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922090963010M/2023-30035
 组配分类 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 嵊泗县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23-03-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信息索引号:

    11330922090963010M/2023-30035

  •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 发布机构:

    嵊泗县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2023-02-27

  • 文号:

    嵊政发〔2023〕3号

  • 文件登记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嵊泗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3-27 14:47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经县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嵊泗县人民政府

2023年2月27日

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22〕30号)精神,全面提升我县气象服务水平,现制定此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嵊泗气象高质量发展,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到2025年,多频段雷达协同探测体系初步形成,重点区域气象监测基本无盲区,气象精密监测能力明显提高,气象预警信号细化到乡镇和主要影响区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气象预警预报准确率、气象服务满意度居全国县级前列,海洋气象服务对防灾减灾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嵊泗辨识度的气象标志性成果,为2035年建成海洋气象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奠定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海洋气象科技创新。加大气象科技项目立项支持,加强气象科技领域联合攻关,气象关键技术攻关纳入县重点科技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支持海洋气象研究实验室、野外观测试验基地、气象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建设。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气象科技创新。

(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气象局。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建设高质量气象人才队伍。将符合条件的气象人才纳入县人才政策享受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气象人才申报人才工程(计划)。支持气象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支持地方气象编制人员招录委托省气象局统一组织实施。健全气象人才评价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加大气象人才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委人才办、县委编办、县人力社保局)

(三)提高海洋气象精密监测能力。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消除重点区域气象监测盲区。以岛屿为依托,完善嵊泗海域主要避风渔港、渔船进出主通道的自动气象站布点。依托渔船、商船布设新型船舶移动气象站。升级12个海岛自动气象站监测数据高速采集传输模块,提高大风、暴雨、海雾等重要天气监测频次;提高极端天气和突发状况下气象应急监测和数据高频采集传输能力。布设卫星通信小站,配置1套便携式应急自动气象站,提高气象海量数据质控、存储、融合分析处理和数据信息网络安全防护等能力。

(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改局、县海洋与渔业局、县财政局、县资源规划局、县大数据中心)

(四)构建现代化气象监测预报体系。实施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提升重点建设。构建强天气垂直监测体系,建设风廓线温湿廓线仪、毫米波云雷达等新型探测装备组成的强天气垂直监测体系,实施S波段雷达精细化升级。按照陆域监测密度3公里1个站、有人居住小岛1站1备的目标建设自动气象站。推进气象新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研制协同预警系统,将市县一体的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和强天气预警平台进行本地化应用,健全数智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和产品体系。初步形成“四个1”精准预报能力,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强天气发生潜势、提前1天预报逐三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

(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资源规划局、县海洋与渔业局、嵊泗海事处、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旅体局、县大数据中心)

(五)筑牢海洋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完善基于影响的分灾种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体系。强化气象与相关责任部门联动。加快推进浙政钉、应急广播、智慧村社平台等实时接入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健全全媒体气象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建立极端天气预警靶向发布、快速传播“绿色通道”。打造海洋渔业安全精密智控气象应用场景,以浙江省渔船精密智控气象服务系统为基础,将气象防灾减灾全量信息接入海洋渔业安全治理“中枢大脑”。加强油气、石化、危化等行业防雷装置“三同时”管理,完善防雷中介技术服务监管机制。推进“网格+气象”工作,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开发保险气象指数,构建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公众防御指引,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增强全社会主动防灾意识和能力。

(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经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融媒体中心、县大数据中心、太平洋财产保险嵊泗支公司)

(六)高水平服务现代海洋经济。拓展优化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气象服务。强化世界一流港口运行气象服务功能,加强海上交通、沿海运输、渔业捕捞、海岛旅游气象服务,探索多式联运气象服务。围绕乡村振兴、“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拓展和深化海水养殖、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跳岛游等气象服务。按照“一岛一功能”合理布局气象设施,强化功能岛气象服务;深化渔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全链条智慧气象服务。加强水资源调度、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实施“耕云”行动,提高海岛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嵊泗海事处、县交通运输局、县资源规划局、县经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海洋与渔业局、县文广旅体局、国网县供电公司)

(七)推进气象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持续实施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项目。依托“智慧村社”加强基层和渔农村气象预警发布,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在“浙里办城市频道”等场景中强化数字智慧气象服务供给。推进“地域特色+智慧气象”本地化气象服务,持续丰富公众防灾避灾、生产生活、健康养老等领域的优质公共气象服务供给。健全气象科普宣传教育体系,推进气象科普教育设施建设,实施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六进”行动。

(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教育局、县大数据中心)

(八)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加强温室气体浓度、负氧离子、灰霾、气溶胶和风能太阳能气象资源监测研究与动态评估。强化空气质量和重污染天气联合预报预警,引进污染源大气扩散预报模式,提升大气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气象支撑能力。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生态气候资源普查和利用,争创避暑气候胜地、天然氧吧、气候康养乡村等气候品牌,增加优质气候生态产品供给。构建生态渔业综合气象服务应用场景,气象数字化产品服务蓝色牧场观光、海钓、体验式休闲渔业捕捞。

(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嵊泗分局、县经信局、县资源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大数据中心)

三、保障措施

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气象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气象法律法规,健全气象标准体系,规范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气象资料使用等活动。与浙江省气象局、舟山市气象局共同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县。积极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创新做法。全面落实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各单位要抓住契机,因地制宜梳理谋划一批保障防灾减灾、服务区域发展急需的气象重点项目,做到布局科学、建设有序、应用高效,以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附件:2023—2025年嵊泗县气象高质量发展行动重点建设任务表


附件

2023—2025年嵊泗县气象高质量发展行动重点建设任务表


类别

序号

建设任务

数量

(套、部)

完成时间

暂估投资额(万元)

一、提升海洋渔业气象保障能力

1

完善嵊泗海域一级避风渔港动气象站布点

2

2023年

44

2

依托渔船、商船布设新型船舶移动气象站

5

2023—2024年

25

3

升级海岛自动气象站监测数据高速采集传输模块

12

2022-2025年

15

4

建设卫星通信小站

2

2023年

100

5

配置便携式应急自动气象站

1

2024年

12

6

升级气象数据信息网络安全系统

1

2023年

40

二、完善强天气立体监测体系

7

建设风廓线仪

1

2023年

567

8

建设温湿度廓线仪

1

2023年

129

9

建设毫米波水汽观测仪

1

2023年

72

10

建设电离层观测系统

1

2023年

200

11

实施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精细化升级

1

2023年

200

12

建设闪电定位仪

1

2023年

15

三、构建气象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

13

海洋渔业安全精密智控气象应用场景

1

2024年

20

14

生态渔业综合气象服务应用场景

1

2023年

30

15

市县一体的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和强天气预警平台本地化应用

1

2023—2024年

30

合计投资额

1499


嵊政发〔2023〕3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