2

嵊泗至定海公路嵊泗嵊山至枸杞段改建工程

按二、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全长11.696公里。

2018-2020

2.6

嵊泗县交通运输局

3

嵊泗中心渔港(新港区)二期建设工程

渔业码头泊位25个,渔政码头泊位2个,扣船区执法码头泊位1个,护岸1631.6米,陆域回填212.1万平方米,港池疏浚77.7万立方米。

2016-2019

3.6

嵊泗县港欣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4

嵊泗县小菜园交通码头改扩建工程

改扩建1000吨级客运泊位2个及配套设施。

2018-2019

0.2

嵊泗县交通运输局

5

嵊泗县泗礁岛

车客渡码头工程

新建2个1000吨级客运泊位和1个3000吨级车渡泊位及配套设施。

2019-2021

1.0

嵊泗县交通运输局

6

嵊泗沈家湾车

客渡码头三期工程

新建1000吨级客运泊位、3000吨级车渡泊位各一座及配套设施。

2019-2021

1.2

嵊泗县交通运输局

7

嵊泗县沈家湾

薄刀咀防波堤

工程

新建防波堤一条,长1113米,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

2017-2019

3.1

嵊泗县洋山兴港实业有限公司

8

嵊泗燃气管道

建设

在泗礁本岛和洋山镇各建1座LNG气化站,敷设中压管网50KM。

2020-2023

2.5

嵊泗县城乡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9

泗礁本岛污水处理厂迁建及配套管线工程

高场湾的综合管线及至金平海底给排水管道,污水处理厂一期1.2万吨,二期8000吨。

2019-2021

1.7

嵊泗县城乡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

起止年

总投资(亿元)

责任单位

10

嵊泗县污水零直排乡镇创建

全县污水管网、设施设备更新维护。

2019-2021

2.0

嵊泗县各乡镇

11

嵊泗县海水淡化

扩容提升一期工程

扩容改造洋山、枸杞海水淡化厂,各新增产量2000吨/日;新建花鸟海水淡化厂1座;改造菜园海水淡化厂后矿化设施及供水管网9公里、更换水表6000户

2018-2020

0.8

嵊泗县农业农村局,嵊泗县各乡镇

12

菜园镇海水淡化厂

扩建工程

新建一座日产5万吨厂房和3万吨的预处理池,新增海水淡化设备2万吨及其配套,新建海水淡化供水主管道30公里。

2019-2021

1.6

嵊泗县农业

农村局

13

嵊泗县大陆引水

工程

86公里引水管道,近期:3万立方米/日,远期:5万立方米/日。

2019-2024

12.0

嵊泗县大陆引水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