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9 08:32
信息来源:黄龙乡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一群外来青年来岛上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他们能给小岛带来什么机遇?”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共建实践里。今年1月,在网络平台造势号召下,黄龙乡携手“数字游民”群体,谋划启动了一场小岛共建的文旅发展计划,在全球范围招募10余名小岛“共建人”,在推动青年与小岛的联结中探索海岛多元发展路径。此举也成为黄龙乡努力破圈地域桎梏、推动产研共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11月27日,黄龙乡利用“干部大讲堂”学习平台,精心策划了一场别样的思想对话会,邀请“小岛共建实验”项目发起人钱仕逸,基于“青年与乡村”——理想在野项目实践分享,为海岛干部们深度解读了“数字游民”的概念,分享现阶段来黄青年的“共建”实践以及未来组建多业态交互旅居社区的系统设想。当晚,乡党政领导、乡村干部以及县旅投公司区域负责人等40余人参会交流。
“那么多条件优越的乡村,为什么选择我们?”“如何兼顾外来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从哪几方面着手实现在地融合?”会上青年干部们频频发问,向“共建”团队抛出诸多关于乡村共建的真实困惑,全身心沉浸在海岛发展思考中。“原生态是黄龙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亟待保护和开发的价值资源。”钱仕逸回答道,“基于在地融合、人人收益的原则,我们旨在构筑起一个新老岛民融合共生的‘社区’,更好挖掘本地生态资源、人文价值和历史文脉,对接老岛民在文化交流、社会交往、生产生活等多方面需求。通过聚焦人文转化和经济合作,我们正在尝试从社会性、公益性等角度打开在地共融新的渠道,现阶段在星星业态融入上已经有了成果……。”
随着“小岛共建”项目的实质性推进,已有四家文旅业态在峙岙大钳咀头开发片区正式落地运营。“我们尝试在‘乡村茶咖’里开发与当地风味相吻合的创意特调,在‘夜航船’清吧的艺术菜单里挖掘‘岛民喜好’,包括谋划渔乡之‘音’音乐会等,为实现主客共享、融合共生作出努力,让共建青年真正成为小岛的一部分。当然,我们的重心依旧是在南港‘共建’项目基地里……”。近两个小时互动,让本地干部对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建立起微妙的思维联系,为拓宽今后在地合作奠定了基础。“年轻力量如何为黄龙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海岛干部如何服务乡村振兴?都是基层干部都应思考的长远课题,在文化交融、推陈出新中或许会找到产业破题的关键。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发展破径可言,想富村民的口袋,先得富干部的脑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徐宙在会后总结上特别叮嘱青年干部们。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早在年初,黄龙乡在小岛共建专题部署会上就提出“全员共建”理念,旨在确立海岛干部产业发展“助理人”的职责定位,帮助青年干部融入一线、参与经常,在以学促干中更好重塑新思路、锻强硬本领。这也是继“三支队伍”建设推进以来,黄龙乡党委在基层干部塑造培养上的一项创新举措,加快形成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养成闭环。后续,黄龙乡将继续围绕海岛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开辟更多行之有效的青年成长锻炼载体,谋划好干部特色化发展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