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922586299686X/2024-32208

  • 发布机构:

    县统计局

  • 组配分类:

    统计分析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推动嵊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4-06-14 11:26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统计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民营经济中央“31条”、浙江省“32条”等一系列稳经济、促投资、降税费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给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标志着民营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结合前期我局开展的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实地走访调研以及嵊泗县民营经济监测,以2020—2023年嵊泗县民营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从五个维度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剖析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建议对策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发展现状分析

(一)民营经济规模壮大,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民营经济主体总量不断扩大。从存量看,全县民营市场主体总量从2020年的8577户增加至2023年的10869户,年均增长8.2%,占全部市场主体比重由95.1%提高至98.0%;其中,2023年私营企业为2733家,年均增长15.6%;个体工商户8136户,年均增长6.1%。从增量看,新登记注册民营市场主体数量三年年均增长5.1%;其中,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三年年均分别增长15.2%和1.8%。“四上”民营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在库“四上”民营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56家增加至2023年的120家,年均增长28.9%,在库“四上”企业中的占比由2020年的78.9%提高到2023年的87.0%。其中,新增“四上”民营企业数三年年均增长1.1倍,占新增“四上”企业比重从71.4%提高到98.0%。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从2019年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的74.64分提高到2022年的全省营商环境无感监测的80.0分;2023年底,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标杆指标12项、中部指标1项、落后指标2项,标杆指标数量全市首位。

(二)企业效益不断改善,生产效能持续提高

民营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效益稳中向好。多项指标显示全县民营企业盈利能力稳定、财务风险有所降低。从盈利能力看,2023年超六成“四上”民营企业经营实现盈利,盈利民营企业比重从2020年的44.6%提高至61.7%。2023年“四上”民营企业利润总额2.62万元,比2020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68.4%,营业收入利润率提高1.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提高1.3个百分点。从资产负债情况看,全县“四上”民营企业资产三年年均增长12.3%,企业资产负债率从75.6%下降至69.9%。从企业融资看,全县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2021年的18.1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2.10亿元,年均增长52.3%,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从16.8%提高到52.3%。从生产效能看,近三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27台,推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由2021年的18.13万元/人提高至2023年的27.07万元/人。

(三)科技投入日益加大,创新动能逐步积聚

民营企业创新活动稳步推进。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究开发费用支出的民营企业10家,占有研发费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83.3%。规上工业民营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从2020年的0.1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0.18亿元,年均增长16.6%。规上服务业民营企业研发费用从2020年的0.0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0.06亿元,年均增长89.0%,占所有规上服务业企业研发费用比重从42.4%提高到84.2%。民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加大,三年累计完成民营工业技改投资额1461万元。民营企业人才素质持续提升,“四上”民营企业期末从业人员中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数从2020年的24人增加至2023年的42人。科技创新产出成果显著,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20年的6件增至2022年的14件;多元品种海水养殖、厚壳贻贝繁育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深度升级民营传统产业,助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现代化产业加快培育

新兴产业释放活力,“数”“智”水平逐步提升。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民营企业、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数量三年年均分别增长58.7%和26.0%。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由0.29亿元增长到2.61亿元,年均增长108.8%;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由0.32亿元增长到0.48亿元,年均增长14.2%。民营数字经济创新提质,2023年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民营企业破零,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0.21亿元。现代服务业民营经济主体储备扩大,2023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民营企业新增6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民营企业新增22家。

(五)社会贡献展现新作为,引擎作用稳步增强

民营经济在吸纳新增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作用日益显著。2023年“四上”民营企业期末从业人员数量为3540人,占全部“四上”企业期末从业人员数量比重近70%。2020—2023年全县近60%的税收收入来自民营经济。民间投资表现活跃,民间投资额三年年均增长67.1%,高出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三年年均增速34.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是外贸出口的主力,民营企业货物贸易出口额从2020年的0.2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6.92亿元,年均增长1.9倍,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由23.5%提高到77.0%。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冲击

全球政治格局处在高度动荡期,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各类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全球经济复苏困难重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中的不可预估风险增多,民营企业结构性问题更加凸显。国内消费需求处于较慢恢复增长状态,市场对部分产品的需求远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企业面临生产要素短缺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导致市场预期受到影响,以及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压力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县内部分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市场适应能力差的民营企业面临生存挑战。

(二)生产环境要素受限,削弱民营经济发展信心

生产要素制约历来是嵊泗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根据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显示(见图1),民营企业发展面临较大挑战,94.0%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困难。其中市场竞争激烈,订单减少占38.0%。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类同化程度较高,缺乏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能源、原材料成本上涨和用工成本上涨均占30.0%,社保、税费负担重占26.0%,企业生产经营综合成本高。用地供给少、盘活难,土地数量与结构问题交错,紧张与闲置并存。海岛交通易受天气因素影响,交通物流不便捷。缺乏高级人才、紧缺人才。政务服务环境中的审批流程繁琐,政策针对性、执行性、获得感不强。市场环境的监督监管力度不强、缺乏公平竞争都制约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自主创新步伐缓慢,民营新动能推动乏力

虽然全县民营企业创新活动的投入逐年增大,但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根据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显示(见图2),全县有16.0%的民营企业认为竞争优势为产品技术,仅有10.0%的民营企业以持续创新能力为竞争优势。嵊泗依托渔业资源、海岛文化,逐渐发展成了以渔业、初级加工、商贸、旅游等传统产业为主的民营经济产业体系,产品类同化程度较高,优势高科技产业项目较少,产业集群不明显,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缺乏新质生产力支撑。

(四)经营管理模式传统,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既要面对外部经营环境带来的挑战,也要承受企业自身实力不足、经营管理不善、人才素质较低等内部原因所带来的后果。从企业经营模式看,全县民营企业主要以家庭作坊形式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路径使得大多数企业停留在传统家族制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内部现代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现象。从人力要素看,全县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民营企业家学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缺少长远规划和战略思考,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高素质人才匮乏仍是企业发展的短板。2020—2023年,“四上”民营企业期末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四上”民营企业期末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2.4%。每百名“四上”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为28人。2023年,“四上”民营企业期末从业人员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数占“四上”民营企业期末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0.4%。

三、建议对策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

 积极实施民营经济中央“31条”、浙江省“32条”、《嵊泗县贯彻<浙江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实施方案》,为全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空间。全力提升政务服务质效。适当降低审批前置资质要求, 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进延时办理、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极简审批模式。提高移动办事便利,深化数字化改革,升级“办事不出岛”2.0版。推进政策落地落实,拓宽信息发布和解读渠道,建立政策精准推送机制与“免申即享”平台,提高涉企政策的针对性和可及性,注重政策效果评估,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一贯性。加大经济资源保障力度。推进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依规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并视情延续加码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优化金融供给,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民营企业专属金融产品服务,推动普惠小微贷款增量扩面,降低融资成本。持续加大海岛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优化综合立体交通布局,畅通物流运输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整合现有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降低企业用水用电用气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打造公平竞争市场。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不得额外对民营企业设置准入条件。鼓励民营资本拓宽经营领域,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渔业和物流等领域,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改革,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准入标准,加快引入民间投资,形成产业化经营。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动力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基石”。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创新提质为依托,为民营企业转型增添动力。推进企业转型发展。一方面着力引导传统民营企业以新型化为路径,延伸产业链,做稳传统产业,做强新型产业,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坚持产业升级。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重点要在水产品精深加工、多元化旅游、新能源开发等全县优势资源产业上寻求突破,不断促进民营从量向质的提升。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嵊泗区位优势,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创新平台的本地化运作,实现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集聚落地,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使民营企业在科研项目申报、技改贴息等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等方面,享受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等待遇,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同时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品牌创新,积极注册商标、新型外观和专利技术,努力培植民营经济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

(三)强化人才队伍保障,提高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

以“大人才观” 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破解人才要素。重点培养民营企业家队伍。积极鼓励企业管理者参加MBA脱产或函授教育,注重文化知识的更新迭代,尤其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在企业经营管理高层次讲座论坛、企业沙龙等活动中培育开放式思维,提升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与经营管理水平。强化人才引育。依托海岛共富人才智库、人才引进猎聘联盟、重点高校合作联盟,不断招引集聚青年创新人才。通过提高福利待遇、成果奖励、人才入股,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出台住房、就医、就学、高收入人才个税减免等优惠政策想方设法吸引并留住人才。通过技能培训,业务交流,岗位轮换,定向、定单、联合培养等方式多层次加强劳动力素质教育,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拉近,积极改善高素质人才匮乏问题,也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加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民营企业要提炼独具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创立最具激励机制的企业精神和确立高标准的企业道德,形成共同理念,不断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服务生产经营,为企业文化增添活力的良性循环。

(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激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

紧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民营企业提能升级,为两美嵊泗建设添动力。要积极走内源性发展之路。重点做大一批骨干企业。从全县范围内筛选出有发展潜力、能带动产业发展的民营企业,在政策、资金、服务等多方面予以倾斜,尽快将这些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发挥民营企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更大带动作用。要大胆走外源性扩张之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小洋山区域开发建设,牢牢抓住浙沪合作优势与机遇,发挥上海、浙江两个自贸区优势互补叠加放大效应,聚焦全县“1615”行动,打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招商引资、科技创新等组合拳。积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聚力港口、旅游、渔农业、工贸、新能源、生态“六大产业”发展,全力推动“港景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合力突破嵊泗产业发展瓶颈。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全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数质双提升。要加强民营资本整合。民营企业间类同现象明显,同业竞争不可避免。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重点,有效整合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增强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