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922586299686X/2023-31241
县统计局
统计分析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3-10-09 09:36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十年来,嵊泗加快推进蓝色海洋经济和美丽海岛建设,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产业活力日益凸显,发展后劲更加坚实。为深入推动县域经济朝着可持续、高质量的方向不断挺进,坚定不移走好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本文以十年(2012—2022年)嵊泗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统计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有利因素,剖析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为后续发展提出建议对策。
一、县域的十年嬗变
(一)十年,动能转换“拼”出高质量。
经济总量拾级而上,产业结构有新变化。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12年的57.3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13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十年年均增长6.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从2012年的27.1∶17.4∶55.5调整为2022年的31.4∶20.0∶48.6,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5.9%、10.4%、6.2%。市场主体规模逐步壮大,民营经济迸发活力。2018年末(四经普),全县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339个,比2013年末(三经普)增长15.2%;产业活动单位1641个,增长11.7%,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占比超九成。2022年末,全县共有“四上”企业103家,比2013年增长60.9%。经济产出效率提高,产业效能增势较好。2022年,全县常住人口人均GDP达到19.56万元,高于全省的11.85万元,十年年均增长6.4%。全县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的12.86万元/人增长到2022年的30.03万元/人,年均增长8.9%,高于全省的7.8%。
(二)十年,特色产业“迸”出新活力。
港口经济稳步增强,航运发展再上台阶。2022年全县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0680万吨,连续9年破亿吨,十年年均增长1.4%。水陆客运周转量和水陆货物周转量年均分别增长18.0%和10.0%。海岛旅游蓬勃发展,旅游产业量质齐升。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在2019年分别突破七百万人次和百亿元,2012—2019年,年均分别增长16.0%和27.4%。渔业经济持续稳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面推进海上“千万工程”,升级改造渔船装备千余艘,稳妥有序推进帆张网渔船减船转产。全县水产品总产量从2012年的29.83万吨增长到2022年的43.00万吨,年均增长3.7%。海水养殖模式、品种更加多元,养殖产量从2012年的7.01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22.73万吨,年均增长12.5%。
(三)十年,开放合作“赢”来新机遇。
坚持长三角一体化和“与沪同城”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开放合作水平,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招引。在洋山港四期、小洋山北侧、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建设拉动下,十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4.99亿元。其中民间投资累计完成投资额103.83亿元,占全部投资额的19.1%。内贸市场繁荣活跃,消费潜能逐步释放。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20.00亿元增加到2022年36.87亿元,年均增速6.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和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十年年均增长22.4%和6.5%。对外贸易承压前行,2015—2018年,全县外贸进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4.3%,2019年后疫情对外贸产生重大冲击呈下降趋势。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十年累计新引进项目48个,2022年末实有招商企业180家。实际到位市外资金和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21.3%和42.6%。
(四)十年,民生幸福“绘”就新图景。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殷实美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0185元增长至2022年57585元,年均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15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49元,全县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2年的1.69逐步缩小至1.45。财政实力稳定增强,总收入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从2012年的5.8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3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4.86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8.6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7%和6.0%。金融市场运行稳健,贷款支持作用明显。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十年年均增长6.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十年年均增长12.2%,其中中长期贷款年均增长21.7%。
二、十年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定性分析
1.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以各因素样本数据为依据,利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是对系统动态发展态势的量化进行比较分析的一种方法。对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因素,其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将参考序列与各比较序列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关联度越大,说明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变化态势越一致。
2.指标的选取及计算结果
指定GDP数据列为参考序列,选用2012—2022年数据来计算GDP与各相关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选取相关指标数据作为比较序列,求得:
相关指标与GDP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水陆货物周转量、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水产品总产量、规上工业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固定资产投资、旅游总收入、水陆客运周转量。
(二)基于主成分回归模型的定量分析
1.主成分回归模型
在经济增长因素的定量分析中,回归模型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利用主成分回归消除多重共线性,主成分回归通过舍弃参数估计的无偏估计性、舍弃原始信息15%以下为标准,使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因素得以保留,得出符合实际经济意义且能反映经济增长对各影响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模型。
2.基于双对数主成分回归模型的GDP弹性分析
记GDP为经济指标变量,11个相关指标为影响因素,建立关于GDP的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发现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对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3个主成分,贡献率达到96.0%。根据成分得分矩阵,得出
与
的线性回归方程:
还原成原始变量,得最终回归方程:
修正后的,拟合效果很好,利用模型代入2012—2022年相关指标数据,得出GDP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4%。GDP关于各行业的偏弹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水产品总产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港口货物吞吐量、水陆货物周转量、旅游总收入、水陆客运周转量、固定资产投资。
(三)结论
从灰色关联分析的关联度数据和主成分回归分析的偏弹性系数两组数据综合分析看,GDP对水产品总产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的反应程度较大。
渔业是嵊泗县的基础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十年,渔业增加值占GDP的平均比重达到29.1%,渔业增加值对全县GDP的平均贡献率达43.4%,对海洋经济增加值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6.3%。从定性分析结果看,水产品总产量与GDP的灰色关联度达到0.88;从双对数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看,水产品总产量每增加1%,GDP将增加0.31%,GDP对水产品总产量的当期反应程度最大。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体现共同富裕成果的标志之一。十年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高于GDP年均增速。从定性分析结果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的灰色关联度高达0.98,关联度最高;从双对数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GDP将增加0.23%。
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经济增长的起点,也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衡量消费领域的重要指标之一。十年来,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之比始终保持在0.3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高于GDP年均增速,且十年趋势一致。从定性分析结果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灰色关联度为0.95,呈高度相关关系;从双对数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增加1%,GDP将增加0.15%。
财政总收入是反映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与GDP相辅相成。一方面,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质量决定着财政总收入的总量、增幅与结构;另一方面,财政总收入的增加提高了政府参与经济社会再生产和资源分配的程度,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财政收入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总收入增速和GDP增速的比值,财政收入的十年平均弹性系数为1.27,表明财政总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从定性分析结果看,财政总收入与GDP的灰色关联度为0.97,呈高度相关关系;从双对数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看,财政总收入每增加1%,GDP将增加0.14%。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经济发展现状梳理和定性、定量分析,除水产品总产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等指标与GDP密切相关外,嵊泗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融合不充分、产业链短,海洋科创能力薄弱,老龄化程度高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关注。
(一)推动产业融合升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渔业发展多元化。融合升级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休闲渔业、交易流通、精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推动“东海鱼仓”全面振兴。分区域发展高产精养,一体化推进贻贝养殖,加快推进一米八贻贝产业园建设投运。大力发展海钓业,提升海钓产业规范化程度,完善钓点钓场布局,建设嵊山、壁下等一批国际海钓基地,打造差异化海钓产品。探索建立水产品智能化高效冷链物流模式,建立面向长三角地区渔业冷链物流网络。加快促进水产品交易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二是推动港口经济示范化。提升港口基建保障能力,加快发展以国际中转集拼、转口贸易以及港口物流为核心的港口服务业。支持本地航运企业发展和对外合作,深度参与江入海、海进江联运服务。补齐港航服务、海工配套、风电维护等中下游产业链。三是推动旅游产业高端化。全面提质旅游“六要素”,高品质打造网红打卡点、海岛原创景区、摄影基地等;适时推出海疆巡视、飞越海上千岛的空中瞰嵊泗游线,“一日多岛”主题跳岛游等定制游产品;深度开发采捕、渔家乐、渔村DIY、亲子互动等体验类产品。提档升级民宿产品,引导普通民宿向特色主题民宿、精品民宿、民宿综合体,特色民宿聚落演进。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
一是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嵊泗多为小微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弱,科创有利因素聚集较少,需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来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普惠性政策”和“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方式”予以支持。二是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在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围绕新兴技术布局创新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建立完善需求导向的科研攻关机制,激发适配科技成果供给活力。推动骨干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进研发活动一体化进行,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推动海洋产业高水平聚集发展。积极开展海洋能利用研究和示范,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探索波浪能、潮流能与海上风电综合利用,推进海洋能协同立体开发,推动海洋领域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海洋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加大海洋领域研发经费投入,设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促进海洋产品、装备研发和技术产业化,切实增强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三)着力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县域核心竞争力。
一是创新集聚人才体制。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力度,突破地域、人事关系等刚性约束,培育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性产业高端人才。二是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有效促进社会融合。坚持人文关怀、合理布局、科学推进的工作理念,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以居住证为载体,重视流动人口家庭发展,在住房、就业保障、子女教育、就医等方面深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涵养人口“蓄水池”。三是教育提质。推动教育政策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在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基础上,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多领域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实现教育结构和经济产业结构的双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