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31 14:20
信息来源:县发改局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一、背景情况
嵊泗县地处偏远海岛、交通不便,且受海岛医疗服务人口规模小、业务单一等因素影响,县级医疗机构存在服务能力不强等短板,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海岛样板县的一大掣肘。2013年实施的“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受各种条件制约难以吸引省市医院投入精力开展此项工作,与沪籍医疗机构的合作也一直是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松散型的纯业务合作,医疗协作成效并不明显。2021年实施的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被称为“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迭代升级版的民生工程,下沉提升更精准,工作举措更有力,是一项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助力的好事。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施为,“能级+能绩”不断提升。为顺利实施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县卫健局积极对接省卫健委牵线搭桥,确定浙江医院为对口支援单位。2021年5月起,12名浙江医院专家常驻嵊泗,围绕“3342X”能力提升项目,推进“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县域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和抢救成功率。“检验、影像、病理”三大医技中心根据海岛患者疾病特点先后开展了17项新技术,为病患的精准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消化内科、内分泌科、普外科、老年病科作为重点托管专科,每周开展专家门诊,共计服务1522人次,收治病人97人,体检反馈800人,开展手术41例,其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远端胃癌根治术、腹腔镜辅助下结肠癌根治术等均为医院首次开展此类手术。技术从无到有、资源上下贯通,离岛群众的就医获得感、满意率明显增强。初步取得了“医院得发展、百姓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良好成效。相关工作推进情况和工作成效在CCTV新闻频道、《浙江信息》、《浙江日报》等报道和刊登。
(二)精准施策,“造血+输血”协同推进。依托浙江医院规范化管理经验和浙江医院专家技术指导,增强薄弱专科疾病诊断和规范化治疗能力,着力提升县人民医院整体医疗和管理水平。专家们通过以教学查房、学术讲座、导师带教等形式,不断帮扶提升本地医疗人才队伍业务素能。帮扶护理、院感两大管理科室修订了55个院感制度、49个护理部相关制度,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医院的管理和内涵建设。签订《住院医师规范化委托培训项目协议书》,县人民医院确定12名年轻骨干为“师带徒”培养对象开展帮扶带教培养,选送病理、急诊医学、护理等专业14人次赴浙江医院进修学习。同时,以浙江医院专家团队为班底、县人民医院力量为补充,组建“岛际流动医院”,先后11次赴基层分院开展巡回医疗活动,服务2000余人。
(三)精准施治,“近程+远程”同步会诊。全面建设完善医共体云HIS、区域检验、影像、云胶片等集成平台,实现诊疗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在浙江医院12名专家常驻嵊泗实地坐诊的基础上,2021年8月通过浙江省公共卫生网络平台,县人民医院与浙江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会诊,实现浙江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的资深专家团队在线实时调阅会诊病例的病历资料,保证远程“云会诊”的效率及质量,定期开展远程病例讨论、在线查房等合作交流。真正为患者节省就医时间和就医费用,实现“看病不出岛”,享受同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
三、经验启示
(一)顺应发展所需,保障卫生健康发展供给。建设成为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典范区是我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海岛样板县发展目标,实施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可以更好地牵引区域均衡发展,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更加充分。必须凝聚合力才能推进深化,要不断加大对医院基建、设备、学科、人才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要立足各自职责,加强政策联动,及时出台配套文件,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积极帮助县人民医院做好人才引进、项目建设、医保支付、宣传报道等工作,为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顺利实施和有效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二)顺应基层所盼,提升医院管理服务水平。县人民医院作为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的实施主体,依托5年合作办医这个平台,要坚持“输血”“造血”并重,积极学习借鉴浙江医院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促进自身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服务能力的全面提高。更要发挥医共体的体制机制优势,辐射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同时要推进医疗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在打通与浙江医院远程会诊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尝试,推动浙江医院和县人民医院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数字赋能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三)顺应民生所向,满足海岛群众看病需求。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快速提升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嵊泗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针对我县离岛特殊地理条件限制,加快推进卒中、胸痛、创伤、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建设,快速提升急危重症病人抢救能力,让嵊泗百姓在关键时间能“保得住命”。针对我县老龄化问题,借助浙江医院在老年医学科、心脑血管病诊治等方面优势,做大做强心内科、老年病科等重点学科。针对我县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推广并常态化开展更多的新技术新项目,着力缓解老百姓看病“急难愁盼”的痛点、堵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