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组配分类:

  • 公开方式:

从四经普看嵊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9-07 11:30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在支撑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不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发展壮大,总体上保持较快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发展瓶颈——竞争力弱、融资相对困难、发展环境欠优等,如何打破前进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拟通过第四次经济普查取得的有关资料及显现的相关问题对嵊泗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试作探讨。

一、非公有制经济定义

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它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经济以及各种混合制经济中的非国有、非集体成分等。

二、嵊泗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比重突破九成。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县共有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5756家,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1.1%,比重较2013年末(第三次经济普查)提高了3.9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企业766家、注册资本63.68亿元,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43.4%和74.6%,年均增速为7.5%和11.8%;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合计9家,注册资本19.94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33.3%和47.3%,年均增速为5.9%和8.0%;个体工商户4981家,比2013年增长34.5%,年均增长6.1%。分行业看,住宿餐饮行业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数量增加最多,其中企业增长30.2%,个体工商户增长1.1倍;其次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中企业增长45.8%,个体工商户增长68.2%;建筑业排第三位,其中企业增长51.7%,个体工商户增长16.7倍。当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范围已逐渐由原先的制造业、采矿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等传统的服务业逐渐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教育、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展。“三经普”时期,我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非公企业和个体户均为0,2018年末为33家,实现零的突破。

(二) 经济贡献度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嵊泗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初步测算,2018年(四经普)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左右,较五年前(三经普)约提高了10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中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93%、87.7%和62.1%。分行业看,对全县经济贡献最大的是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贡献率达29.2%;其次为批发零售业,贡献率达22.5%;第三为农林牧渔业,贡献率为9.5%。非公有制经济也是全县税收的主要来源。2018年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实现税收6.4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2.6%。年纳税额百万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共计69家,占全部百万以上纳税企业总数的86.3%。分区段看(见图2),年纳税额100—500万元(不包含500万元)非公有制企业43家,占该区段全部企业总数的84.3%;年纳税额500-1000万元非公有制企业10家,占该区段全部企业总数的83.3%;1000万元以上企业16家,占全部纳税额千万以上企业总数的94.1%。在浙江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及近年我县招商引税工作大力推进下,各区段非公有制企业占比均比“三经普”有明显提升。

 

(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近五年,非公有制经济对嵊泗县旅游业的贡献尤为突出。随着嵊泗“美丽海岛”建设的深入和“离岛、微城、慢生活”旅游品牌的打造,全县以个体经营为主的渔家民宿逐渐成为推动海岛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2018年末,全县渔家民宿达到950家,接待床位17976张,占全县旅游接待能力的83.2%。初步测算,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住宿餐饮业中占比都高达95%以上,是全县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在投资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全县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投资额6.6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6.9%,比2013年提高28.5个百分点,且投资领域也从过去的商贸业、住餐业、房地产业等逐步向交通运输业、新能源扩张,为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四)非公有制经济质效提升明显。全县非公有制企业获利能力不断提高,户均收入稳步增长,2018年非公有制企业户均营业收入为943.8万元,比2013年增长24.0%,年均增长4.4%。全县非公有制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8.4%,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规上非公有制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04亿元,比2013年增长1.2倍。通过购置最新设备、改进生产线、学习新工艺等一系列举措,全县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等综合能力有一定进步,2018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3万元/人,比2013年提高了8万元/人。非公有制企业资产实力越发雄厚,2018年末,全县非公有制企业资产总计314.3亿元,与2013年197.6亿元相比,增长59.1%。

(五)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作用较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于缓解全县就业压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解决城镇无业人员、渔村转产转业劳动力等群体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人社局登记的就业人数看,非公有制经济吸纳了一半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2018年,全县新增就业人数1533人,其中2.7%进入到行政事业单位;42.3%进入到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55.0%进入到私营企业。从四经普数据看,个别行业近五年从业人员增长迅猛。2018年末,全县二、三产业的非公有制企单位期末从业人数合计为21045人,占我县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45.8%。分产业看,二产8446人,其中建筑业7061人,比2013年增长130.0%;三产12599人,其中住宿餐饮业5421人,比2013年增加6.7%。从专业人才数量看,全县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63人,占全县所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4.1%,超过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企业合计。

三、阻碍嵊泗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几方面因素

嵊泗县非公有制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发展短板。突出表现在:

(一)发展基础仍较薄弱。长期以来,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存在规模偏小、发展偏慢、效益偏低、整体经济实力不强等弱点。我县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仍以低小散企业为主。从企业规模来看(参照《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全县大型企业数量为0,中型企业仅17家,其余为小微企业;2018年末纳入“四上单位”的非公企业仅71家,占全部非公有制企业的9.2%。从私营企业的存活率看,每年虽有一定量的新设企业,但企业适应力不强。2014-2018年,新增的674家私营企业,存活率为72.4%。从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分析看,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大都是立足于本地资源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和初级加工等科技含量不高的传统行业中,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虽有涉及但仍较少,多数企业生产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类同化程度较高,竞争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二) 要素配置瓶颈较多。生产要素制约历来是嵊泗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是土地供给矛盾突出。我县属于海岛县,陆域面积狭小,大部分企业往往因为土地问题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制约了企业发展。二是企业资金紧张。突出表现在企业自筹资金能力不强,融资渠道单一。当前银行贷款普遍实行抵押和担保制度,由于民营企业稳定性较差,很少有单位或个人愿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同时部分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抵押物不足,信誉度不强,资金需求不合理、经营业绩不佳等因素,银行“怕贷”、“慎贷”现象明显。三是人才资源紧缺。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政策,企业也公开招收高级人才、紧缺人才,但有意向者极少,人才匮乏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块“短板”。

(三)企业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一是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甚至缺失,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管理粗放,存在财务数据缺失、资料不全、信息失实等问题;二是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普遍学历较低,中专以下学历占8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不到5%,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专业技术职称人才只占6.7%,低于公有制企业5.0个百分点;三是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创新意识和商标、品牌意识不强,一些企业仍沿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四是非公企业经营管理者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的保守意识。县内多数企业主的创业初衷是为了改善生活,增加收入,当其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更乐意享受生活,“开疆拓土”意愿较弱。

(四)发展软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一是全社会重视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氛围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非公企业的经济待遇、地位与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仍然存在差距。在一些经济领域,非公经济的准入门槛仍较高。 二是缺乏非公经济服务发展体系。我县虽有私营(民营)企业协会和个体劳动者协会,但相对于经济活动的广泛性和企业所需服务的多样性来说,还远远不够。协会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行政色彩还较浓厚;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经济鉴证等专业服务的中介机构缺乏,导致社会化服务的支持系统难以形成和完善。三是基层组织机构作用发挥不充分。各乡镇虽都设有经济贸易发展办公室,但工作人员因时间紧、工作量大等诸多因素,缺乏对非公经济单位的指导、协调和服务。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发展活力

1.强化创新能力建设。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销售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县内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生产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使产品在市场适销和档次上更加符合市场竞争力要求。

2.推进企业转型发展。一方面着力引导传统非公经济企业以新型化为路径,延伸产业链,做稳传统产业,做强新型产业,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坚持产业升级。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重点要在水产品精深加工、多元化旅游、海洋能源开发等我县优势资源产业上寻求突破,不断促进非公有经济从量向质的提升。

3.加快品牌建设。坚持走品牌发展的路子,强化品牌意识、培育自有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一是对现有品牌进行积极推广,如加强“嵊泗贻贝”地理标志的宣传和使用,提升“嵊泗贻贝”美誉度和知晓率,同时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厂商的服务供给能力,确保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鼓励本土企业加强品牌创建,成功创建全省知名品牌(商标)的,以资奖励。特别是本地旅游企业,鼓励打造旅游与渔业、工业等产业相融合的特色产品,尝试“休闲海钓+海鲜干货加工参观体验+基础海岛旅游”品牌,形成中国海岛旅游“金名片”。

(二)强化要素支撑,破解发展障碍 

一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强政府土地储备能力,供给能力和管理力度。充分利用现行土地政策,挖掘土地潜力,在争取更多用地指标的同时,盘活土地存量,保护非公经济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二要加强金融服务。加强银企对接,增进银企合作。由政府部门牵头,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企业和银行面对面交流,促进银行和企业互通信息,增进互信,实现“双赢”。同时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增加对市场前景好、诚信度高的企业贷款支持,积极开办专利权、知识产权、法人股权、仓储货单、合同订单、动产、应收账款等形式的抵(质)押贷款等贷款品种,满足企业不同类型的融资需求。

三要加强人才保障。一方面要培育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校企合作”项目,开展定向、订单、联合培养,为企业精准培育急需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留住人才。鼓励非公企业采用股权分红、技术入股、成果奖励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非公企业发展。同时在住房、医疗、子女就业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留住人才;注重政治上的激励,增加民营企业优秀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比例,激发其参与我县经济发展建设的热情。

(三)强化导向引领,优化发展环境

1.提升有效服务,打造优质营商环境。非公经济期盼一个公平、透明、高效的普惠性市场环境,必须拆掉各种隐形门槛,降低企业发展的制度性成本,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简化审批程序,改进政府服务,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的优质营商环境。加强政务网站系统建设,搭建服务非公有制综合网站,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投资导向、市场供需和经济金融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2.健全工作机制,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体系。一是加强政企互通机制。加强县级领导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的对话沟通,建立多渠道的政企对话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诉求,完善政企对话渠道,对企业反映的重大问题通过现场办公会和专题协调会等形式予以及时协调解决。二是建立商会协同机制。将政府有关部门职能的盲区转移由协会管理,鼓励、支持和引导行业协会自愿加入工商联组织,充分发挥工商联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和总商会职能。

3.加大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一是内向提升,为保障政策落实深谋细谋。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对上级各项政策的学习领会,吃透文件中传递的新政策、新方向;把握好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明确职责分工、工作标准、方式方法、任务期限等核心细节。二是横向联合,保障政策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部分政策的落实需要借助多个部门的力量,要加强部门联动,形成有效合力,确保政策更快速更有效的落实到基层。三是纵向贯通,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对于各级政府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积极向中小企业、工商个体户宣传,帮助其领会文件精神,用好用活各项政策。同时以大数据分析为保障,强化送策上门的针对性和专业性,秉承“无需不扰”服务原则,不断提升政策宣传辅导和精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