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黄龙乡始终秉持“渔业稳乡、旅游兴乡、文化立乡”战略,大力挖掘、传承海洋文化,不断挖掘渔俗文化内涵,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非遗文化代代相承。
以旅促兴,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大力促进文旅结合,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建设增加文化内涵。如以“东海石村·峙岙村”为重点,注重挖掘“东海石村”背后渔村质朴的文化元素,努力做强“渔”文化品牌,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同时,适度开展海岛乡村旅游产业,保护利用历史村落文化遗存,为乡村振兴铸魂点睛。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提出“一轴、一带、两心、三片区、数点”的村庄规划布局,统筹兼顾建筑单体、村落自然地理环境、村落传统格局、风土人情、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发掘和修复。合理安排村民住房条件改善、基础设施、环境综合整治及古建筑古道修复等项目,并且按照“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的宗旨,合理谋划乡村休闲旅游、民间工艺作坊、乡土文化体验、传统渔事参与等历史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力求在促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使生活在其中的渔民群众同样能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
以文赋能,巧用古朴的渔家智慧。黄龙乡始终坚持美丽海岛建设与非遗保护利用相结合,立足村庄基础环境提升与保护发展需求,结合海岛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小城镇综合治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美丽城镇建设等工作进行建设开发,注重古建筑、古道修复,全面深化“美丽庭院”创建,利用渔绳结的柔韧性和可变化性,制作成党徽、妇联标志等独具特色且显眼的庭院小品,辅以用本地石头打制的花盆、花坛、石凳、石碑、废弃的捕鱼浮球、腌鱼酒坛等进行的创意改造,将“渔”文化及美丽庭院建设融会贯通。同时,结合地域特色,提炼文化元素,打造既有气质又品味十足的文化村庄。拓宽展示平台,打造渔俗文化馆、石文化馆和船模工作室,通过艺术展陈,将渔俗文化和非遗文化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文化呈现形式,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让更多的人了解、也让更多人爱上渔俗文化。
传承延续,用活丰富的文化载体。黄龙乡坚持将村级文化活动、教育宣传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载体。“蛟龙腾飞—黄龙渔民开捕节”的连年开展,充分发挥文化传承、文化引领、文化育人和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也成为舞龙、锣鼓等非遗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黄龙乡大力推动渔俗文化进校园,促进各类渔绳结书籍、艺术品进小学课堂,激起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非遗文化的代代传承奠定了基础。旅游产业主打“东海石村一日游”项目,将各节点串点成线,让来客饱览摩崖石刻、自然奇石,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构建起一幅吸引众人纷至沓来的“石文化”风景图,也成为黄龙对外旅游文化交往的一个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