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922002643202Q/2025-32695
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
计划总结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5-02-24 14:34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一年来,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锚定市委“985”行动、县委“1615”行动任务目标,趁势而上、攻坚克难,在海洋产业发展高度、深度、梯度、精度上持续发力,为全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要素保障。2024年,全县海洋经济增加值预计占GDP比重79%,“一条鱼”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超113亿元,同比增加6%,水产品产量46.3万吨,同比增加4.2%。
一、主要业绩与工作成效
(一)高质量发展绩效任务完成情况
1.实施“六项举措”,海洋经济质效持续提升。紧紧围绕海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主基调,聚焦“质效并重、破立并举”,全力打造“2+2+N”产业发展体系。
(1)建强海洋经济创新体系。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建设。聚焦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计划,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上下衔接,建立“六大产业”部门统计协调体系,纵深推进海经工作。二是完善统计核算体系。委托省海科院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和数据评估,编制完成《嵊泗县海洋及相关产业行业调查工作方案》,建立260家抽样调查样本单位。三是落实“三张清单”任务。完成涉海企业线上线下经营调查2次、海洋经济活动单位名录海区核查9家。
(2)推动捕捞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探索县辖海域捕捞产权化改革。针对海蜇、鳗苗、钓具作业和单桩张纲张网作业开展研究,编制完成《嵊泗县辖海域限额捕捞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台《关于加强2025年洋山海域鳗苗捕捞网具管理工作的通知》,为我县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二是深入实施海上“千万”工程。打造引领船72艘,改造整治船157艘,推广安装渔船防污染设备20套,评选一家休闲渔业龙头企业,渔船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三是强力推进减船转产工作。压减帆张网渔船7艘,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帆张网减船转产的补充意见》,以收购租赁方式创新帆张网减船转产工作思路。
(3)推进养殖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强化基础建设。完成厚壳贻贝种质资源场(研发基地)二期建设工程,全面提高苗种培育能力。二是发展多元产业。加快一米八贻贝加工园二期建设,引进渔臻鲜水产养殖基地在黄龙落地,投养南美白对虾250万尾,收获产量3万斤,预计产值80万元,开创我县工厂化养殖先河,新建全封闭循环水海马养殖场一期项目。三是集聚发展动能。创新蓝碳大数据赋能贻贝养殖产业提质增效试点,完成绿色贻贝精品基地创建,认证贻贝绿色产品13家,创建省级生态低碳生态农场1家、省级数字渔场1家,“嵊泗贻贝师傅”人才品牌入选第二批“浙农智富”品牌名单,《打造“海上养殖未来牧场”应用数字赋能贻贝全产业提质升级》案例荣获2024年智慧长三角数字化转型优秀奖,嵊泗县贻贝全产业链入围126条省级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
(4)加快渔港经济区聚指成拳。聚焦“渔获交易地、渔船补给地、渔民休闲地”目标,不断优化渔港经济区产业布局。一是持续加强基础工程建设。完成嵊泗县渔业指挥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嵊泗县嵊泗渔港泊稳升级改造工程。二是积极申报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完成《嵊泗县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1-2030年)(修订版)》批复,编制完成《嵊泗渔港经济区实施方案(送审稿)》,并积极向省厅汇报进展情况,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三是推进渔港油污水收集处理。对县内6座二级以上渔港区域各站点处的油污水收集装置和生活污水专用收集箱进行收集、转运。
(5)聚能海钓产业稳中有进。一是构筑“四梁八柱”。制定出台《嵊泗海钓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关于明确嵊泗马鞍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钓许可有关管理规定》,编制完成《嵊泗海钓规范化导则》,规范产业发展和海钓活动。二是完善要素配备。建设完成嵊山海钓码头、海钓集散中心,完成海礁摄像头安装,并接入“嵊泗海钓一件事”数字系统,完成系统升级。三是加大招引力度。完成浙江弘憬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经营海钓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目前该公司已在嵊泗注册落户,并开展相关前期运营工作。
(6)精耕渔业资源恢复向好。一是持续深化渔业资源养护举措。以“七张清单”问题整改为契机,纵深推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规范化运行,全年放流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多个苗种约12.48亿单位,同比增加68.65%。二是持续夯实海域环境整治成果。长效常态化开展近岸海域环境保洁,全年清理各类海漂垃圾2224立方。三是持续推进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高规格开展“全国放鱼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提高公众海洋保护意识。
2.坚持“五向发力”,渔业安全本质持续强化。始终坚定“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理念,按照“不死人、少伤人”目标,持续推进渔业安全管理工作,渔业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夯实。
(1)着力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一是持续深化督检工作机制。常态化推进海上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各类渔业督导检查8次,发现整改问题218个。二是持续加强渔船管控。加密动态排查频次,发送预警信息350余条。三是持续提高人员素养。多角度、多层次开展教育培训,杨松书记亲授“开捕第一课”,开展各类安全培训18次,培训船东(船长)1423人次,商渔船防碰撞联合宣讲3次,商渔船互登互学3次,合计316人,渔船应急演练12期,覆盖全县972艘渔船。
2.着力消除船的不适航状态。一是守牢安全底线。强化“遏重大、防较大”联动工作机制,淘汰整治老旧渔船86艘。二是强化渔船日常监管。统筹落实渔民自查、船舶检验、乡镇排查、第三方协助治理体系,确保“排查-整改-销号”闭环,各乡镇整改率实现100%。三是强化专项整治。重新修订四类纳规船舶管理指导意见,加快四类纳规船舶安全管理规范化进程,整改证业不符增养殖船29艘,驱离非法海钓船舶1530艘次,清退纳管船舶163艘,排查港机船174艘。
3.着力消除环境不安定因素。一是优化管理工作机制,完善渔业领域“1833”工作机制,制定防汛防台“一船一策”,实施多方联动、精准调度,共同做好渔船安全管理。二是加强渔港码头管理,利用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契机,围绕“五个一”工作任务要求,提升码头管理规范化程度。三是加强渔港岙口管理,依托涉海联署办公机制,排查渔港内违规明火作业等违法违规行为,查处违规明火作业案件12起。
4.着力强化渔业安全技防手段。建设乡镇管理船舶管控平台,对船舶实行全息数字化管理,补齐我县渔业管理最后一块短板。对67艘帆张网渔船安装高清智能抓拍摄像机,通过定时抓拍、智能分析、平台预警对帆张网渔船渔具装载出海生产的过程实时监管,提升渔船安全生产要素保障。为340艘渔船提供卫星语音通讯服务,补强船岸、船船之间的“通话、短信”等海上通信在线率与即时性,解决海上渔船“看得到、叫不应”的问题。
5.着力加大执法检查管控力度。围绕以“打”开路、以“查”促整、以“管”保安工作思路,深化“与沪同城”合作机制,全面强化非法捕捞行为执法力度。今年以来,共开展渔政执法检查707次,出动执法人员4080人次,检查渔船1057艘次,查获各类案件259起,收缴罚款333.654万元,整治安全隐患渔船数585艘次,查处取缔“三无”船舶70艘,清缴网具3128顶。同时,持续加强行刑衔接,全年移送司法案件10起,共17人。
二、下步思路举措
全面对标县委“1615”行动任务目标,聚焦干部“六干”要求,以创新引领,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
(一)聚焦产业发展,稳步增强内生动力。实施区域性产业谋划,探索立体式海水养殖,深入研究贝类保鲜活技术,开发贻贝衍生产品。优化捕捞产业结构,加大渔船设施装备改造力度,推进限额捕捞管理研究。围绕海钓四要素构筑全链条数字安全监管网络,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加快推进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项目招引,形成渔港经济区产业集聚。
(二)聚焦民生保障,巩固提升服务能力。全力攻坚海上安全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行动,拧紧渔业全过程管理责任链条。多渠道、全方位加快渔民转产转业进度,加速限额捕捞管理试点。推进泊稳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渔港基础设施,为渔民生产生活保驾护航。
(三)聚焦创新驱动,持续激发产业活力。推进蓝碳大数据赋能贻贝产业提质增效试点,开辟贻贝产业增值赛道。持续深化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强化科技赋能,开展贻贝养殖海区优化等多项科技类项目研究。建强创新体系,深化数实融合,全过程抓好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嵊泗县“十五五”海洋经济规划》编制,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蓝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