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922586299686X/2023-31261
县统计局
统计分析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3-10-13 10:39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民宿是乡村文旅的新型载体,是满足民众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兴业态。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发展民宿产业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嵊泗民宿产业发展稳步向前,量质齐升,民宿从2016年的819家年发展到2022年末的1026家,省级金银民宿、市级精品民宿数量蝉联全市首位。2022年嵊泗作为全省统计系统首批共同富裕基础数据库试点单位,以民宿主为切入口,着力破解民宿主收入监测难,共富政策制定难等问题,在推进海岛共富的实践中,数字赋能民宿产业。本文以嵊泗民宿主数据库为基础,结合数据分析、模型推算和现状分析,剖析民宿主群体特征,并对其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民宿主群体特征分析
民宿主群体呈现“一高两低”的特点。依托民宿主“全面覆盖+精准画像”数据库,对全县民宿主群体从年龄、学历、户籍等维度进行分层分类。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占群体总数的6.9%,35-50岁占30.3%,50-60岁占36.2%,60岁以上占26.2%,民宿主平均年龄50岁,整体年龄偏高;从学历情况看,中专及以下占60.96%,高中及以下占20.72%,大专占10.51%,本科及以上仅占3.30%,学历水平整体偏低。从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除部分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以及省外投资客外,多数民宿主为本地居民。从户籍情况看,民宿主中嵊泗户籍的占90.5%,且以自有房屋为主,在宅基地上新建或利用自有老房改建,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经营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经营理念转变带动资金投入增加。随着经营理念的转变,以及外来民宿经营者的带动,近年来民宿主不再一味追求接待能力,投资侧重轻奢型装修,注重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文化内涵,以此吸引更多游客。从全县民宿规模情况看,全县民宿平均客房数为10间,平均床位数19张,平均餐位数24个,建筑面积在450平方米左右,多以单体经营为主,整体规模适中。从建设资金投入看,较往年明显增加。以往, 民宿建设资金投入多在100万元以下,投资以修建为主。近年来,以新建和高端装修为主,建设投入多在100万元以上。从数据库资料分析,民宿建设投入在100万元以下的仅占17.71%;100万-200万元的占55.59%;200万-300万元的占25.61%,300万元以上1.09%。从民宿经营性质看,2022年租赁经营的民宿有132家,自建自营的民宿有900家;租赁经营户的比重较上年提高3.1%。
季节性和地域化差异明显。从公安登记入住人数和港口客流量数据显示,嵊泗民宿经营淡旺季明显,旅游旺季集中在4-10月份。从2022年房价数据看,民宿淡季平均房价220元/间,旺季平均房价400元/间,相比疫情前,整体房价有所回落。嵊泗民宿地域化差异逐渐显现,嵊山镇、枸杞乡、花鸟乡等东部乡镇民宿价格相对较高,旺季房价在800元以上的民宿数量占本乡镇民宿总量的比例在15%以上,而其他乡镇则比例仅为1%-2%。
二、探索构建民宿主收入测算模型
为更好了解民宿主群体的收入情况,科学测算民宿群体中等收入人群比例,嵊泗通过获取与民宿经营净收入相关的指标,探索建立了统计模型。
(一)筛选处理样本
先结合历年民宿抽样调查结果,通过剔除无效样本,利用Missforest进行缺失值处理等方式,最终筛选出与净收入相关的14个变量。
(二)模型建立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向后逐步回归)
向后逐步回归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贡献从小到大进行检验,把无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依次剔除。对模型进行迭代,最终保留7个显著指标:年龄、淡季房价、用电量、营销平台数量、区域、房间收入、人力成本。最终得出的模型R²为0.81,模型拟合优秀,平均绝对误差为9.53,意味着按10万元一个等级将收入分层后,模型预测的平均误差不会超过一个等级。
2.梯度提升树模型
LightGBM是基于树的学习算法的梯度提升框架,将所有的变量都放入模型,为了控制模型的复杂度,将学习率控制在0.1,树最大深度控制在3,且并未进行抽样。最终平均绝对误差为5.7,同理按10万元一个等级将收入分层后,模型预测的平均误差不会超过一个等级。其中模型显示变量重要性排序如下:
3.融合模型
为了减少模型偏差并获得更好的泛化能力,将两个模型通过bagging方式建立融合模型。利用嵊泗2022年民宿数据和舟山市其他县区民宿数据形成的1619份全市大样本,获得融合模型R²为0.98,拟合度优秀;平均绝对误差为2.7万元。从误差分析看,收入在10万元以内的样本,预测误差小于两万元。显著变量为年龄、淡季最高房价、客房数、可接待数、餐位数、人力成本、营销平台数量、用电量、接待人数。
(三)初步推算结果
研究结论:按照10万一个梯度,根据融合模型推算2022年嵊泗县民宿主群体经营净收入的分层:10万以下群体占比34.1%,10万-20万群体占比40.2%;20万-30万群体占比14.5%;30万-40万群体占比5.1%;40万-50万群体占比1.8%;50万-60万群体占比2.2%;60万以上群体占比2.1%。
按照浙江省对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标准划分, 年收入在10万-20万元的家庭户归为准中等收入群体,将年收入在20万-60万元的家庭户归为中等收入群体,60万-100万元的家庭户归为高收入群体。在取得民宿主经营净收入后,按照户均人口2.05人(嵊泗七人普数据)、嵊泗县住户调查样本中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及从业人员系数0.65推算(从业人员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初步结果为——全县民宿主群体中家庭收入10万元以下的群体比例为27.5%,10万-20万元之间的准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为24.4%,20万-60万元之间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为40.7%;6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比例为7.4%,与共富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通过对民宿主收入的相关性分析,除客房数量、淡旺季房价、民宿经营者年龄、个人素质等直接因素外,外部旅游环境以及海岛交通、气候等客观条件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宿的发展。
三、建议对策
1.健全民宿发展要素,夯实共富基础。一是弥补交通短板。加快编制落实东部岛群水上客运快速航线可行性方案,开通岛际高速客船班线航线,推进枸杞(嵊山)水上机场选址论证,探索建立船期精准研判体系,通过海事、气象、交通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对风力、能见度等综合精准研判,尽可能提升航班的开船率。二是缩小区域差距。优化民宿产业发展基础环境,依托“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建设契机,加速推进渔村整体风貌改造,分区域打造“一岛一特、一村一品、一居一韵”主题鲜明的精品民宿示范样板,构筑民宿产业经济与美丽海岛建设互促共建的全域发展格局,尤其针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渔村进行重点改造。三是加强机制创新。构建“要素整合+协同管理+主客共享”三项机制,打通“要素集聚-竞争合作-利益共享”三个环节,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人财物要素供给。加快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使民宿产业成为推进共同富裕主阵地,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致富能力;加强海岛民宿产业链上下游合作,营造良性的区域民宿生态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齐发。
2.优化民宿发展体系,延伸共富触角。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发挥民宿对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功能和价值。部署谋划“顶层设计+公共服务+品牌推广”三篇文章,为海岛民宿高质量发展明确目标和导向,以“特色化+标准化”为指引,提升海岛民宿发展的高质量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同时做好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推介、宣传。二是丰富民宿周边业态。拓展民宿产业升级空间,推动“民宿+”多元业态,突破传统住宿业的功能性作用,提升民宿经济附加值。民宿运营不能局限于“住”,而要成为实现全域旅游目的下的配套产物,实现民宿产业链的外延和完善。通过大力培育民宿+海洋美食、民宿+非遗文创、民宿+渔货电商、民宿+渔事体验等多元业态,满足多样化游览需求,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体验,实现度假休闲、特色餐饮、文创购物等产业同民宿产业链链相扣。三是多维度立体营销。充分发挥“两微一抖”自媒体营销矩阵作用,通过线上直播、网红代言、短视频传播、热门话题等方式,用强曝光、高互动、达人效应、跨平台联动等策略,提升嵊泗旅游知名度;积极参加宣传促销、组织旅游产品推荐会、“打卡”各类网红景点、民宿等现场活动,以体验经济撬动优质旅游品牌升级。
3. 营造民宿发展环境,提升共富能力。一是提升从业素养。重点培养民宿主“内容创新+运营管理+市场拓展”三项能力,加强民宿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供给,通过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品牌运营、科学管理、市场开拓和客源引领能力。二是突出文化赋能。民宿主在打造民宿设计、装修、运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要秉持文化自觉、融入个人情怀,同当地的渔业、景观资源、渔村生活形成互动,将民宿打造为承载地域文化,传递人文情怀的温馨居所。三是增强服务柔性。以“朋友”的身份,有意识地构建良好的主客关系,积累招徕回头客户,提升二次游、多次游的可能,民宿主通过提供亲手参与、亲自体验等方式将渔农村生产生活可视化、有形化,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四是激发“鲶鱼效应”。提升“土生土长”的适应性和“外来参与”的和谐感,以外来业主的创新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等为海岛民宿产业注入活动。引导外来业主同本地业主建立良性互助关系,通过民宿协会、新乡贤组织等渠道,促进利益共享,做到资源和经验互动,带动民宿创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