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31 11:30
信息来源:五龙乡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五龙乡高度重视宗教工作,辖区内有佛教、基督教两种教派,共有6处各类场所。该乡老龄化问题严重,信教群众文化程度低,场所位置分散较为偏僻,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新形势下,宗教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五龙乡创新“海上枫桥”新模式,将“全科网格、网络监控、平安巡查”三结合,打好点、线、面组合拳,为宗教团体与宗教活动场所搭系上一根“安全带”,开创“一格一网一巡”宗教工作管理“五龙模式”新局面。
一、夯实网格管理 “面面俱到”常联系
利用全科网格,将涉及宗教的场所纳入全科网格的管理中,实行专人专管。日常管理中,由乡党政领导担任网格队长同网格队员一起定期进行走访,一月至少走访一次,了解相关场所的日常运行情况,畅通上传下达渠道,确保在关键时刻“联得到、用的上、效果好”。在宗教活动场所还专门成立了以统战委员为组长,村书记、联系村干部组成的三人驻点管理小组,与相关负责人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有大事及时报备,有问题及时反馈,确保全乡宗教管理工作持续稳定。通过狠抓辖区内场所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各宗教活动场所制定了《宗教活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制度并上墙公示,时刻提醒场所严格遵守制度、民主办教、依法行事,切实把宗教事务管理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建立引导宗教中国化工作方向,以宗教活动场所“五进”为抓手,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进程。活动场所规范升国旗程序,在突出位置安全悬挂国旗,并以此为契机,结合开展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及同心教育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及信教群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醒目位置张贴宣传《宗教事务条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场所建设,展现中国文化的特质。持续开展“平安场所”考核评选活动,将安全防线牢牢掌控。
二、健全网络管理 “线上线下”齐联动
建立场所“户籍”管理制度。对活动场所进行了基础信息普查,逐个建立了“户籍管理”档案,对宗教活动场所属地、占地面积、场所责任人、民主管理组织、教职人员,安全设施等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并对档案实行动态式管理。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消防、教仪教规等工作的常态化检查,综合运用现场查看和现代信息网络“电子眼”技术等方式,有效防患了场所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和异端分子进场所的现象,提升了督查效率,助推宗教活动场所“和谐”创建。特别是重要活动时间,加强对周边可疑人员的监管和环境周边治安情况的管理,确保活动正常安全有序开展。
三、完善巡查制度 “点睛之笔”保常态
在网格走访、驻点小组等日常管理的基础上,该乡发挥“党员平安巡”志愿者队伍作用,由党员干部和社区民警组成的“党员平安巡”队伍在每天的日常巡查过程中,重点巡查宗教区域,特别是对一些外来信教人员进行跟踪巡查,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乡里,及早采取应对。特别是对旅游旺季游客比较多的情况,志愿者们加强民宿的走访频次,并与民宿主及时沟通,让民宿业主多留心身边的游客,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通知。在宗教活动集中的时间点,例如年三十,节庆活动等,志愿者们会进行集中巡查,维护现场的秩序和周边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