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05-24 15:39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中国嵊泗门户网站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十五”期间嵊泗工业积极应对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环境,抓住长三角经济发展有利因素,克服伊拉克战争、“非典”、能源紧缺、原材料大幅上涨、海洋资源衰退、出口贸易摩擦不断等制约因素,牢固树立“工业兴县”宗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托优势挖掘工业生产的潜在因素,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使全县工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一、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发展后劲基础夯实
1、生产总量不断扩大,效益指标再创佳绩。2005年底全县工业单位总量达到1125户,同比2000年增加582户;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1999?2001年全县工业产值增速连续三年位于全市首位,2001年突破10亿元,2004迈上20亿元台阶,到2005年上升为24.1亿元,比2000年的7.8亿元增长2.1倍;工业生产继续高位运行,五年内共创工业生产总量82.6亿元,比“九五”增长192.8%,年均递速达到28.4%,比“九五”期间的16.2%上升12.2个百分点;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县工业总资产超过10亿元,固定资产原值4.8亿元,工业生产销售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到“十五”末,总资产贡献率达到13.0%,比“十五”初上升11.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由负增长提升为6.8%,全县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5711万元,创“十五”时期新高,工业经济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2、产品质量普遍提高,品牌创建成果丰硕。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支持和引导企业创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培育和发展化纤、石材、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和产品,一批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陆续投放市场。到目前止,全县工业企业获省、市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5家,其中天力化纤厂的“天力牌”化纤丝、大亚冷冻厂的“丁星”贻贝、金磊公司的“冻虾仁“分获市级名牌产品称号;XTY20型和XTD09型减速器通过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当前国外同类产品水平;SQW?3000深海潜水网箱不但获省级新产品称号而且养殖的产品品质基本接近野生鱼类,达到国家无公害产品指标,为渔民转产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华利公司的“东珠”牌速冻贻贝系列产品分获省名牌产品和农博会金奖,产品远销欧美各国;尤其是省重点科研项目,利用低价鱼加工成蛋白质饲料的“黄龙”牌脱脂鱼粉制造技术与研制的配合设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高脱脂和可控低温干燥二项关键技术为国内首创,产品主要质量指标超过国家特级鱼粉标准,达到国外高档鱼粉指标,填补国内空白。企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新产品逐年增加,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WTO的加入,企业的产品必将参与国际竞争,因而国际标准的质量和卫生认证成为企业必备条件。统新、泽成、华合、天力化纤和黄龙鱼品顺利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金磊、华利二公司获得HACCP认证;同时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对外贸易,扶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寻找终端客户,开发自营出口业务,目前拥有自营出口业务的企业达14家。
3、工业投入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纵观全县工业经济五年来的发展,加快技术改造,推动技术创新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向,又是新形势下工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优化结构之宝,县里及时出台技改贴息扶持政策,改善外部环境,推进技术改造,提高原有生产能力,使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高。“十五”期间,全县工业企业工业性投入迅速增长,投资总额达到6.1亿元,比“九五”时期的1.9亿元增长2.2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五年内平均增速达到22.9%,到2005年全县工业性投入上升到1.7亿元,比2000年增长1.8倍。
同时引外力,聚内力,全面实施“扶优扶强”、“抓大放小”的策略,集中力量和资金确保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总投资13366万元的天力化纤工业园区于2003年10月投入生产后,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至2005年全年实现产值3.2亿元;于2001年12月开始投入的建筑面积达到4880平方米,总投资3474万元的金磊海洋开发公司已有35种水产食品系列直接进入世界商业巨头麦得龙、加乐福、易初莲花等六家超市;华利、顺达、融昌、大亚四大公司投入2015万元对贻贝精深加工项目线的引入,在水产工业发展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抓住洋山港开发契机,共投入15273万元对采矿作业场所的改造和工程设备的投入使全县石材加工业迅速崛起,这些重点项目的启动为全县工业经济腾飞释放出巨大的推动力。
二、民营工业顺势腾飞成为新的工业增长点
1、个私工业保持旺盛的健康快速发展势头。个私经济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先导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至今已成为规模以下工业的主体,与其他经济成分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产值总量居其他经济类型之首,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成为工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显示,到2005年底,全县拥有个私工业1071家,比2000年增1.3倍,私营企业和个体工业户分别为74和997家,占全县工业单位总量的95.2%;实现工业总产值97681万元,比2000年上升3.8倍,对全县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上升为40.5%。“十五”时期共创造产值27.7亿元,年均递速达到36.7%的高水平,拉动全县工业产值增长99.3个百分点,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2%。
2、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
个私经济由于其独特的财产和生产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中占相对优势,它不仅在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成绩显著,而且在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聚集闲散资金和富余劳力,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不仅孕育了大企业,还培养了经营管理人才和未来的企业家,给工业经济带来生机和活力。经过五年的发展和积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底,全县个私工业总资产达到23517万元,平均资产达到22万元,其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发展到10家,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41.7%,在规模以上工业发展中攻不可没;解决就业人数5386人,比2000年增加3197人,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地方经济、创造和谐社会中作出了贡献。
3、产品具有专业化,形成了“一乡一品”的特色工业。个私工业以立足本地资源而发展,其主要为传统产业,到“十五”末,由零打碎敲的单打独斗、比较分散的分布格局,形成为嵊山水产品、枸杞贻贝、黄龙鱼粉、洋山石料等,依托本地资源优势而发展的“一乡一品”块状
经济区域,产业得到有效集聚,群体效应充分发挥。从生产情况看,嵊山镇的个私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98.6%,洋山镇石料开采业产值不但拉动全县工业总产值大幅上升,其占全镇工业总值的份额上升为91.0%,黄龙乡的饲料鱼粉加工和石料开采业同时发展,其个私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7.3%,枸杞乡个私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的100%,有力地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三、水产工业纵深发展,利用资源步伐加快
80年代,全县开始重视抓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依托渔村优势,兴办水产冷库。九十年代,由于鱼发好,可供加工的资源量多,市场旺盛,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从“九五”末至今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而全县的水产加工企业其产品单一、档次低、竞争能力差等特征逐步显现,企业运营能力越来越低,整体效益逐渐下滑,规模得不到扩张,整个行业得不到创新和发展。
1、政策扶持作先导,传统工业方兴未艾。“十五“期间,政府的产业导向、税收政策、优惠措施等服务体系,为水产工业的发展提供软环境,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减少了渔业资源衰退对水产工业带来的不利,企业生存空间扩大,水产加工业走向现代加工生产线为主体的新格局,使其支柱产业地位长期不变。五年来,水产品加工企业优胜劣汰,发展止今仍有45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35.2%,工业产值由2000年的1.5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7.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1%,上升为32.2%,年均递增率为39.2%,拉动全县工业在五年内增长80.8个百分点。
2、技改投入出成效,特色产品不断涌现。五年来,全县水产企业不断在技改上增加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初步形成了虾仁单体结冻生产线,鱼糜制品生产线,蛋白鱼粉生产线和贻贝深加工生产线,2001年?2005年共投入资金10718万元,年均投入2144万元,使水产品精深加工取得初步成效,品牌产品、特色产品逐年增加,卤制贻贝,半壳贻贝、干贻贝肉、冻贻贝肉、脱脂黄鱼、冻蟹、鱼粉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水产品逐步投放市场,水产品加工迈上新的台阶。
3、积极应变,养殖产品工业成闪点。由于渔业资源的衰退和中韩、中日协定的影响,再加上世界绿色食品堡垒的冲击,依托渔业资源为原料的水产品加工业一度走向滑坡。但是随着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海水养殖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贻贝养殖以产业化、市场化、效益化为导向快速发展,各水产加工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养殖资源,变资源为生产力,以贻贝加工为主要生产线的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创出嵊泗特色的名优贻贝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企业效益不断增加。2005年全县鲜贻贝产量达到4.9万吨,经过加工后的贻贝产品产量5136吨,同2004年比增长31.9%,加工的鲜贻贝产量占全部贻贝养殖量的64.0%,再加上绿华高科技生态养殖示范园区深水网箱基地的建成,脱脂大黄鱼的加工初显成效,养殖资源利用有了新的突破。
四、三大行业各显身手,步入协调发展轨道
“十五“期间,水产加工业、化纤制造业和石料开采业三大行业并肩作战,水产工业稳步发展,石材工业迅速掘起,化纤工业规模壮大,为我县工业经济的扩张和跨越式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五年来三大行业对全县工业经济的增长功不可没,水产加工业以年均递增39.2%的速度支撑全县工业。到2002年伴随洋山深水港的全面启动和长江口整治工程的实施,与港口开发相配套的石材开采业迅速崛起,洋山、黄龙等新一轮石材开采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县工业增长新亮点。到2004年化纤制造和石材开采二大行业并驾齐驱。石材开采业遍布所有乡镇,全年实现石料开采业产值6.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7%;化学纤维制造业共实现产值3.8亿元,同比上升23.3%,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9%,把全县工业推上20亿元的台阶。2005年三大主要工业行业的产值占全县总产值的80.6%,分别占总产值的32.2%、23.0%和25.4%。
五、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工业稳步推进
规模以上企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在整个工业行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生产经营的好坏,对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经营情况的波动,将对工业整体运行产生巨大影响。
“十五”末,全县共拥有规模以上工业24家,比2000年增加8家,总资产为8.2亿元。在24家企业中,其中其它有限责任公司8家,私营企业1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5亿元,比2000年增长1.4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五年来平均增速为19.2%,拉动全县工业增长94.0个百分点,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7%。经济效益创新高,实现销售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29.1%,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7%,利税总额5045万元,同比增长162.1%;经济效益综合得分快速上升为225.8分,列全市首位,比上年增加77.71分,高出全市平均39.92分,创历史新高。
回顾“十五”,嵊泗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也是嵊泗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展望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的时期,这给海岛工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和带来良好契机,我们应立足优势办工业,以发展临港工业为突破口,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寻找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为此,“十一五”嵊泗工业经济必将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