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组配分类:

  • 公开方式:

统计分析第十八期《人口迁移流动现状及对嵊泗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2-08-09 15:29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中国嵊泗门户网站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第十八期 

嵊泗县统计局   

 O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人口迁移流动现状及对嵊泗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人口迁移流动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相一致的现象,简称“人户分离”。人口的迁移流动不仅会改变人们的地区分布、人口结构,而且还会对一个地区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迁移显现如下趋态:农村人口大量地流入城市;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大量地流向较发达地区;偏远、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人口大量地流向较繁华、富庶的东部地区。由于迁移流动的主体是经济活动人口,因此,人口的迁移流动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籍以2010年嵊泗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我县人口迁移流动现状及其对嵊泗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看法与建议,以能够更好地推进人口的有序管理与发展,为我县“美丽海岛”建设发展服务。
人口迁移流动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嵊泗港航海运、海洋渔业、海水产品加工、石油储运、海洋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县外,特别是省外人口大量地流入。据嵊泗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至2010111,县外来嵊泗常住人口达到11226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14.8%。即每10个常住人口中有1.5个来自县外。随着嵊泗经济与社会向前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教育、卫生、市政设施等公共资源的提升,县外,尤其是省外流动人口将看好并落户嵊泗。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异,本县户籍流动人口将眼光放在优于嵊泗的市内县外或市外其他发达地区,嵊泗户籍人口迁移日趋频繁。至2011111,我县迁移流出人口21439人,占户籍人口27 .1%,人口的迁移流动已成为嵊泗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一)人口迁移流动(人户分离)总体情况
1.迁移流入人口和迁移流出人口总量越来越大。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以2010111零时为普查标准时点,我县以乡镇地域为界的迁移流入人口共20177人,其中跨乡的外来常住人口16232人,比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时增长了17.6%,占全县常住人口的21.3%,比“五普”时上升了5.7个百分点;跨乡迁移流出人口21439人,其中跨乡的外出常住人口19674人,比“五普”增长了90.2%。全县常住人口净流出3442人,占嵊泗户籍人口的4.4%,占全县常住人口的4.5%。(详见表1
1           分乡镇人口迁移情况

 
嵊泗县
菜园镇
嵊山镇
洋山镇
五龙乡
黄龙乡
枸杞乡
花鸟乡
常住人口
76108
38919
8509
9732
3319
7041
7611
977
#总迁移流入
20177
13390
2356
1444
547
1011
1328
101
外来常住人口
16232
10660
1780
1284
512
797
1109
90
1.乡外县内
5006
4332
256
75
97
94
108
44
2.县外市内
1076
578
183
108
34
72
89
12
3.市外
10150
5750
1341
1101
381
631
912
34
其中:省外
7865
4256
1060
926
332
525
751
15
#总迁移流出
21439
5896
2633
4003
2187
3253
2171
1296
外出常住人口
19674
5365
2427
3629
2075
2996
1952
1230
1.乡外县内
5006
391
599
488
1195
1066
625
642
2.县外市内
5414
2007
868
645
328
835
607
124
3.市外
9254
2967
960
2495
552
1095
720
464
其中:省外
5429
-
-
-
-
-
-
-
常住人口净流入或流出
-3442
5295
-647
-2345
-1563
-2199
-843
-1140
净流出人口占比
-4.52
13.61
-7.60
-24.10
-47.09
-31.23
-11.08
-16.08

2.与兄弟县区相比,我县人口迁移流出大于流入。
从上表可知,“五普”来的十年中,嵊泗县净流出人口3442人,占常住人口的4.5%,在人口迁移上表现“人口流出大于人口流入”,与舟山市其他三个县区明显不同。同期定海区净流入人口87312人,占常住人口的18.9%;普陀区净流入人口56579人,占14.9%;岱山县净流入人口11078人,占5.5%;而嵊泗县为净流出,“三正一负”非常明显地说明区域位置、基础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吸引外来人口的重要因素。
3、分乡镇看,七个乡镇人口“一增六减”。
“六普”资料显示,除县城菜园镇净流入人口5295人外,其余6个乡镇均为流出大于流入。其中净流出人口2千人以上的有洋山镇和黄龙乡,净流出人口1千人以上、2千人以下的乡镇为花鸟乡、五龙乡,流入和流出人口变化不大,相对均衡的乡镇仅为嵊山镇和枸杞乡。
4、省外流入人口增幅较快,外出以省外和县外市内为主。
十年来县外人口迁移流入中,县外省内流入人口3361人、比五普下降27.9%;省外流入人口为7865人,比“五普”增长88.3%,省外流入人口大于县外省内流入人口。十年来县内人口迁移流出中,迁移到县外省内9239人、省外5429人,分别比“五普”增长117.3%392.2 %,外出县外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9.3%
(二)县内跨乡镇迁移情况
1.与全市其他县区比较,我县跨乡镇迁移活跃度较低。
从户籍地角度看,县内跨乡迁移人口总量5518人,从县内其他乡来常住的5006人,占90.7%,在外乡居住但未常住(仍属于本乡常住人口)512人,占9.3%。表2-1显示,全县县内乡外迁移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为7.0%,即每一百个人中仅有七人跨乡居住。而同期定海区县内乡外迁移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为19.8%,几乎每五个人中有一个人跨乡居住,普陀区占16.5%,岱山县占8.9%,均低于兄弟县区,人口跨乡镇迁移活跃度较低。(见表2
2         各县区县内跨乡镇迁移情况
(从户籍地角度看)                 单位:人

 

 
户籍人口
县内乡外迁移
外出但未在外乡镇常住
跨乡镇常住
县内乡外迁移占户籍人口比重(%
舟山市
963818
 149059
6946
 142113
15.5
定海区
 373981
 73928
 4032
 69896
19.8
普陀区
 320086
 52732
 1768
 50964
16.5
岱山县
 190584
 16881
 634
 16247
8.9
嵊泗县
79167
5518
 512
5006
7.0
2、县城菜园镇成为县内各乡镇迁移人口主要流入地。
从表3知,县城菜园镇县内跨乡迁移人口总量4775 人,占全县县内跨乡迁移人口总量的86.5%,为各乡镇之首。其他六个乡镇县内跨乡迁移人口为743人,两者之比为6.41.0。除菜园镇外,县内跨乡迁移超百人的仅为嵊山镇、黄龙乡和枸杞乡,洋山镇、五龙乡、花鸟乡从外乡迁移人口不到一百人,从外乡镇来常住人口更少。菜园镇县内乡外迁移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达到14.3%,远高于全县县内乡外迁移人口占户籍人口7.0%的比重,即每一百个人中有十四人跨乡来居住,接近普陀区水平,为县内各乡镇迁移人口主要流入地。
3       本县县内跨乡镇迁移情况 
(从户籍地角度看)                 单位:人

 
户籍人口
县内乡外迁移
外出但未在外乡镇常住
跨乡镇常住
县内乡外迁移占户籍人口比重(%
嵊泗县
79167
5518
512
5006
7.0
菜园镇
33394
4775
443
4332
14.3
嵊山镇
9118
303
47
256
3.3
洋山镇
12040
77
2
75
0.6
五龙乡
4879
99
2
97
2.0
黄龙乡
9216
102
8
94
1.1
枸杞乡
8404
116
8
108
1.3
花鸟乡
2116
46
2
44
2.2

(三)外出县外(常住)人口情况
“六普”资料显示,嵊泗外出县外人口14668人,其中县外市内5414人,市外省内3825人,在省外的5429人,分别占外出人口总量的36.9%26.1%37.0%,外出县外人口比“五普”时增长173.9%
我县外出人口流向县外市内的共有5414人,主要集中在定海区,占66.0%;其次为普陀区和岱山县,分别占21.6%12.4%。外出人口流向市外省内的有3825人,排在前3位的是宁波市、杭州市和绍兴市,分别占57.6%22.5%4.3%。外出人口流向省外的有5429人,其中上海最多,占56.0%,其次为江苏省占4.1%;再次为广东省占2.1%
外出县外人口大多从事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仓储业和邮政业等行业。其中市外省内排在前3位行业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分别占就业人口的17.2%14.2%6.1%。排在省外的三大就业行业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占省外就业人口的25.5%21.2%14.5%
(四)县外外来(常住)人口情况
2011111零时,嵊泗县外来人口11226人,其中县外省内流入人口3361人,省外流入人口7865人。相比之下,省外流入人口大于县外省内流入人口,外来人口比“五普”增长 27.0%。外来人口在我县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是县城菜园镇有6328人,占流入总量的56.4%,其次为嵊山镇1524人,洋山镇1209人。
从外来人口性别看,男性占60.8%,女性占39.2%,其中来自省外的男女性别比为160100,县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在我县找到相应的行业从事就业。
从外来人口的来源和流向看,外来迁移流入人口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以安徽、河南、四川为主要来源地。从省外流入的7865人中,安徽省占34.6%、河南省占11.3%、四川省占9.3%,分列省外流入人口前三甲。从市外省内流入的外来人口中,台州、温州和宁波市排列前3位,分别占70.0%11.8%10.0%。从县外市内流入的外来人口中,岱山县第一位,占46.8%;定海区第二,占43.4%;普陀区殿后占9.8%
从就业行业看,县外省内外来人口集中于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和餐饮业,该三大行业占来自县外省内就业人口的67.3%。省外外来人口就业位于前三个行业的分别为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该三个行业就业人数占省外外来就业人口的54.8%。外来人口的劳动就业,主要在一些重、脏、累、险的工作岗位上,补充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缓解了低端劳动岗位就业不足的矛盾,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特点
在一定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中,嵊泗迁移人口流动呈现出如下基本特点:
1、人口流动数量逐年提高,迁移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增大。
“六普”资料显示,“五普”来的十年中,全县共迁入人口20177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16232人,比前十年增长17.6%,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达到21.3%,提升5.7个百分点;迁出人口21439人,其中外出常住人口19674人,比前十年增长90.2%,占常住人口的25.9%,提升14.1个百分点;全县总体迁移流动人口达到41616人,且发生迁移的人口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2.迁移流动人口年龄呈年轻化趋向。
“六普”资料显示,我县迁移流出人口年轻化趋向明显。15-29周岁年龄段人口占45.2%,其中20-29周岁最佳年龄组占26.1%,超过四分之一;此外,30-44周岁组占20.8%0-14周岁组占4.8%60周岁以上老人占5.1%,我县流出人口明显以青年适龄劳动人口为主体。迁入人口中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大。15-29周岁年龄段人口占22.4%30-44周岁组占45.0%0-14周岁组占10.2%60周岁以上老人仅占2.4%
3、迁移人口男女性别比差异明显。
我县外出县外的常住人口女性大于男性,男性7033人,女性7635人,性别比为92.1100。县外外来人口中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男性人口6829人,女性人口4397人,性别比为155.3100;其中来自省外的男女人口比重悬殊,性别比达到160100,迁移人口性别比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与他们外出(或外来)就业从事的行业有关。外出县外的常住人口中,从事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适宜女性就业的行业,而县外外来常住人口中从事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等男性所从事的行业。
4、外出县外常住人口文化程度大大高于县内,外来人口文化程度较低。
“六普”10%长表抽样数据显示(见表4),受教育程度越高,外出县外常住人口越多,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外出县外常住人口与全县常住人口之间的比例达到41左右,而初中以下学历者外出县外常住人口与全县常住人口的比例仅为0.661。相反,流入嵊泗的外来人口文化程度较低,除行政事业单位招考、招聘引进若干较高历者外,大多为初中或小学学历,尤其是省外流入人口,几乎均来自农村,没有受过良好的国民教育,文化程度大多为小学或初中学历。
4     外出县外常住人口每千人受教育程度   单位:人

  
未上过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
本科
及以上
全县常住人口
108
352
328
101
43
29
外出县外常住人口
55
212
255
173
195
82

5、拆迁搬家、务工经商、求学为三大迁移主因
“五普”十年来,全县县内迁移人口5518人,其中男性2603人,女性2915人。而众多迁移原因中,拆迁搬家、务工经商、学习培训排在前三位,其中拆迁搬家1491人,占总数的27.2%;务工经商1339人,占24.2%;学习培训670人,占12.1%。(见表5
5      县内跨乡人口的迁移原因          单位:人

迁移
原因
合计
务工
经商
工作
调动
学习
培训
随迁
家属
投亲
靠友
 
寄挂
户口
婚姻
嫁娶
其它
合计
5518
1339
450
670
611
495
1491
16
293
153
2603
812
281
291
174
166
767
9
57
46
2915
527
169
169
437
329
724
7
236
107

县外外来常住人口11226人,其中男性6829人,女性4397人,其迁移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务工经商8131人,随迁家属1580人,投亲靠友的481人,分别占总数的72.4%14.1%5.9%,尤以务工经商为主。(见表6
6     县外外来常住人口迁移原因        单位:人

迁移原因
合计
务工
经商
工作
调动
学习
培训
随迁
家属
投亲
靠友
迁搬 
寄挂户口
婚姻
嫁娶
其它
合计
11226
8131
77
106
1580
481
133
20
442
156
6829
5560
29
67
572
230
61
11
68
131
4397
2571
48
39
1008
257
72
9
374
25

 
外出县外人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从事经济活动和学习培训。务工经商占29.8%,学习培训占26.3%,此外拆迁搬家、婚姻嫁娶等也占较大比重。
6、外来人口就业集中于六大行业。
县外外来人口就业于我县三大产业中的15个行业,就业总量已占嵊泗全部就业人员的18.2%,主要涉及六大行业。排在第一位的是建筑业,占外来人口就业总量的20.7%,并占该行业就业总数的77.2%;第二位的是农林牧渔业(主要是渔业),占外来就业总量的20.0%,占该行业就业总数的12.9%;第三位是批发零售业,占外来就业总量的17.0%。第四、五、六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占比分别为9.4%9.0%8.1%。其中住宿餐饮业外来人口就业量还占该行业总数的31.3%。(见表7
7       县外外来人口行业就业占全部外来人口比重

行业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
电气、燃气生产供应
就业
比重
20.0
4.4
9.4
20.7
9.0
0.3
行业
批发零售业
住宿
餐饮业
房地产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
社会组织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就业比重
17.0
8.1
0.7
4.2
2.1
3.3

7、迁出地以农村为主,迁入地在城镇居住为主。
嵊泗迁移流动人口中,迁出地以农村居多。从乡镇、村委会迁入城镇的人口占总迁入人口的93.6%;仅有6.4%的流动人口从城镇街道迁入另一城镇或乡(村)。从迁移至嵊泗的十四个省外流动人口中,除行政事业招聘或婚姻嫁娶外,92.1%以上的流入人口均来自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农村地区。真实地反映出城镇在经济发展、公共资源享用,以及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比农村有很大的优势。
三、人口迁移流动对嵊泗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人口的迁移流动受区域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就业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效益。并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较深刻的影响。同时大量人人口外迁又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积极方面
1.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县县外外来常住人口中93.7%的人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如市外省内的台州地区、县外市内的定海区、岱山县流入人口基本都是农村人,省外流入嵊泗的外来人口中占前五位的来自安徽、河南、湖北、江西和湖南,在嵊泗以务工经商为主,或从事建筑业,或从事餐饮服务业、娱乐业,或雇为船工,98%来自农村。人口迁移流动既及时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又满足城镇对劳动力的需求。以我国现行劳动法规定的男16-59岁、女16-5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划分标准,2010年普查时点全县劳动力资源人口51166万人,其中城镇31058人,占60.7%,乡村20108人,占39.3%,表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我县的城镇化,使城镇劳动年龄人口资源充裕,同时也为渔业生产提供了大量适岗劳动力,促进了嵊泗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年轻劳动力的渗入,减轻了社会抚养压力。
据“六普”资料显示,嵊泗常住人口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269人所占比重达到17.4%,位居舟山市第二位, 65岁以上8877人,所占比重达到11.7%,但与户籍人口相比,所占比重分别为18.0%12.1%。主要原因为外来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流入,延缓了我县老龄化的速度,使得我县仍处于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六普”数据表明,嵊泗县常住人口的总抚养系数为25.8%,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25.8名被供养人口,比“五普”时下降了7.9个百分点。与省、市比较,我县人口总抚养系数低于全省的29.1%,也低于全市的26.1%,人口抚养压力相对较轻。
3、弥补了本地劳动力的行业性短缺。
外来流动人口是嵊泗劳动力补给的首要来源,外来劳动力大多来自农村,能吃苦耐劳,对就业岗位要求较低,在一些本县劳动者不愿从事的脏、重、累、险的工作岗位补充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如建筑工人、渔船雇工、个体挑夫等,缓解了低端劳动岗位就业不足的矛盾,调剂了劳动力的余缺,对推动嵊泗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六普”10%长表抽样资料显示,县外外来就业人口在建筑业的占该行业全部就业人员的77.2%;在采矿业就业的占该行业全部就业人员的66.39%;在住宿餐饮业就业的占该行业就业人员的31.3%。县外外来就业人员中体力型就业人员占了92.6%,而智力型仅占7.4%
 4、少数民族的融合,为嵊泗经济和社会增添了活力。
伴随着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外来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明显增加。至2010111零时,全县共登记少数民族人口469人,男性200人,女性269人。县内户籍人口137人,县外外来人口332人。来自全国23个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为贵州、湖南、四川、江西等省份。比2000年“五普”时的178人增加291人,增长了1.6倍。排在前3位的少数民族人口为布依族177人,土家族103人,苗族78人,分别占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37.7%22.0%16.6%,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口迁移流动的结果。(见表8
8         主要少数民族及人口数量      单位:人

民族
数量
民族
数量
民族
数量
民族
数量
布依族
土家族
苗族
白族
177
103
78
33
回族
壮族
蒙古族
彝族
47
54
13
21
满族
维吾尔族
蒙古族
哈尼族
22
4
8
12
黎族
畲族
土族
仡佬族
4
6
3
2

5、推动了全县经济尤其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在促进人口集聚与城镇化水平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一是为渔业生产提供了大量渔业服务。在本县户籍人口外流的情况下,外来人口的流入为本县渔业劳力提供了有益补充,确保了渔业生产稳步发展。二是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与消费。外来人口的流入,在吃、穿、住、用、行等刚性需求方面增加,推动了商品零售总额的提高,繁荣了市场。三是促进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县服务业领域从房地产开发、海运业发展到建筑用品、装修器材、家用电器、服装鞋帽销售,以及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美容美发等行业都有外来人口介入,他们带来了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推进全县经济发展。
(二)消极方面
第一、常住人口总量减少。“五普”时,嵊泗县常住人口为88362人,“六普”时锐减至76108人,十年间减少12254人,减幅达13.9%。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十三年出现负增长,每年自然增长率大约在-2‰左右;人口迁移流入率年均2.4%,人口迁移流出率年均10.6%,大于人口迁移流入率8.2个百分点,人口迁移净流出现象明显,常住人口越来越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将得不到有效利用。
第二、高学历者呈净流出状态。每年全县考入普通高校约350名,回嵊泗工作的70-80名,仅占五分之一,且回嵊泗考入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社区干部任职的基本为二、三流大学生,重点大学毕业生或硕士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高层次嵊泗籍人才几乎无一回来,全县智力型外出就业人员占外出就业人员比重为30.99%,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感到高素质人才缺乏,加快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薄弱。
第三,渔区户籍劳动人口下降。嵊泗县作为海岛县,近六成人口靠海洋渔业吃饭生存,渔业是嵊泗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10%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24周岁,25-29周岁,30-34周岁三个最佳适龄工作年龄段,直接捕鱼当渔民,或搞海洋运输当船员的,凡嵊泗户籍的青年男子不到该三个年龄组别的十分之一。究其原因是渔民大多不愿意让自己的独生儿子再接自己的班,凡能考上大学的,尽量让他们吃“享逸”一点的饭;实在考不上大学的,也尽量让自己儿子干一点风险少一些,苦累轻一点的工作。因此渔船、海洋运输船凡年纪轻的大多是省外流入的外来青年劳动力。户籍青年渔业劳力的减少,对嵊泗未来现代渔业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
第四、县外外来人口的流入给社会管理带来压力。一是给本地劳动力就业带来压力,智力型的公务员招考,给嵊泗户籍的大学生带来竞争冲击力;体力型的劳务岗位也给本地靠出卖体力为生的嵊泗人增加就业难度。二是市政设施存在一定压力,流动人口即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给生活服务、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等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一定压力,突出表现为春节、国庆节、五一节等节庆日和旅游旺季海上交通拥堵现象严重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增加了嵊泗财政支出。三是外来人口的流入给嵊泗社会治安、维稳工作也带来一定挑战。
 
几点对策建议
人口迁移流动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已渐成国际化趋势。“十二五“时期,嵊泗要建设“美丽海岛“,成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接轨上海的桥头堡,人口发展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适度推进人口增长。根据当前我县人口发展实际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科学制定嵊泗今后十年及更长一段时期人口适度增长长远规划。充分认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想方设法积极向上级申请支持海岛县特殊的计生政策,允许分阶段分步骤放开独生子女生育政策,改变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负增长局面。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借鉴吸收外地先进做法和经验,加大完善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力度,出台积极宽松的户籍迁入政策,建议凡在嵊泗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外来投资者和居住满1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落户,并在子女就学、就医、就业等方面享受与本县居民同等待遇,有序推进人口增长,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加强人口管理,促进人口有序发展。
要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有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外来人口更好地参与嵊泗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充分运用现代社会的高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思路,以暂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点,结合社区“网络化管理平台”,提高对流入人口的生育管理、生活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要充分发挥公安、计生、民政等部门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坚持和深化以业管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管工作的综合作用,提高流动人口有序管理工作成效。要在服务管理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对老弱病残者和生活特别困难的外来人口家庭,要从就业、看病、住宿等方面予以关照,对落户嵊泗多年的外来常住人口也可以考虑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民政救助诸方面享受嵊泗本地户籍人口的同等待遇,切实维护好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倍加关注户籍人口中经济来源少的病弱孤寡老人和仍留存在绿华、花鸟等小岛居住的“空巢老人”,要在生活上、健康上给予其充分关爱,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实施人才战略,为“美丽海岛”建设积聚“人才智库”。
人是最活跃的劳动要素,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始终坚持把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实、抓好。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战略规划。明确人才开发培养的方向、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重点围绕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创新理念,完善机制,搭建平台。二要着眼嵊泗经济发展实际和长远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引进优化经济结构所需人才。特别是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旅游开发、海运、水产养殖、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和领军式人才,以突破海洋开发人才瓶颈制约。并大力培养引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法律、社会服务等专门人才,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政治安定。三要加大高素质劳动力培养力度。要抓好现有渔区劳动力教育和职业培训,注重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水平,培育一大批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端劳动力。四要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重点着眼于嵊泗籍人才,应花一定精力和财力把本地优秀人才留住。并积极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尤其是要引进高端人才,既可以改善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又可以带来新的理念和思维提升整个岛城的素质和竞争力。
(四)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集聚。
 人口集聚与城市化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城市化带来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人口的集聚,另一方面,人口的集聚反过来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城市规模效益的提高。要紧紧抓住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良好契机,按照“一中两翼”空间布局和适度超前原则,加强菜园、洋山中心镇辐射作用和集聚功能,加快交通、能源、电力、水利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通讯、市场、环境等公共设施,推进要素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增强中心镇集聚、辐射、人居、服务、创新等功能,加快城市化发展,吸引人口集聚,并使城市化发展与人口增长形成良性互动。

(五)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在舟山群岛新区和建设“美丽海岛”的感召下,可以充分利用本时期劳动力要素相对优势,发展和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重点加快现代物流业、海洋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推进社会、政府、企业和家庭信息化进程,整合政府、教育、劳动社保、卫生、交通、旅游和资源,尽快普及社会化信息应用体系。积极推进金融业、房地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服务水平。同时要高起点谋划,抓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在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走海洋综合开发利用的路子,改变GDP粗放型增长发展的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为主,向科技密集型、高新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升级转型,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