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一年嵊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22-04-08 09:35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202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海岛样板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21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6亿元[1],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20.2%和0.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0.0:20.5:49.5(见图1),二产比重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8万元,按年末汇率(6.3757)折合2.63万美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8%。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2.51亿元,比上年增长3.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81亿元,增长6.0%(见图2)。税收为5.10亿元,增长4.8%,其中,增值税2.81亿元,增长3.7%;企业所得税0.42亿元,个人所得税0.17亿元,分别下降23.5%和0.9%。全年民生事业支出22.49亿元,比上年增长0.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2%,其中教育支出增长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6.1%、农林水支出下降4.2%、城乡社区支出下降4.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1.7%,上涨幅度较上年缩小0.5个百分点。按类别看,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上涨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7%。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0%。其中,渔业总产值60.37亿元,增长4.1%;种植业总产值1321万元,下降6.5%;畜牧业总产值100万元,增长68.3%;林业总产值52万元,下降8.8%。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37公顷,比上年下降1.4%。粮食播种面积48公顷,产量203吨,分别增长11.8%和4.1%;蔬菜播种面积184公顷,产量2764吨,分别下降4.3%和5.2%;水果及果用瓜产量83吨,下降39.9%。全年家禽出栏0.59万只,下降39.8%。全年肉类产量38吨,增长90.0%,其中禽肉产量11吨,下降38.9%。(详见表1)

全年实现水产品产量41.08万吨,比上年增长1.4%。其中,海洋捕捞实现产量20.10万吨,比上年增长3.1%。分品种看,鱼类产量15.99万吨,下降0.6%;虾类产量1.60万吨、蟹类产量1.28万吨、头足类产量0.43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0.1%、3.7%、7.7%。年末拥有养殖专业合作社28家,深水网箱养殖企业5家。全年海水养殖总面积2.28万亩,实现养殖产量20.98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贻贝养殖面积2.18万亩,产量20.65万吨,下降1.4%。(见表1)  

 

转型升级持续深入,绿色渔业稳步发展。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成立首家钓类渔船公司,有序引导渔船向钓业类等生态友好型捕捞方式转型;规范养殖用海管理,深化嵊泗贻贝全产业链建设,大力推进深远海智能网箱养殖、“渔光互补”等重大养殖项目;编制完成嵊泗本岛海域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一体的海上休闲平台实施方案,进一步打造休闲渔业精品;大力开展葛氏长臂虾、海蜇、曼氏无针乌贼、大黄鱼等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积极组织近岸海域海漂垃圾清理,标本兼治,全力恢复渔业资源。

年末全县共拥有各种机动渔船2007艘,比上年减少33艘。其中,捕捞渔船1014艘,减少64艘;养殖渔船861艘,增加61艘。渔船总功率17.58万千瓦,下降7.1%,总吨位12.25万吨,下降1.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11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风电项目投产运行拉动下比上年增长58.4%;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4.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分别下降10.5%和88.4%。全县规上工业销售产值7.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8%,产销率为99.9%。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7.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0倍,新兴产业快速推进。

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8家,从业人员平均人数3180人。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57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其中省内建筑业总产值7.96亿元,增长18.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0.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新开工面积9.5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0%;房屋竣工面积8.4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2%。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额[2]比上年增长22.4%,增速位列全市第一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1.6个百分点。分结构看,基础设施投资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分别增长26.9%和9.4%;交通投资增长17.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1.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46.2%;民间投资下降4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无投资额;第二产业增长31.7%;第三产业下降24.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上年下降64.6%。房屋施工面积34.64万平方米,下降11.1%;商品房销售面积1.09万平方米,下降39.2%;商品房销售额0.87亿元,下降61.7%;商品房待售面积1.62万平方米,其中待售住宅面积0.93万平方米,均与上年持平。

 

五、交通、港口和邮电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7%。全县水、陆货运量3224.87万吨,比上年下降21.7%,水、陆货物周转量261.7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0%;水、陆客运量789.95万人,水、陆客运周转量1.54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2.5%和3.1%(见表2)。年末全县共有海运企业23家,货运船舶89艘,总吨位43.38亿吨,总运力69.53万载重吨;客运船舶25艘,载客量为7362客位,比上年增长3.1%。

年末全县机动车辆保有量8009辆,其中运营性车辆553辆,非运营性车辆7456辆。全县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数29辆,实现客运总量223万人次,日均客流量6097人次。

交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526国道嵊泗段改建、嵊泗至定海公路嵊泗嵊枸线段改建等交通项目稳步推进;科学调整东部乡镇航班线,排布旅游班车、农村班车、岛内公共交通班车密度,进一步优化水陆客运线路,民众出行更为便利。

表2 2021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和游客运输量

指标

单位

绝对值

比上年(±%)

一、客运量

万人

 789.95 

2.5 

陆上

万人

579.78 

1.9 

水上

万人

210.17 

4.1 

二、客运周转量

万人公里

15429.54 

3.1 

陆上

万人公里

5979.82 

1.9 

水上

万人公里

9449.73 

3.9 

三、货运量

万吨

3224.87 

-21.7 

陆上

万吨

218.98 

0.9 

水上

万吨

3005.89 

-23.0 

四、货物周转量

万吨公里

2617203.25 

3.0 

陆上

万吨公里

5509.29 

0.9 

水上

万吨公里

2611693.95 

      3.0 


全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0160.14万吨,比上年下降10.1%(见图4)。其中,县本级和绿华散货减载平台实现货物吞吐量3332.85万吨和136.67万吨,分别下降30.2%和73.9%;马迹山矿石中转基地与申港石油储运码头实现货物吞吐量6008.31万吨和682.30万吨,分别增长11.7%和9.0%。年末全县拥有港口泊位35个,其中生产性泊位33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8个。

全年完成邮政特快专递0.62万件,函件3.93万件,机要文件707件,包件2.50万件;全年订销报刊累计148.37万份,报刊流转额247万元,订销杂志累计9.25万份。

 

六、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5%(见图5)。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下降14.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2]销售额下降20.6%;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8.4%,其中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2]营业额增长21.2%。


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8个,累计实现成交额4.08亿元,比上年下降23.2%。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7.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进口总额28.15亿元,下降13.4%;出口总额9.83亿元,增长7.2倍。

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全年新引进项目7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6.54亿元,实际使用外资3068万美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海岛旅游提质发展。截至2021年末,成功创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和3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花鸟乡成为全市唯一的省级5A级景区镇,率先在全省实现城镇村景区化全覆盖。年末全县拥有旅行社32家,营业收入12428万元;全县共有民宿1026家,比上年增19家,占全县住宿单位87.2%,其中市级精品民宿550家,省级金银宿25家,市最美民宿43 家,省级金银民宿、市级精品民宿数量稳居全市首位。

 

七、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94.68亿元,比上年末下降1.1%。其中,单位存款余额31.48亿元,下降17.8%;个人存款余额61.36亿元,增长12.1%。各项贷款余额108.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0.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62亿元,下降9.4%;中长期贷款余额93.91亿元,增长81.0%。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2199.90万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168.83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7031.07万元,分别增长0.3%和1.6%。保险公司赔款支出3322.22万元,下降13.4%。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452.28万元,下降17.8%;人身险赔款支出869.94万元,增长1.7%。给付支出1094.86万元,增长9.5%。


八、科学技术与教育

全年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7项,其中省级4项、市级5个、县级28项。专利授权量分别4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件。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

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135人;普通小学7所,招生328人,在校学生2074人,毕业学生390人;普通初级中学2所,招生345人,在校学生1134人,毕业生373人;高级中学1所,招生223人,在校学生673人,毕业生236人;职业中学1所,招生数35人。2021年学前一年(5周岁)幼儿入园率10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0%,初中升高中段比例99.2%。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居全省中上水平,学前教育实现全域公办化,中考总分平均分连续三年列全市第一。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技能人才。2021年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期,培养技能人才736名,其中高技能人才287名。年末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69人,其中,高级职称294人、中级职称1349人、初级职称1726人。

 

九、文化和卫生

全县拥有文化馆3个,乡镇文化站7个,文化礼堂30个;全年共举办各类文艺活动53次,文艺培训班32班次,各类展览14场。全县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6.41万册,图书流通量1.82万人次。拥有剧场、影剧院3个,共放映电影3180场次,观众人数3.41万人次,放映收入139万元。年末全县拥有广播站、有线电视台(站)8个,广播转播台1个,县城数字电视转播频道76个。全县有线电视用户2.60万户,入户率达100%,全部完成数字电视整转,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0%。

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7个,其中医院2个,乡级以上卫生医疗机构7个,卫生机构3个,门诊部、诊所类8个,社区服务站1个,村卫生室16个。医疗机构实有卫生床位243张,卫生技术人员588人,其中执业医师231人,注册护士211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人,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3张,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0%。疫情防控常态化、精准化,2021年共检测重点人群新冠病毒核酸3.5万余人次、县内食品和外环境样本数量0.8万余份,接种新冠疫苗14.56万剂次,保持疫情“零报告”。优质医疗扩容下沉步伐加快,与浙江医院合作办医,县人民医院挂牌“浙江医院嵊泗分院”;与上海市第六人民跨区域医联体合作,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


十、市政建设和新渔农村建设

年末全县建成区面积2.47平方公里,实有城市道路长度16.36公里,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7.8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77平方米。全县供水管道长度145公里,排水管道长度47.7公里,供水总量达378万吨,年末供水综合生产能力3.4万平方米/日。

以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海岛样板县为目标,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2021年累计修复沆洼、破损路面及各类市政设施416处,拆除违建面积300平方米,清运城区生活垃圾约2万吨,对标提升城区公厕,积极打造“席地能坐”保洁区。持续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五年来共培育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条省美丽乡村风景线、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8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枸杞乡、花鸟乡成为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示范乡镇实现全域覆盖。


十一、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

全县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2.4%。全社会用电量6.2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0.72亿千瓦时,增长6.3%。花鸟乡、雄洋社区入选全省第一批低(零)碳试点创建单位。

巩固提升空气质量。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347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8.3%,较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位居全市首位;PM2.5平均浓度为13微克/立方米,优良率连续两年保持100%,排名全省第一。

不断强化“五水共治”。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整治,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年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2.8%;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水旱灾害风险普查等项目,夯实研判水旱灾害风险的基础。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72534人,总户数29841户。按性别分,男性35288人,占总人口的48.7%;女性37246人,占总人口的51.3%,男女性别比为100:105.5。全年出生人数199人,出生率2.72‰;死亡人口666人,死亡率9.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9‰(见图7)已连续24年负增长。全县迁入人口179人,迁出人口832人,机械增长率为-8.93‰。

根据全省2021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6.7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42万人,乡村人口2.29万人,城镇化率为65.88%。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3],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791元,比上年增长9.2%。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456元,增长8.7%;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42元,增长10.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8: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750元,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449元,分别增长16.0%和16.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4]分别为35.6%和43.8%。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423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79人,城乡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上年的1.56%降低至1.27%。

年末全县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411人,参保率97.8%,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933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1073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6312人,参保率为99.3%,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5022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1290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1456人、16207人和12199人。

年末全县共有低保户390户,低保对象479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04户、125人;渔农村低保对象286户、354人。养老服务机构11所,床位490张;敬老院3所,收养46人。全县在乡退伍军人300人,革命残废军人32人,优抚优待户数共2500户,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不断提升,省级双拥模范县八连冠。

全年发生交通事故630起,较上年下降38.6%,无人员死亡;各类安全事故8起。“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扫黑除恶继续保持全省唯一“零报告”,连续16年蝉联省平安县称号。


注:

[1] 本公报中所列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 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业和餐饮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

[3] 按照全国城乡住户调查新体系,自2014年一季度起,以全体居民收入新口径公布全体居民、城镇常住居民、渔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

[4]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5] 本公报中所列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