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支持“西翼”海港新城 走好“产城人”融合发展道路的议案

发布时间:2023-08-04 11:08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嵊泗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关于大力支持“西翼”海港新城 走好“产城人”融合发展道路的议案
类型: 财政经济方面
领衔人: 何海国
附议人: 林良宏,陈伟,李军,陈芳军,倪芳芬,姚海珍,毛海娜,朱红球,范方桥
建议内容:

近年来,嵊泗县立足海岛空间区位、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明晰“一岛一功能”定位,深谋提升“一核”县城能级、建设“西翼”海港新城、打造“东翼”渔旅岛群的特色发展布局。

洋山镇作为西翼节点唯一城镇,对支撑全县“一核两翼”发展布局担负着天然使命。然而,受制于现有交通条件未达到新城发展预期、新兴产业发展活力未带动传统产业彻底转型升级、历史遗留政策束缚未得到充分突破等长期困境,与“一核”县城及“东翼”渔旅岛群相比,洋山镇西翼节点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全镇上下真抓实干探索道路,更需要县级层面力量更大幅度的支持、指引、侧重。

因此建议,大力支持“西翼”海港新城洋山走好“产城人”融合发展道路,给予充分要素保障,有效解决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城镇协同发展、人口吸引集聚过程中显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嵊泗县走好走稳走快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蓄势赋能。

一、在“大桥时代”来临前尽全力拉近蓝色距离

以现有大小洋山之间航运交通量测算,每年约有十分之一时间因恶劣天气等因素停航,明显阻隔大小洋山一体化发展进程,降低流入人口心理预期,如现有洋山港区或未来小洋北侧产业人员倾向上海临港方向。因此,在大小洋山连接线具体建设信号不明晰的情况下,必须多措并举拉近距离。一是加密海上航班。增加大、小洋之间客滚轮航班密度及运营时间跨度,尽快实现夜航班运行,加大船只配备、人员保障、航线协调力度,尝试探索航班“公交化”。二是做好陆上衔接。大小洋山岛内公交、省际班车在衔接船班的基础上增设全天候班次,积极争取增强港城与上海浦东区域的水陆对接、轨道交通网络的多途径可达,形成临港后花园的交通基础,逐步实现新能源车辆配备以降低成本,大胆引进共享汽车等新型交通模式,打造船畅车通交通网络。

二、在小洋山合作开发东风吹起时积极布局“产城人”格局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展望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将拉动港口活动类产业大幅增长,增幅远超滨海旅游等传统海洋产业。洋山镇是离上海国际深水港最近的陆域空间,具有优越的区位发展条件、扎实的港航产业基础和充足的服务配套潜力。因此,在小洋山北侧合作开发等利好机遇下,必须做好充足谋划,在未来打造“北生产、南生活”格局。一是资源要素保障。协同编制完成大小洋山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前瞻性预留更多城镇发展用地和岛际交通岸线。寻求大陆引水连接可能性,扩大海水淡化质效,做好电力储备,为未来生产、生活用水用电保供稳价打下基础。充分把握“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机遇,开展第二批创建示范岛村庄规划修编,推动形成洋山特色主题、特色产业、特色风貌。二是吸收产业辐射。加强大洋与小洋北片区乃至临港新片区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上的对接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分工优化、发展大融合。重点围绕港口岸线资源、近岸海域资源,延链补链强链发展海事服务、海工装配、风电运维、海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全力支持大洋山海工基地、渔光互补等重点项目建设,探索水产品延链车间创设,凝聚新型产业形态。

三、在近沪拥港潜在优势存在下强化部门协同

浙沪“桥头堡”的区域定位既为洋山带来充足发展优势,同时也因两地管理界线交互受到限制,如洋山港区港政、航政、口岸管理部门均为上海派驻,省际政策差异较大、惠民力度不高。因此,必须尝试突破政策束缚,强化部门协同沟通。一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合作,敞开洋山政策体制门户,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以海港新城为试验田迎接长三角区域的制度创新。二是坚持全县一盘棋。积极主动与部门联动,与兄弟乡镇共谋,为项目招引落地做好店小二,跑出企业服务加速度,为扩大招引区间、促进市场主体异地办事提供便利,吸引长三角区域资源要素向港城流动。同时,部门乡镇一体,在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向外学习调研项目运营、向下督察基层实际等方面通力合作。


主办单位: 县洋管中心
会办单位: 县发改局,县投促中心
答复意见:

嵊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县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第 15 号议案答复的函

何海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支持“西翼”海港新城走好融合发展道路的议案》已收悉。感谢您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洋山区域开发建设工作的关心和关注,对于建议中提出的有关问题,组织了相关部门研究落实。现将建议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拉近大小洋山蓝色距离

海上航班加密:自 2022 年洋盛 10 客滚轮投入运营,白天大洋山至沈家湾船班(洋盛 6、洋盛 10)往返共计 12 班次,6 月 6 日开通了水陆联运夜航航班,进一步方便群众日常出行, 目前可满足现阶段客运需求。陆上交通衔接:目前小洋山至滴水湖已开通每天 10 班的洋山专线,与大洋山、嵊泗至沈家湾的船班做到无缝衔接。沈家湾至虹桥机场的长途班车有一天两班, 今年来县主要领导多次对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就临港新片区交通规划对上海东站至沈家湾码头、滴水湖至沈家湾码头的交通转换空间预留进行了交流和任务部署。

下一步县洋管中心将协同县相关部门加强与临港新片区建 交处、发改处和资源规划处对接,提前谋划把上海东站至滴水湖至沈家湾码头的交通专线布局,并尽早确定联结的方式、班线、区域。同时,协同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专门对东海大桥现有车辆通行进行额能力分析,并研究东海二桥政策支持等建设基础条件。

二、关于做好大小洋山产业布局规划

按照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洋山镇和洋山深水港地区将 作为嵊泗县副中心,拥有港工贸的职能定位,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临港制造加工、海事服务、商贸人居、旅游度假等。县发改局编制了《向海图强、实干争先加快推动现代海洋经济战略性布局和重大产业落地的实践与思考》课题报告,对大小洋山发展产业有明确定位,以港口物流和航运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临港产业岛。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小洋山港港口物流业基础,坚持“一体化”发展原则,以集装箱业务为核心,将大小洋山港区打造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长三角开发合作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拓展区以及上海港功能调整的重要承载地。主要布局集装箱装卸、国家重大能源原材料物资运输、国际贸易产业,同时兼顾 LNG、油品等仓储运输功能,是集装箱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区。大洋山岛结合近远期发展趋势, 总体产业发展设想为近期以培育发展过渡性的临港产业,谋划大洋山南港区的建港方案,推动沪舟甬大通道建设;远期将大洋山岛作为未来浙沪合作的重要空间载体与小洋山岛统筹考 虑,共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海上合作”示范区,结合舟山北向大通道和东海二桥等,提升大洋镇城镇配套设施,积极推进大洋山东、西作业区建设,开发集装箱、LNG 等泊位岸线,推动航运服务业的产业聚集发展,构建软硬并举的国际航运中心重要承载地。

在我县已有的大小洋山区域发展规划基础上,县洋管中心 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上海国际经济中心专家进行小洋山北侧产业规划和小洋北侧管理模式创新及南北港口运营模式课题研究,并及时对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上港集团共同参与,落实产业落地的空间布局、开发模式及开发时序,同时依托小洋山经济开发区块培育产业平台,做大做强“地瓜经济”,于今年年底形成浙沪两地均能接受的北侧产业布局规划。

通过进一步明确大小洋山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现阶段将小洋山区域作为产业发展桥头堡、大洋山区域作为后续服务基地, 牢牢抓住浙沪合作优势与机遇,对打造沪嵊合作前沿阵地,带动全县港口经济发展,增强嵊泗未来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强化部门协同,深化与沪同城

我县始终坚持落实《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全 力加强浙沪洋山区域合作开发,在共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小洋山岛区块、大小洋山合作开发、北向大通道建设等方面阐述嵊泗观点,争取浙沪合作整体开发洋山区域的最大支持。近年来,我县持续畅通与沪对接渠道,深化与沪同城发展,形成嵊泗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工作定期对接机制,县洋管中心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县各部门与相关处室形成经常性的对接机制, 重要的事项请分管领导不定期出面对接,县主要领导形成一年两次定期的对接交流机制。

在县域各部门协同推进上,2022 年成立了县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县进一步深化小洋山区域合作开发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组,瞄准浙沪合作重点领域,畅通对接渠道,完善联动机制,形成县域部门合力,线上线下多途径解决项目开工前存在问题,实现重大项目核准和如期开工。同时形成了一把手坚持带头外出招商的实干氛围,每周对接客商 1次以上,每月外出招商 2 次以上,主动上门对接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头部企业、上市公司和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在项目招商的关键节点上发挥各部门合力的最佳成效。

再次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嵊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 年 6 月 9 日

(联系人:金杰,电话:**3925/0580—***6961)

影响范围: 县级
审核通过单位: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