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融合”打造“四无”海岛县

发布时间:2022-05-31 14:28

信息来源:县发改局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县因岛制宜推进四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积极构筑现代版“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无访、无案、无为、无忧海岛。近三年,85%以上住人岛屿发案,传统侵财类警情年均降幅达20.3%,是全省唯一涉黑、涉恶线索“零”报告县区连续17年获得省平安县称号,荣获“一星平安金鼎”。

二、主要做法

(一)以自治为基础,打造无访岛。一是“多方联席”办要事。建立由社区发起,县属部门、辖区单位、社会团体、居民群众等共同参与的乐和多方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协调解决居民关注的环境治理、楼房改造、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等社区层面要事。进一步完善县、乡镇、社区三级调解网络,培育和壮大了“倪华国调解工作室”“洋山阿伯”“菜园老舅妈”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星”调解品牌。以倪华国调解工作室为例2019年成立以来调处各类纠纷300余起,获评省级金牌人民调解工作室,其本人也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二是“家园理事”解小事。健全由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牵头,由社区干部、网格组长、居民代表组成的乐和家园自治理事会,聚焦解决民生小事。创新推行“一村、四会、多网格”社会治理模式,发展壮大“家园理事”议事主体,推动“金色港湾特色服务站”、乐龄志愿巡逻队、乐龄专业服务队、“阿公阿婆乐龄作坊”等百余个基层组织和自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小情反映在基层、小事化解在基层”。三是“网格议事”化家事。建立以网格为单位的“有事就谈”工作机制,引导和督促网格内居民协商解决邻里矛盾等家常事,实现“居民事居民议、居民事居民管”。“三音”工程、“逢四入格”网格走访等制度深入人心,采取限时办、分类办、专题办等工作方式,推行“一事一工单”,确保家事办理件件有“回音”。近三年累计协调解决一线群众各类诉求万余件;菜园镇东海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村(社区),16个村、社区获评省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

(二)以法治为手段,打造无案岛。一是民生小案“零容忍”。将“零”发案海岛、“零”发案社区(村)建设纳入政府重点项目,县级层面开设“夜不闭户”擂台赛,所有侵财案件纳入侦破范畴,配套建立挂牌督办、公示倒逼、“一把手”约谈等机制,并以24、48、72小时侦破时效为考核标准,推动乡镇派出所“日晾晒、月比拼”,提升逢案必破效能。近年我县逾八成社区(村)零发案,小案破案率常年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渔场纠纷“巧化解”。在渔场海区打造“海上警务室+流动调解船+蓝海义务巡逻队”配套体系,全力破解因船只碰撞、养殖桁地相互倾轧等事故引发的海上矛盾纠纷近三年,县海上矛盾纠纷调解率均达到98%以上,未发生一起涉访案件,未出现一名涉访人员。三是社矫对象“尽归位”。开展重点人员“精准扶贫”行动。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就业帮扶联系点7个,对社会归正、闲散人员,人事、民政、司法、乡镇等单位根据重点人员谋生技能进行跟踪帮扶、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形成“保障+救助+管理”新模式,通过“解小忧、帮小忙、办小事”,鼓励创业、就业,预防潜在作案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目前,县帮扶归正人员群体就业率达93.5%,参保率达95.5%。

(三)以德治为保障,打造无为岛。一是个性化定制村规民约。坚持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实施“一村一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导向作用,开展“创城有约——十佳公约”案例征集评选主题活动,建立红黑榜双向机制,营造社会秩序良好、文明和谐的海岛民俗环境。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内容均以七字经、五言律等条文形式展现,在各村村民会议上的通过率为100%。二是示范型培育民风民俗。“德润嵊泗•身边好人”品牌建设为抓手,广泛开展“最美人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典型选树培育活动,深度挖掘渔业捕捞、渔家民宿、家庭邻里等行业领域好人好事,近三年3人被评为省市级道德模范,13人获评“浙江好人”。三是全方位弘扬乡贤文化。在每个乡镇建立新乡贤联谊会组织,打造“新乡贤议事厅”“知心工作室” “民安救援”等平台载体,激励新乡贤参与文化建设、基层治理、生态宜居、志愿公益服务等活动。新乡贤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民俗创业领头人,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四)以智治为迭代,打造无忧岛。一是筑牢民生屏障。依托“智治护航”整体布局,集成公安110、交通、旅游、海事、渔业等部门场景建设,形成“监测、预警、处置、反馈”风险管控大平安闭环。建立“属地主防、集群作战”模式,通过客运码头“实名售票+人脸验票”双向验证、港口岸线渔船民“扫码上岸”、中心城区科技管控网动态识别,实时预警重点人员、突出隐患、热点矛盾,最大限度堵截风险隐患近三年,全县共预警、核查卡口重点人员15300余名,抓获入嵊网上逃犯33名,劝返外地前科人员356名,本地流窜性、团伙性、系列性案件“零”发案。二是解决民生诉求。探索基层治理“一件事”自主分析和预警系统,构建“精准识别、自动流转、即时响应、全程可控、量化评估”智治支撑体系,实现一体化智能化高效办理和闭环处置。推行信息全要素采集、数据体系化共享、任务一体化部署、诉求派单式处理,实现“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构建快捷便利的移动法律服务体系。三是护航民生产业。聚焦万亩贻贝养殖产业治理,开发“海上牧场”场景应用,动态实现“海上牧场”内船舶误入预警、苗种出水预警、海域环境异常预警、船只轨迹溯源等核心应用“一网智控”智护贻贝养殖桁地1.68万亩、养殖用船1147艘;海上矛盾纠纷较前三年同期均值下降28%,调解率达100%,全县养殖贻贝苗种被盗案件和养殖海区安全生产事故均为“零”。全力护航旅游产业,完善景区“移动警务车”“一键报警桩”“单兵4G图传仪”“无人机警务”等应用设备配备,景区重大节假日连续三年“零发案”。

三、经验启示

1、创新海上纠纷调解模式。结合海岛实际,创新“警务室受理、事故先期调查、专业勘测定损、海上纠纷调解、现场纠纷调解、当场赔偿”海上纠纷调解六步法,有效提升海上矛盾纠纷化解率。

2、以数字化改革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指尖”微场景集群为载体,统筹“微法院”“微检务”“微警务”“微调解”“微法律顾问”等微场景建设,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法律服务,有效克服海岛岛屿分散、资源共享性差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