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嵊泗 >> 海洋文化
嵊泗渔民画简介

发布时间:2011-11-17 14:29

信息来源:中国嵊泗门户网站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嵊泗渔民画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民间画种。原作者是一批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海岛青年,他们以对大海独有的视角和深切的理解在画面上反映渔民的生活、梦幻和古老神秘的大海世界。由于嵊泗独特的地域,人文因素,神秘的大海世界,奇特的岛礁传说,多彩的海洋生物,丰富的鱼类故事,与众不同的海岛风俗,美丽恐怖的龙宫、海巫、海妖传奇,蕴含着嵊泗渔民画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1986年5月,县文化馆鉴于这一现状,决心挖掘和培植现代民间艺术——嵊泗渔民画,并物色了五名业余作者去舟山市群艺馆进行渔民画加工,不料这些渔民画居然被省群艺馆专家选中去美国展出,并得到了国内外美术专家的赞赏。同年9月,嵊泗县文化馆举办了一次实验性的培训班,学员是来自各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人员和文娱积极分子,通过短短三个月创作培训,这批从来没有拿过画笔的海岛女儿创作出了一批令专家咋舌的油画。著名画家沈柔坚、朱膺、陈创洛,著名美术评论家何振志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87年10月,嵊泗渔民画在上海美术馆展出,1987年12月中国美术馆破例给县级文化馆举办展览。同时,上海文化艺术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北京的人民日报(海外报)、中国日报(英文版)、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北京青年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法国欧洲时报等各大报纸纷纷刊登消息报道嵊泗渔民画。

1988年初,中国旅游杂志(港澳版)、美术杂志、台湾的雄狮美术、浙江富春江画刊、江苏画刊等相继刊登和介绍嵊泗渔民画。年2月9日文化部命名嵊泗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88年以来,嵊泗渔民画赴香港、日本、法国、德国等地成功展出,部分作品被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收藏,另有300余件作品被国内外画商和艺术家购买收藏。1993年“嵊泗渔民画”被编入《中国民间美术教育大全》,卢秀绒创作的作品《乌贼夫妻》被编入到全日制初中教材中。

嵊泗渔民画的队伍从原来的1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50多人,从原来的业余文化创作人员发展到现在乡镇、社区的渔民、渔嫂们,甚至是外来务工者。渔民画创作队伍越来越大,创作出的作品也越来越符合时代气息。

嵊泗渔民画的代表人物有卢秀绒、吴绥萍、孙跃国、吴章夫、李佛裔、马绍红、龚忆梦、戴艳日等。

嵊泗渔民画有着浓郁的海岛风情和美丽神秘的海洋故事,每个故事都在讲述蔚兰色的传奇。它仿佛是一块块未曾琢磨的璞玉宝石,使我们从中领略到海洋文化的无穷魅力。

嵊泗县渔民画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作经验的积累,渔民画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特色已被人们所接受,追溯历史,嵊泗渔民画确实源远流长,渔民们把明快的色彩绘制在自己的生产、生活工具上或庙堂、屋檐上,用自己的色彩和造型把生产、生活的人物或情景描绘在心里,也因为太多看到亲人或村民在出海捕鱼与大海搏斗中场景或葬身大海的悲壮人生所产生深深的心底烙印,最后爆发在这一代人的笔端,变成现今的渔民画。

目前嵊泗渔民画在教育、创作、销售上已初具规模与效益。县人民政府对渔民画创作十分重视,不但在县文化馆设有“嵊泗县渔民画创作基地”,投资50万元建造了“嵊泗县渔民画陈列馆”,有近百幅渔民画精品陈列在馆内,并且在嵊泗各大宾馆,旅店都用渔民画加以装饰点缀。

自2007年起,随着五龙乡田岙“东海渔村”旅游项目动工兴建,嵊泗渔民画被作者们“搬上”了自家的墙头,色彩鲜明、想象丰富、构画大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渔民画,把田岙东海渔村装扮得艳丽多彩,让游客在体验“东海渔村”海岛自然景色的同时,置身于渔民画艺术的海洋,充分享受渔民画带来的美感。壁画村的美丽景色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也吸引了一些著名的媒体前来采访宣传,更吸引了一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和交流,使得这个我县“渔家乐”发祥地的渔村声名鹊起。

如今田岙东海渔村又有了两张新的名片——中国美术学院·嵊泗东海渔村墙体壁画创作基地和舟山渔民画创作基地。2011年7月18日,文广局和五龙乡政府联合举行中国美术学院·东海渔村墙体壁画创作基地和舟山渔民画创作基地东海渔村的挂牌仪式。两个文化基地落户五龙乡田岙东海渔村,以渔民画来促动嵊泗渔家乐旅游的持续向前发展。此次东海渔村渔民画创作基地的成立,将吸引更多专业美术作者前来进行渔民画创作,目的是通过学院的专业造诣与“东海渔村”独特的渔俗风情完美融合,形成既富有当地渔俗特色又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新渔民画。

为加强嵊泗渔民画的队伍建设,县文化馆每年举办一至二期“创作培训班”,培植渔民画新人,定期举办渔民画大赛。渔民画还作为本土文化教育,在本县的幼儿、小学、中学有选择地进行渔民画特色教育,还在不少乡镇和渔农村新社区进行渔民画创作培训,均产生一定效果,近年,嵊泗渔民画还成立了“嵊泗县渔民画创作研究会”,使渔民画创作更加完善,更具有组织保障。

通过各种渔民画赛事及培训,进入学校本土文化教育,受益数上千人。现在嵊泗渔民画的学习和创作不仅在现有的创作人员和各学校群体中,而且已经延伸到社区、乡镇的渔民、渔嫂们及一些娃娃之中,为丰富渔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嵊泗渔民画已成为渔岛的一支奇葩。

1994年参加浙江省民间绘画展,李佛裔作品《龙王爷爷庙奶奶》获一等奖,朱涓红作品《海上劳作》、戴文雄的作品《流动的世界》分别获二、三等奖。94年参加浙江省农民书画展,卢秀绒的作品《从早忙到晚》、戴文雄的作品《流动的世界》、吴绥萍的作品《渔归》分别二、三、三等奖。李佛裔的作品《龙王爷爷庙奶奶》被省美术馆收藏。

1995年6月,德国画家费朗西斯卡女士慕名来嵊泗考察并与嵊泗文化馆合办渔民画培训班,创作作品60幅,其中23幅由德方购买。

1999年10月嵊泗渔民画参加中国当代民间绘画展,吴绥萍的作品《满载而归》获三等奖,吴绥萍的作品《海岛日日夜夜》,孙芬芳的作品《喜悦》入选。

2000年嵊泗渔民画参加“中外视觉大赛”吴佩燕的作品《山鱼的故事》吴章夫的作品《海乡》分别获三等奖。

2001年嵊泗渔民画参加浙江省乡镇美术书法摄影大赛,孙芬芳的作品《快乐丰收年》获银奖,《大海》获三等奖,吴章夫的作品《八个老人》获二等奖。

2002年,嵊泗渔民画参加全国渔民画大赛,孙跃国的作品《龙骨》获金奖,吴章夫的作品《八个船巫老大》获铜奖。

2003年10月,嵊泗渔民画在参加中国舟山渔民画新作展中,吴水萍的作品《捕鱼人家》获金奖,《远去的船桅》获银奖,龚忆梦、张开宏的作品《快乐的红章鱼》获银奖。

2005年6月,我馆选送58幅渔民画参加全市第二届渔民画艺术节,共获15个奖项。其中:鲍程璐的《旺黄鱼》获金奖,吴章夫、马绍红的《涨网人家》、《网中王》获得银奖,鲍程璐《螺旋桨变奏曲》、马绍红《船信老爷》、孙跃国《母亲的手》获得铜奖,其余9件作品获得优秀奖。同年12月孙跃国、毕雪婷、鲍程璐、马绍洪的作品分别获得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浙江省第二届乡镇美术、书法、摄影展优秀作品参展的银奖、三等奖、优秀奖及展出。

2006年,吴章夫的渔民画《打桩》入展“浙江水彩、水粉、农民画展”。同年7月,项修建的《欢喜锣鼓》获得舟山市渔民画墙体绘画邀请赛一等奖,卢秀绒的《嵊泗渔人家》、林海红的《深海水母》获得二等奖,黄朝英《满载而归》、俞慧《捕鱼》、吴章夫《拖虾老大》获三等奖。

2007年底嵊泗渔民画在北京“艺术北京---2007当代艺术博览会”上展出。

2008年3月在浙江图书馆举办“渔夫·拙---嵊泗渔民画展”。

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农民画时代·时代画农民——全国农民绘画展”上马绍红作品《海帅》获优秀奖。项修建的《欢喜鼓螺》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农民画展中获得一等奖。

嵊泗渔民画有着浓郁的海岛风情和美丽神秘的海洋故事,每个故事都在讲述蔚蓝色的传奇。它仿佛是一块块未曾琢磨的璞玉宝石,使我们从中领略到海洋文化的无穷魅力。


                                              撰稿人: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