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23 14:55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沧桑巨变70年,渔村旧貌换新颜。新中国成立70年来,嵊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力拼搏,不断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美丽海岛建设成果凸显。嵊泗,这个地处边远的海岛华丽转身,以一个充满活力、迅速崛起的崭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经济发展成效美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嵊泗以港、景、渔为重点的海洋经济持续良好发展,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重大跨越,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嵊泗较为贫困,1950年全县国民经济总量仅为401.17万元。解放后,经济总量逐渐扩大,1978年国民经济总量达到6068.18万元,28年间年均增长10.2%。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2835万元,接着依次于1985年、1997年和2017年跨过亿元、十亿元、百亿元大关。尤其是2000年-2008年,嵊泗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14.3%。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11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22.1倍,年均增长8.2%;人均GDP达到150986元(户籍口径)高于全市(135709元)平均水平,与1978年相比增长24.7倍,年均增长8.5%。
2、财政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全县财政总收入由1952年的 65万元,1978年的549万元,增至2018年的9.98亿元, 年均增速分别为11.8%和13.9%。其中,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0 亿元,比1978年增加130.2倍,年均增长13.0%。地方财力增加推动全县财政支出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县财政总支出28.14亿元,在1953年的基础上翻了近13 番,年均增长14.4%;其中民生支出20.3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0%左右提高到72.2%。财政实力的大幅度提升,强化了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在增加对国家贡献的同时,为嵊泗的各项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二、结构调整优化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一次次经济浪潮、产业革命中,嵊泗县抢占先机、抓住机遇,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实现一次又一次华丽的蜕变。
1、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完善。解放初期,嵊泗县产业层次低,渔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平均达到八成以上,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为“48.4:21.4:30.2”,2018年进一步演变为“28.2:14.3:57.5”,以渔业为主的经济格局逐渐转向“港、景、渔”综合发展的格局,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逐步趋向合理协调。期间,主要经过了三次重大调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渔业资源衰退以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1999年嵊泗产业结构为“36.6:23.0:40.4”,实现了“一三二”到“三一二”的转变;2003年,在洋山港项目以及LNG投资项目开工建设的作用下,建筑业迅猛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42.0:35.2”,实现了由“三一二”到“二三一”的转变;2010年以后,随着洋山港项目竣工投产,第二产业占比急剧下降,第三产业则在全省加快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助推下快速提升,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到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65.7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6.0%。(详见图1)
2、渔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渔业是嵊泗县的基础产业,渔业的稳步发展对维护嵊泗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解放后,渔业总产量从1950年的1.50万吨增长到1978年的12.23万吨,年均增长7.8%。改革开放之后,渔业经营体制不断升级,持续激发渔民生产积极性,水产品总产量依次在1996、2010年突破20万吨、30万吨。2018年总产量达到37.92万吨,比1978年增长2.1倍,比1950年增长24.2倍,年均分别增长2.9%和4.9%。养殖产量从1959年的171吨增加到2018年的16.05万吨,年均增长12.3%;养殖品种也由单一的海带延伸到贻贝、海参、大黄鱼、羊栖菜等。机动渔船自1956年开始发展,至2018年末共有2239艘,总吨位12.98万吨,总功率20.17万千瓦;渔船体制由木质转为钢质,船用设备升级换代,导航、通信、安全救生配套齐全,有力地保障了渔业安全生产。
3、工业总量不断扩大。嵊泗工业基础相对薄弱,1950年工业总产值仅有12万元。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着手发展工业、手工业生产,1955年突破百万元。197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整顿工业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1.8%的发展速度于1987年达到1.02亿元,突破亿元大关;2001年达到10.05亿元,突破十亿元大关。2017年工业总产值34.42亿元,比1978年翻了7翻多,年均增长14.6%。个私工业企业作为嵊泗工业的重要部分发展迅速,从二十世纪60、70年代的消失殆尽、改革开放之初的拾遗补阙,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末,全县共有个私工业企业338家(私营工业企业118家,个体户220家),共吸纳就业2689人;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6%左右,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详见表1)。
表1 工业总产值中个私工业的占比(%) | |||
1998 | 26.9 | 2008 | 75.7 |
1999 | 34.3 | 2009 | 77.4 |
2000 | 26.3 | 2010 | 73.1 |
2001 | 40.9 | 2011 | 73.3 |
2002 | 50.0 | 2012 | 73.2 |
2003 | 45.0 | 2013 | 71.4 |
2004 | 68.0 | 2014 | 74.2 |
2005 | 40.5 | 2015 | 82.7 |
2006 | 55.1 | 2016 | 78.5 |
2007 | 56.5 | 2017 | 76.0 |
4、港口资源有效开发。嵊泗港口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共有大小岛礁404个,岛群之间互为屏障,各自环抱,形成了大小洋山、泗礁黄龙、绿华花鸟、嵊山枸杞四个深水港域。1984年之前,嵊泗仅有李柱山港、菜园港、嵊山港和大洋山港,且主要作为停泊渔船和客轮的码头港,货物运输仅限500吨载重量以内的货轮停靠和卸载。1984年嵊泗港口对外开放后,港口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七五”期间(1986-1990),绿华港首先开发,成为嵊泗港口业开发的第一个里程碑;2002年,泗礁马迹山港竣工投产,洋山深水港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嵊泗真正进入了港口开发时代。在三大港口建立起来后,全县港口货物吞吐量以年均18.1%的速度,从2002年的814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11700万吨,占舟山港的23.0%(详见图2)。2018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8.2亿元,占GDP的15.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6.2%,港口业已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县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5、海岛旅游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1988年嵊泗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后,嵊泗旅游崭露头角。游客接待量从1988年的0.65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688.40万人次,年均增长26.1%。尤其是东海大桥的建成以及沈家湾客运中心投入运行,大大缩短了本岛与上海的陆岛距离,嵊泗旅游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次以每隔两年的速度相继于2013、2015、2017突破了三百万、四百万和五百万人次(详见图3)。近年来,旅游项目建设力度加大,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度假带、花鸟乡“灯塔风情”旅游综合设施改造工程等项目相继开发;旅游业态逐步丰富,陆续推出原生态旅游、花鸟定制游、洋山“一日游”、“跳岛游”等特色主题专线;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渔家民宿从90年代初的几十家增加到2018年的950家,并逐渐向精品化、主题化、个性化发展。2018年旅游总收入97.64亿元,与1988年的315万元相比,年均增长30.7%。目前全域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已超过8%,成为嵊泗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6、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县社会消费品市场逐渐焕发活力,逐步实现了从国营商业到多种所有制商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行政手段为主到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市场、从“大锅饭”到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流通体制、机制的转变。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商贸网点覆盖面逐渐扩大,商贸活力大大增强。2018年,商品交易市场共13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51年的47.22万元、1978年的4375.6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7.9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4%和11.8%。个私企业随着渔农村取消了水产品和大部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恢复渔农村集市贸易,放开工业消费品价格而崛起,单位数从1953年的274户增加到2018年的6980户,从业人员从602人增加到19484人。
三、设施完善城市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围海造田,兴建码头,扩建公路,改造电网,铺设自来水管道,敷设邮电通信光缆,实施海水淡化项目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1、城乡建设有序推进。按照“大岛建、小岛迁”战略构思,嵊泗逐步构建“一中心、两极点、三层次”的海岛城镇发展体系(即形成以泗礁本岛菜园为中心,嵊山、洋山两镇为极点,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三个层次组成的城镇发展格局),城乡建设规划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现象开始改善。特别是“十一五”以后,围绕“一中两翼”空间布局,积极推进美丽海岛建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资源要素加快集聚,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城乡风貌日益更新,岛城品位逐步提升。同时,深入实施渔农民饮用水、村庄示范整治和强塘固房等惠民工程,扎实开展“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获批全市首个“无违建县(市、区)”。
2、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从无交通码头到1975年李柱山千吨级客货运码头建成;从车辆无法进出到“舟桥1号”架起蓝色公路;从夜间进入上海航行9个多小时到“金沙轮”一天一个来回再到东海大桥通车、沈家湾码头运营融入上海“3小时里程圈”,从解决基本需求到追求舒适度,嵊泗海上之路在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飞跃。2018年末,全县拥有客运船只25艘,实现水上客运246万人,是1960年的111.3倍,1978年的22.9倍。陆上交通同步发展。机动车拥有量从1966年5辆、1978年82辆增加到2018年的7946辆,年均分别增长15.2%和12.1%;陆上客运量从1960年6万人、1978年52万人增加到553万人,年均分别增长8.1%和6.1%。海岛公路、公交线路等设施不断开辟,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得以实现,2018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运营车辆31辆,公交路数6路,实有出租车156辆,境内公路总里程180.54公里。
3、供电供水能力不断加强。嵊泗县电力基础设施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嵊泗电厂成立,大批供电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有效缓解用电紧张。2001年,嵊泗-大陆电联网工程竣工,实现了乡镇与大陆供电联网,彻底解决了嵊泗海岛用电的困难;2015年多端柔性直流项目的建成运行,又大大提升了嵊泗电网网架结构,使嵊泗供电更为可靠。2018年全社会供电量50580万千瓦时,比1962年的8.08万千瓦时年均增长16.9%。供水方面,全国第一座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在嵊山建成,为海岛淡水资源开辟了新路径。目前菜园、洋山、嵊山、枸杞等乡镇都建立了海水淡化厂,加上全县8座中小水库,2018年正常年供水能力达到400万吨左右,基本解决了生活生产的需要。
四、科教文卫社会美
嵊泗坚持“科教兴县”战略,加大社会发展资金投入,优先发展教育,抓好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群众文体娱乐活动,重视开发人才和引进人才,使全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
1、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解放后,科学技术伴随着渔业机械化、工业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贻贝“北苗南运”、网箱养殖、活蟹暂养、风能发电等技术均得以实现;“熟贻贝真空小包装”、“速冻贻贝系列”等工业领域科技产品分获省名牌产品和省农业博览会金奖。2007年在国内率先突破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养殖技术,同年,被中国科协命名为“科普示范县”。2008-2018年,全县共申请专利796件,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008年的1件增长为2018年的22件;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由2008年的1752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3777万元。2017年“嵊泗县贻贝特色农业科技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2、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民国时期,全县文盲占居民的90%左右。解放后,小学教育迅速发展,中学教育、幼儿教育相继兴办,各类成人教育蓬勃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教育工作。通过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先后斩获“浙江特殊教育先进县”、“浙江‘两基’工作先进县”、“浙江省教育强县”等称号。2018年全县共有全县共有中小学校10所,幼儿园8所,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培训中心1所;学前一年(5周岁)幼儿入园率10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0%,初中升高中段比例98.4%。
3、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设施逐渐完善,图书馆、广播大楼、海洋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渔农村文化礼堂持续打造。2018年底,全县共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7个,文化礼堂23座。渔民画、摄影、音乐等文艺作品创作层出不穷,成绩斐然;“文艺进社区”、“文化下乡”等文化惠民工作不断深入,群众文化日益丰富。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自2003年全民健身计划开始实施,健身走、篮球、自行车游骑等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成为常态;积极承办沙滩排球、全国航海运动、国际女子自行车赛等各类全国性赛事,充分展现了嵊泗形象,提升了“离岛•微城•慢生活”品牌影响力。
4、医疗卫生全面进步。解放后,全县的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数从1952年的13家、1978年的25家增加到2018年的45家;医疗开放床位数从1952年的10张、1978年的243张增加到2018年的326家;卫生技术人员由1952年的46人、1978年的298人增加到2018年的569人。卫生技术力量和设备设施不断改善,综合医疗水平持续提高。率先在全市实现省卫生乡镇全覆盖,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2个;深入推进“双下沉、两提升”,乡镇卫生院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2018年末,每千人卫技人员拥有数7.5人,每千人医生数2.8人,每千人口病床拥有数4.3张。
五、居民生活乐和美
70年来,全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渐趋完善,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逐步向小康转变,并向富裕迈进。
1、人口城乡差异显著降低。1950年嵊泗解放,是年全县人口共7506户,35576人。解放后,死亡率随着医疗卫生状况的改善从1950年的26.58‰下降到1972年的5.36‰,出生率年均达到39.32‰,呈现出低死亡率高出生率的高自然增长局面。1973年计划生育工作后,人口增势放缓;1998年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负增长状态。2018年,全县共有30139户,75221人。与1950年相比,总人口增长1.1倍,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46.83和18.53个千分点。城乡差异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大岛建、小岛迁”政策的实施下大幅度改善,城乡人口比从1950年的1:3.46变为2018年的1:1.10。城镇化率显著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1950年的22.4%提到高47.6%;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15%。
2、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70年来,全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果显著,以基本养老、基本医保、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重点的可持续社会保障普惠体系日趋成熟,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1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54%;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比例、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比例分别为96.8%和99.3%。有敬老院5所,社会福利院2所,共有床位共473张;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6.1%和10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720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至1800元。
3、生活质量显著提高。7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626元提高到2018年的50617元,年均增长12.1%;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01元,远高于1978年118元的人均纯收入。2018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5:1,优于全市的1.67:1。在收入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消费水平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92年的1748元增长到2018年的29455元,增长15.9倍;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5年的545元增长到2018年的19338元,增长34.5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0年的42.1%下降到35.5%,渔农村居民由53.6%下降到44.5%。
六、绿色环保生态美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我县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全县始终贯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并将“生态立县”列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总战略中,坚持走“绿色崛起”之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为美丽海岛建设添砖加瓦,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跻身全国“两山”发展百强榜单。全域旅游不断深化,已建立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村庄5个。海洋资源保护稳步推进,积极开展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全面实施“封礁育贝”、增殖放流等工作,强化岛礁资源保护力度,成功创建国家级海洋公园。2018年,全县环境噪声达标区328公顷;重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7.6%和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0%,领跑全省。一个生态秀美、人居优美、生活和美、人文淳美的嵊泗,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活力。
回顾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嵊泗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符合海岛发展新路的结果。展望未来,富有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精神的嵊泗人民,一定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引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蓝色海洋经济和特色美丽海岛提质增效的步伐走得更实更快更好,继续在全面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砥砺奋进!
注:1、国民经济总量(GNP)是指本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取得的原始收入总和价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 工业数据1978年以前使用《1950-1979统计资料》,1978年及之后使用《嵊泗统计年鉴》;2017年数据使用快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