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组配分类:

  • 公开方式:

2011年四十期《扩大嵊泗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途径与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12-08-20 08:55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中国嵊泗门户网站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作为宏观经济变量,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决定着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生产和就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是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十一五”时期嵊泗经济主要依赖于投资拉动,出口明显不足,消费拉力偏弱。“十二五”伊始,由于洋山申港石油储运项目的落户,带动了以油品类进出口为主的外贸格局,出口效应渐显,但上海洋山深水港投资项目的收尾,使投资拉动型的我县经济增长面临新的压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将围绕嵊泗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分析影响嵊泗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需求扩大的制约因素,找准切入点,探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途径和对策,让消费在嵊泗经济增长中唱好“主角”。

一、我县城乡居民消费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港口旅游城市总目标”,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一)消费潜力显著提升。全县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大力实施富民惠民政策,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县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628元,比2005年的14577元增长62.1%,年均增长10.1%。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486元,比2005年的7056元增长91.1%, 年均增长13.8%。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潜力明显增强。

(二)消费规模日益扩大。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带动消费规模不断扩张。县城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05年的10357元增长到2010年的16066元,增长55.1%,年均增长9.2%;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05年的6411元增加到2010年的9200元,增长43.5%,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使全县各大超市、零售业态、个体商店等消费品成交活跃。201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8亿元,比2005年增加6.87亿元,年均增长13.3 %。其中农村消费(县以下零售额)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13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3倍,快于城镇年均9.9%增速。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轨迹和城乡居民的消费实际看,消费增速不断提高,从2005年的增长13.0%上升到2010年的17.1%,提高4.1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县消费品市场较强的需求成长潜力和实际增长能力,消费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三)消费渠道不断拓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不断增强,购物的方式和渠道不断拓展,消费观念有了新的突破。居民不单单满足于实体商店、超市购置物品,新型的购物方式——网络虚拟市场已悄然兴起,成交额较为火爆。与此同时快递公司应运而生,从最初的一家邮政快递,发展到包括申通、圆通在内的6家快递公司,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网络购物。

(四)消费热点不断更替。2010年我县人均GDP11177美元,开始进入经济发展中上收入水平阶段,居民生活也逐步走向小康。收入的提高和居民消费性逐年增加的同时,消费热点不断更替。一是住房及家居类商品成为消费新亮点。“十一五”期间,我县累计实现商品房住宅销售面积22.97万平方米,比“十五”期间净增2.51万平方米,增长12.3%,同时县内二手房交易较为火爆。商品房热销带动了日用品类、家用电器类、家俱类、建筑装潢材料类商品的销售,2010年县城居民人均居住支出2507元、渔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639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3.3%和20.2%。二是以手机、电脑为标志的第三代耐用消费品逐步进入寻常居民家庭。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为标志的第二代耐用消费品在居民家庭普及率提高的同时,以移动电话、个人电脑、数码照(摄)相机等IT产品成为居民消费新宠。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由2005年末的160部上升到2010年末的227部;县城居民家庭和渔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由2005年的30台和3台上升到2010年的80台和15台。对网络通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2010年末全县宽带用户数达到13804户。三是衣食住行都不断向更高一级延伸。衣着穿戴上更讲究品牌、时髦、有个性;食品结构上更注重营养、保健,饮食荤素搭配;业余生活方面,文化娱乐享受型消费加快增长,利用闲暇或假期到外地旅游观光也在普通家庭中逐渐兴起。2010年县城居民家庭和渔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娱乐文化教育服务支出2480元和1081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10.7%和44.1%。

二、城乡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县居民消费存在着增长乏力,消费倾向不明显,消费结构还欠合理,消费差距拉大等问题。

(一)居民消费率仍处较低水平。2010年,我县县城居民和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2005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9.2%和7.5%,增幅双双低于同期收入的年均增长,分别低0.9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也分别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的0.7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与我市兄弟县区相比,“十一五”时期我县县城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速仅比普陀区高1.6个百分点,低于定海区和岱山县2.6个和0.1个百分点;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速均低于兄弟县区,比定海区低7.2个百分点、比普陀区低5.5个百分点、比岱山县低5.2个百分点,消费增长较为乏力。(见表1)

表1      “十一五”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比较

定海区

普陀区

岱山县

嵊泗县

与GDP年

均增速比

县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

11.8%

7.6%

9.3%

9.2%

低0.7个百分点

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

14.7%

13.0%

12.7%

7.5%

低2.4个百分点

(二)通胀压力下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缓。一是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近年来由于食品类价格指数偏高,渔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2010年比2005年高2.1个百分点,县城居民恩格尔系数2010年比2005年高1.9个百分点。二是新的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热点还没真正形成。从消费结构看,食品消费、衣着消费等刚性消费支出增长较快,而家庭设备、医疗保健等享受型支出较为疲软。2010年食品消费城镇和渔农村分别为人均6052元和4039元,比2005年增长63.0%和50.9%。衣着消费分别为人均1428元和957元,增长44.8%和83.7%。家庭设备占总的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县城从5.0%下降到4.6%,渔农村基本持平。医疗保健比重县城从8.6%下降到5.3%,渔农村从8.2%下降到7.4%。

(三)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平均消费倾向指居民每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份额。平均消费倾向受居民收入水平、收入结构、生活和消费方式、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收入越高,消费占其收入的比重越小,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呈反向变动趋势。 

2010年县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平均消费倾向)68.0%,比2005年回落3.1个百分点;渔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8.2%,回落了2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下行走势,且渔农村比城镇回落更快,反映了城乡居民即期消费份额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见表2)

年份

城镇居民

渔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

平均消费倾向(%)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

平均消费倾向(%)

2005年

14577

10357

71.1

7056

6411

90.9

2006年

16442

11065

67.3

8152

6849

84.0

2007年

18428

12177

66.1

9505

7216

75.9

2008年

19344

13438

69.5

11045

7552

68.4

2009年

21487

15280

71.1

12018

8230

68.5

2010年

23628

16066

68.0

13486

9200

68.2

表2 “十一五”嵊泗城乡居民消费倾向

(四)渔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差距明显。与县城居民比较,我县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距明显,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食品支出比重高。2010年,渔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县城居民高6.2个百分点。从食品支出内部结构看,2010年,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40公斤,是县城居民的63.7%,人均消费肉及肉制品类是县城居民的86.7%,人均消费水产品类是县城居民的48.5%。二是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比重低。2010年渔农村居民人均支出为1081元,仅是县城居民支出的43.6%;该项支出占总的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8%,比县城居民低3.6个百分点。三是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低。2010年,每百户渔农村居民拥有彩电是县城的70.0%,拥有电冰箱是县城的86.3%,拥有空调是县城的35.0%,拥有电脑仅是县城的18.8%。

2010年,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县城居民低6866元,仅为县城居民的57.3%。也就是说,县城居民一个人的消费额相当于1.8个渔农村居民的消费额。

三、居民消费拉力不足原因分析

(一)城乡居民绝对收入水平增长偏慢。从收入增长幅度看,2005—2010年,我县人均GDP实际年均增长12.4%,而同期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分别为 10.1%和13.8%,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比人均GDP实际增速低2.3个百分点,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比人均GDP增速仅高1.5个百分点。从收入绝对额看,我县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010年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高于全市水平,但仅是定海的81.0%、普陀的89.9%、岱山的98.5%;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市水平,为定海的94.0%、普陀的96.3%、岱山的93.9%。(见表3)

表3        “十一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表       单位:元    

项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县城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7525

8333

19856

9725

22257

11367

24082

12612

26242

14265

定海

19721

8325

22364

9741

24759

11388

26751

12657

29161

14341

普陀

17023

8321

19862

9713

22435

11370

24219

12450

26727

14002

岱山

16150

8432

18002

9844

20126

11508

21978

12791

23978

14364

嵊泗

16442

8152

18428

9505

19344

11045

21487

12018

23628

13486

(二)以房地产为主的资产投资占居民支出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对城乡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伴随市场房价逐年高速上涨,一方面使房屋兼具了投资和保值增值的功能,吸引了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另一方面,不断高企的房价还迫使城乡居民中的“刚性需求者”不断被动调高“购房预算”,被迫通过减少其他消费积累购房资金,“购房支出”在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2010年,县城居民家庭支出结构中,“购房及建房支出”为10714 元,比2007年增长164.5 %,年均增长38.3 %,远远高于同期家庭总支出的增速。同时其在总支出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20.3%提高到2010年的34.8%,上升14.5个百分点,而同期“消费支出”在总支出的比重却下降了 6.8个百分点,购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明显。

(三)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仅挤占了居民消费,而且影响了消费者预期。2010年我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合计为23.4%,占GDP的比重仅 4.0%,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对大多数居民家庭来说,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目前已成为家庭负担中的最主要部分,占据了他们收入的大部分。同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影响大多数渔农村家庭消费信心。近年来,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养老保险、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相继运行,使居民群众得到很多实惠,但与居民的心理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与县城居民的社会保障也还有一定距离。当前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制度不完善,大大增加了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强化了居民的储蓄倾向,从而降低了居民的即期生活消费支出。2010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22.27亿元,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8亿元)。

(四)消费习惯影响消费行为。虽然互联网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改善,居民对网络购物、提前消费、信用卡消费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些只是较少一部人年青人的消费行为,受文化渊源、地域习惯的影响,我县居民的消费习惯大体还是保持着传统的消费理念“花过去的钱办今天的事”,大多数人还是提倡量入而出和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这在渔农村表现尤为突出。绝大部分居民都具有强烈的储蓄倾向,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购房、婚嫁、子女教育等几件重要事情上。居民崇尚节俭的观念基本没变,重积累、轻消费依然是居民基本的消费行为特征。

(五)消费环境影响消费热情。近年来,我县的消费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负面的消费市场秩序偶有发生。一是市场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不够健全,普通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不知情或知之甚少,使消费者难以大胆消费。二是价格欺诈、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现象偶有发生,影响消费者放心消费。三是服务业发展还较为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大型的连锁店、娱乐项目进入我县还是少之又少,渔农村地区更为突出,渔农村居民异地购物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市场发展差别也将继续存在,不仅导致有效供给不足、消费便利性差,而且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四、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途径和对策

当前,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工业生产不景气、投资严重下滑,渔业生产受自然资源因素制约较大。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是确保全县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消费能力的升降。为此,要积极发展经济,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要加大居民就业渠道。目前我县渔农村无收入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资源的17.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9%,存在相当大一部分闲散劳动力。一方面,要加快三次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另一方面,加大对渔农民和城镇无收入人员的就业培训,增强居民的自我创业和致富能力,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二是继续大幅度提高渔农业生产补贴标准,增加渔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三是重点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继续完善最低工资保障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依法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四要进行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建立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二)培育消费热点,拓宽消费领域。服务性消费是居民消费的新领域,当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基本满足以后,居民的消费结构就开始由商品性消费向服务性消费发展。目前,服务性消费的份额还较小,空白点较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要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一是要加大住房消费力度。住房消费是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消费热点。目前商品房高需求虽然有不少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投机性需求,但仍是目前我县城乡居民高需求率的产品之一。要着力加强住房消费理性化、合理化,促进住房消费需求健康发展。二是要促进旅游消费提升。按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就将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我县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但总的来说,我县旅游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文化内涵不明显、旅游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旅游消费的发展空间很大,前景广阔,任重道远。三是要进一步增加文化教育消费内容。文化消费包括新闻出版、影视、文化娱乐等,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大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教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力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使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同时加快教育培训业的发展。以青少年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个人兴趣爱好培训、老龄教育培训等为重点,提升居民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四是要拓展社区服务消费。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进入3000至5000美元,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县社区服务业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较大,且这种服务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要围绕便民服务,发展困有所帮、难有所助、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业。加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架好社区服务资源与居民服务需求的桥梁,创新社区服务形式与内容,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维修保洁、养老托幼、社区餐饮、社区保安、中介服务、美容美发、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服务,促进社区服务业向产业化、社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完善社保体系,改善消费预期。解除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将被抑制的需求释放出来,对扩大城乡居民即期消费有重要作用。一是改善政府支出结构,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二是建立全覆盖、保基本、缩差距、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新型渔农村养老制度实施范围,并适当提高保障水平;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方案,逐步完善大病保障制度;探索实施多种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形式,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提高社保的统筹层次,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把原来“不敢花”的钱花出来。三是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政策法规,巩固、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巩固、完善以政府救助为基础、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四)转变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行为。要广泛宣传扩大消费的重要作用,引导居民形成积极的适度消费的观念,推动居民消费观念从储蓄型消费向信贷型消费的转变,提倡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一要积极推介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 完善消费信贷服务,培育信贷消费市场,将潜在需求变为现实消费。二要完善社会诚信体系,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极稳妥地扩大信贷消费。

(五)营造消费环境,满足消费需求。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使商贸流通业发展成为嵊泗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此,一要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利益。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大消费品质量和安全监督,让居民放心消费。加大打击社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鼓励诚信经营。二要科学合理布局、强化规划引领,落实商业网点的布局规划,积极发展符合消费者现实需要的新型业态,重视商业流通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发展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便利网店、精品名品专卖店,营造良好的购物消费环境。三要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开拓渔农村市场。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惠农、便农工程。加强渔农村消费品市场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拓宽消费品和渔农资进入渔农村的渠道。积极引导广大渔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培育渔农村消费新热点。进一步采取各种形式向渔农村居民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及法律知识,传播提高生活消费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新知识、新文化,促进渔农民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加大打假力度,从重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渔农民利益。

(六)发展消费经济,提升需求层次。消费经济是与生产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包括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各个产业环节,其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城市商业的繁荣。建立消费经济应成为我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内涵,消费是城市的重要功能,做大消费的容量,促进多样化的消费,是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经济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做好消费经济中生活配套型、产业服务型、要素交易型和主题消费型等的发展规划。同时,注重消费经济的升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消费需求已经不再简单地依赖人们的“需求原则”,而且还取决于人们的“欲望原则”。特别是对拥有一定收入的消费群体来说,满足精神层面的发展型需求、享受型需求已成为主导消费的重要内容。发展消费经济要注重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通过不断建设提高消费经济的层次,满足全方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