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922090963010M/2023-30212
 组配分类 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3-04-2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信息索引号:

    11330922090963010M/2023-30212

  •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

    2023-04-23

  • 文号:

    嵊政办发〔2023〕29号

  • 文件登记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嵊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嵊泗县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4-27 16:32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嵊泗县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已经县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嵊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23日


嵊泗县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



为深入推进走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促进文化、广电、旅游和体育事业产业繁荣兴盛,全面推进我县文旅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23〕10号)、《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舟山市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7年)的通知》(舟政办发〔2023〕29号),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打造国际海岛旅游典范区为目标,锚定文广旅体产业全域化、数字化、品质化发展方向,实施省域文化标识打造、文旅产业带建设、重大项目牵引、文旅产业拓展、载体能级提升、文旅消费品牌创建、国内外交流合作深化、环境设施优化八大行动,深化文广旅体供需两端结构优化,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彰显海岛文化底蕴,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打造“两美嵊泗”现代化海岛县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重塑发展空间,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主线,以海洋旅游产业提质增效、海岛公共服务民生优享为突破口,文旅深度融合创新更加活跃,共生共享环境更加和谐,成为海洋历史文化浓厚、活力十足的列岛型国际海岛休闲度假目的地。到2027年,全县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其中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达25%以上,海岛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超20%;文化和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30亿元;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

二、主要任务

(一)促进融合发展产业升级。

1.优化融合发展产业布局。以“一心两翼”空间架构,优化嵊泗全域旅游功能布局。以中部区域为长三角海岛旅游核心,全面营造“海上微城”慢生活氛围和以“东海五渔村”为龙头的休闲旅游氛围。深化东翼国际海岛旅游度假区和西翼洋山港乐活休闲区打造,在此基础上,形成大岛带小岛、小岛成组团的岛群联动发展格局。重点完善优化泗礁岛带黄龙岛、花鸟岛带绿华岛、嵊山岛带壁下岛的三大岛群格局。按照“一岛一主题”理念,重点推进泗礁微城旅居岛、嵊山渔旅休闲岛、枸杞贻贝产业岛、黄龙石文化体验岛、花鸟爱情艺术岛、洋山运动休闲岛建设,形成“多岛”特色发展的全域布局。

2.强化产业项目拉动力。一是巩固提升海岛公园创建成效。升级海岛公园主题IP,重点打造东部渔旅岛群,花鸟岛围绕项目产品补短板,重点招引落地知名品牌酒店,打造花鸟艺术经济场景,做特“婚登+旅游”产品,打响花鸟爱情艺术岛品牌。嵊山岛围绕公共服务补短板,全方位推进国际海钓基地建设,打响“百年渔场”品牌。枸杞岛突出贻贝产业体验和海岛休闲度假,重点丰富夜经济产品和度假酒店产品,凸显“蓝海牧岛”特质。二是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嵊泗县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以东部岛屿为核心的嵊泗列岛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创建有新突破。三是推动海岛特色项目落地。谋划落地“千项万亿”文旅重大项目,推进文旅投资“双百”计划重大项目建设,强化高端度假酒店和文旅综合体的招引和布局。推进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构建“精品民宿、民宿综合体、民宿聚落”新三元架构,建设五大高端民宿聚落。三是推动文旅产业链发展。推进文旅行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重点对露营旅游休闲、温泉康养业态、旅游婚庆服务、海鲜美食产业链等四大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加大新型业态的培育扶持力度,加快滨海优质旅游产品开发,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和要素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培育搭建文旅产业平台,保障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3.打造“文化+旅游”融合产品。一是实施“文化润景”计划,推动文化场馆景区化建设,推动非遗文化展示馆、非遗体验基地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纳入重点旅游线路。打造有特色、有品质、有人气的博物馆、城市书房、乡村美术馆,创建省级美育村和美育示范村,实施文化场馆景区化提升行动。按照“一座城就是一座博物馆”的理念,打造海岛型全域乡村博物馆品牌。二是全面推进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程,为旅游产品持续注入文化内涵。深化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工程,创建一批省级金3A景区村,推动全域旅游高品质提升。推动文化创意、动漫、渔俗工艺、特色节庆等文化业态与旅游业融合,打造海洋文化创意园区、海岛工美市集、网红文创店等,形成文化创意+旅游动漫IP+旅游、特色节庆+旅游等文旅新形态,推动旅游景区文化消费升级。三是深化海洋文明探源工程,加大浙东沿海灯塔、黄家台遗址、摩崖石刻以及鱼雷洞等文物的保护利用,建成嵊泗黄家台考古遗址公园。加大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转化利用,重点打造嵊泗渔歌、浙东沿海灯塔、海上良渚等一批省级文化标识项目。持续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建设,推出一批以渔文化、诗路文化、灯塔文化、海防文化为内容的“海上诗路”研学游线,打造长三角海岛研学旅游目的地。四是深化文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鼓励公共文化场馆在景区、游客聚集区设立分馆、服务点。实施导游、领队和讲解员文化素养提升计划。

4.打造“体育+旅游”融合产品。一是加快推动嵊泗综合体育馆落地,创建基湖沙滩、南长涂沙滩等一批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水上休闲运动项目,谋划建设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举行海洋运动高峰论坛等,打造长三角运动休闲岛。二是推动“岛海沙”三大赛事体系培育,引进环岛赛事、帆船游艇、沙滩运动等多样化运动产品,实现品牌赛事“全域+全季”全覆盖,培育1-2个常态化举办的国际性体育品牌赛事,办好浙江省海洋运动会等省级以上体育品牌赛事。持续引进高端休闲运动赛事,举办好嵊泗列岛国际海钓大赛、国际帆船精英赛、国际女子公路自行车赛、国际划骑跑三项公开赛等体育品牌赛事,推出运动季系列产品,打开淡季市场,发展体旅经济。三是引进休闲运动装备业态。引进、培育一批优质赛事运营公司和知名赛事IP运营机构,推进海钓、帆船、游艇等高端船艇管理运营,引进高端水上装备品牌业态。

5.打造“影视+旅游”融合产品。以市级网络影视审片权落地为契机,启动嵊泗列岛“海上影视基地”试点工作。加大对影视产品引进的力度,出台关于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完善全过程保障措施,培育制造影视爆点。探索打造影视服务“飞地”,探索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等环节架构,打造全域化场景基地。积极引进慢综艺真人秀节目,成立艺术家工作室,策划推出一批影视剧拍摄点主题路线,推动影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升嵊泗知名度。

6.打造“音乐演艺+旅游”融合产品。以“一首歌唱响一座城”的理念,倡导岛民热爱音乐,热爱艺术,通过音乐唱响海岛品牌,打造“海上音乐岛”品牌IP。一是全面实施“海岛艺术时光”计划,构建“北界巷里”、“海上良渚”、“东海谣”、“岛与时光”四大系列文艺赋美展演,打造多点、高频、流动的艺术风景线和海岛艺术角。二是培育音乐演艺特色街区和创作基地,以蓝色海湾城市海岸带、十里金滩小镇会客厅、花鸟岛海边剧场、枸杞岛海角一号街区为重点区域,打造集音乐演绎、艺术驻留、文创市集等于一体的特色街区。三是打响海岛音乐节庆品牌。重点培育东海五渔节、渔歌赶海季、星空下的音乐会、国际海岛音乐公社等音乐艺术品牌。

7.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以交通强省交旅融合试点为抓手,助力海岛共富特色之路。以游客和居民“双满意”为导向,全面构建高品质、人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全面开展“海上游”省级试点工作,实施海上游精品交通提升工程,优化岛群岛链航线布局。延伸拓展“跳岛游”产品,打造两条精品主题游线,升级船上沉浸式体验产品。二是建设“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升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完成李柱山旅游交通集散中心等“二中心五码头”建设,优化进岛航线和陆上交通换乘,实现海陆交通无缝对接。三是完善绿色交通体系,重点建设各岛观景系统的慢行交通配套,打造更为人性化的滨海绿道系统。实现常规公交、旅游公交、微公交、观光巴士、共享汽车等相互补充的绿色交通体系。四是开辟推出低空航线,完成泗礁岛、花鸟岛、枸杞岛水上飞机或直升机起降点建设,针对长三角高端客群,开发“空中跳岛游”产品。五是打造离岛最美公路,重点建设骑行绿道、休憩驿站、节点景观及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强化“中国离岛最美公路”IP形象。

8.推进“渔农业+旅游”、“教育+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渔农业+文旅”、“教育+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枸杞海上牧场等建设,创建星级农家乐,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实施乡村文旅运营升级行动,全面推进万户农家旅游致富计划。推进教旅融合,创建东海五渔村等省市级中小学研学教育实践基地,策划推出4+2海岛研学线路,推广“红色之旅”“生态之旅”“海洋之旅”“非遗文化之旅”等主题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打造长三角海岛研学旅游目的地。

9.打造文旅消费融合产品。实施“百年渔场”海鲜品牌五个一行动,通过扶持美食体验店、做强嵊泗海鲜宴、培育本地招牌菜、深挖大众老小吃,打造海鲜美食街和特色美食旗舰店,高标准深化百县千碗。优化演艺布局,弘扬非遗技艺,打造一批代表性演艺项目,发展一批非遗工坊,高水平推进百县千艺工程。稳步培育旅游消费市集,打造海岛文旅市集、文化雅集,高起点实施百县千集工程。培育嵊泗文创IP,积极开发渔民画、渔绳结、渔家剪纸、船模等渔俗文创产品,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海岛印记的文创伴手礼,高品位推进百县千礼。此外,丰富泗礁本岛业态布局,以海港夜景、夜游夜市、夜文化演绎为主要形式,培育夜间旅游消费新热点。打造基湖金沙路、田岙沿港路、枸杞海鲜一条街等慢生活街区,培育形成三大消费集聚区,提高夜间旅游消费供给能力和质量。推出海岛运动季系列产品,破解海岛温泉、康养旅居等淡季产品,营造淡季消费新场景。

(二)夯实融合发展事业基础。

1.增加文化和休闲旅游的空间供给。做好县有“四馆一院”、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礼堂、社区有文化家园等场所的建设提升工作,打造“10分钟健身圈”和“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构建微旅行产品体系。在沈家湾码头建设集文化展示、旅游咨询、旅游集散为一体的海岛特色文化“城市门户”。建设“岛与”系列文化空间,建设一批嵌入式体育设施、口袋体育公园,提供更多高品质“家门口的好去处”。扶持品牌书店入驻。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驻景区、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等文化旅游空间。

2.营造安全、规范、文明的文旅市场。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文化和旅游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海岛休闲露营地等新业态建设与服务规范要求。深化“信用+监管”,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文旅市场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力度,加强旅行社全过程信用管理和联动奖惩,培育“品质导游”,搭建文明旅游宣传平台。

3.创新数字赋能服务工程。打造海岛公园数据仓,推广“浙里文化圈”“游浙里”“浙里文物”“浙里健身”“非遗在线”等省级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智慧旅游便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场景推广,以及做好“舟游列岛”旅游服务平台、“舟导好游”旅行社及导游服管平台等市级应用场景贯通。迭代升级“离岛e宿”“嵊泗想念”文旅数字化应用平台,加强智控文旅安全监管,形成执法预警研判、执法有效跟进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

(三)打响“好久不见·嵊泗想念”品牌。

1.打造强IP。紧扣海岛旅游概念,策划实施“嵊泗想念”文旅品牌IP系列营销活动,融入新场景、新玩法,通过线上直播、网红代言、短视频传播、热门话题等方式,不断输出品牌形象,推出“嵊泗想念”融合旅游线路。提升“嵊泗渔味”美食IP,将具有海岛地域的特色美食,通过旅游体验为餐饮行业赋能。提升“离岛民宿”美宿IP,实施民宿富民行动,推动民宿与海岛共生共融。精心培育“嵊泗心意”文创IP,积极开发渔民画、渔绳结、渔家剪纸、船模等渔俗文创产品,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海岛印记的文创伴手礼。精心打造“嵊泗有戏”节庆IP,打响灯塔国际艺术节、东海五渔节、渔歌赶海季等节庆品牌,借助公共文化空间,举办五渔造集、5.20爱情艺术市集等主题性文旅集市、文化雅集、品牌化展会,融文化体验、旅游消费、商品展销于一体,促使文化和旅游赋能发展。

2.拓展大市场。坚持深耕长三角市场,加强长三角区域资源对接,探索建立多渠道、功能性的品牌推广体系和跨区域协作机制。开展与“一带一路”、长三角、上海大都市圈等新兴旅游市场合作,开展跨区域、智慧化、精准化的市场合作机制。积极引导旅行社、演艺集团、星级饭店等企业,顺应“旅游+”“+旅游”发展趋势,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新的市场增长点。

3.增强传播力。整合各级各类宣传资源,构建政府、行业、媒体、公众“四位一体”的营销体系,建立多样化、专业化的营销渠道和第三方旅游营销效果评价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促进营销精准高效。加强与携程、同程、马蜂窝等OTA平台合作,活用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流量平台,输出创意新颖的短视频、文案图片等。开展网红营销,巧做借势营销,依托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活动,打好海岛旅游国际营销组合拳。

三、强化政策保障

(一)加强产业融合发展要素保障。强化全县“一盘棋”发展理念,打破边界壁垒,高效规划、统筹、协调全县资源,扩大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纵深,构建城乡互动、海陆互联、政企互通、主客互补的文旅融合大格局。完善要素支撑,多规合一,充分考虑和兼顾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探索建立产业复合发展、符合海岛特征和用地需求的差别化土地利用途径,优先保障文旅深度融合项目用地、用海需求。

(二)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支持国际旅游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文旅千项万亿工程、“双百计划”文旅建设项目和文旅“五百五千”融合发展工程建设。支持服务民生的公共场馆建设。鼓励建设新型文旅体消费集聚区,鼓励社会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文广旅体产业发展,对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企业和个人,建立相应的激励奖励机制。完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并发挥产业基金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金融服务,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三)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环境。推动文旅融合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构建公平有序、活力迸发的市场环境。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强化与高校的合作交流,重点引进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影视传媒、文化装备、竞技体育、休闲体育等领域的复合型产业领军人才,稳定文广旅体行业服务人员队伍。做大做强市场主体。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通过产品迭代、跨界合作、营销引流等措施,实现转型升级。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组织实施。完善相关工作协调机制,县政府建立嵊泗县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工作专班。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在专班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开展工作,要建立联动协同机制,调动各方力量,统筹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工作指标和任务清单,细化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联动机制。坚持全县“一盘棋”,建立联动协同机制,紧扣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强化资源整合共享,加强常态化分工协作,推进规划对接、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补发展,推进现代文化和旅游统计体系建设,形成共抓大项目、共促大发展的工作合力。

(三)强化人才支撑。要积极引进一批文化和旅游高层次人才与紧缺人才,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加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育。



嵊政办发〔2023〕29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