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1-10-29 15:47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前   言


《嵊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在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根据《中共嵊泗县委关于制定嵊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而成,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嵊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嵊泗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代表全县人民对美丽家园、美好生活愿景的共同追求。实现规划蓝图需要每一位干部群众俯身耕耘、奋力拼搏、砥砺前行。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实施“以港兴县、以旅活县、以渔稳县、生态立县”总战略,加快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精心打造特色美丽海岛,持续推进“四个舟山”建设,奋力打好“五大会战”。积极妥善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和“三区两美”战略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规划指标较好完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45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顺利完成31项,因疫情冲击等原因未完成14项,平均实现度达到69%。预计2020年全县实现GDP、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和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亿元以上、164200元、56300元和37200元,超额完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比2010年45.25亿元、56866元、23628元和13486元“翻一番”任务;实现财政总收入12.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0亿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专栏1         “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

基准数

“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预计完成

2020年

年均增速(%)

2020年

评 价

1

综合实力

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

76.82


115

8

115

完成

2

人均生产总值(元/人)

103530

153200

8

164200

完成

3

▲累计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34.1

220

250

完成

4

财政总收入(亿元)

8.03

10.7

6

12.1

完成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6.9

8.4

8

8.3

完成

6

地方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5.93

8.7

8

5.4

未完成

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29.36

43

8

37.78

未完成

8

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总产出(亿元)

141.11

220

6.5

220

完成

9

海洋经济增加值(亿元)

61.57

90

5以上

90

完成

10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5.4

58

52.2

未完成

11

▲工业总产值(亿元)

27.01

30

未完成

12

旅游接待人数(万人)

427.97

800

13

742.3

未完成

13

旅游收入(亿元)

59.39

100

11

106.1

完成


其中:渔家民宿、宾馆(家)

861

1100

7.3

1115

完成


旅游接待床位数(张)

14727

25000

11.2

25091

完成

14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35.41

46

5.5

40.5

未完成

15

渔业总产值(亿元)

35.48

46

5.5

58.2

完成

16

▲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

10560

12000

11300

未完成

17

公共服务

省等级幼儿园比例(%)

80

90

100

完成

18

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

88.9

100

100

完成

19

全县养老服务设施(家)22+11

14

28

33

完成

20

全县养老机构床位数(张)

514

750

639

未完成

21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

2.34

2.5

3.4

完成

22

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万平方米)

9.8

10.5

13.7

完成

23

五年累计新增保障性住房(套)

173

202

167

未完成

专栏1         “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15年

基准数

“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预计完成

2020年

年均增速(%)

2020年

评 价

24

人民生活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0072

58870

8

56300

未完成

25

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5060

38550

9

37200

未完成

26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例

1.6:1

1.53:1

1.51:1

完成

27

累计渔农村新增转移就业人数(人)

2500

780

1200

完成

28

渔农村低收入户脱贫率(%)

83.8

86

100

完成

29

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5916

5500

8697

完成

30

城镇登记失业率(%)

3.0以内

3.0以内

1.6

完成

31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0

75

68

未完成

32

生态环境

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88.2

90

92.1

完成

33

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

12.65

15

15

完成

34

近岸海域三类水质面积比例(%)

24.41

30

30

完成

35

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渔农户受益率(%)

87

100

100

完成

36

渔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

81.6

100

100

完成

37

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

86

100

100

完成

38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7.27

50

37.4

未完成

39

森林覆盖率(%)

45.5

48

38

未完成

40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322

330

342

完成

41

PM2.5优良天数(天)

335

335

364

完成

42

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

7.36

省下达指标

已达到

完成

43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减少(%)

5.54

省下达指标

已达到

完成

44

主要污染物氨氮排放减少(%)

18.56

省下达指标

已达到

完成

45

主要污染物氨氮化物排放减少(%)

26.38

省下达指标

已达到

完成

注:带▲的为2018年10月30日经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批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工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4个主要经济指标调整方案(嵊人大常〔2018〕24号)

(二)综合实力再上台阶,产业发展潜能增强。

国家战略组合发力:马迹山岛和小洋山岛分别列入国家获批的浙江自贸试验区离岛片区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双自贸试验区的县。洋山深水港四期、LNG储罐扩建工程全面建成运营、马迹山三期工程配套堆场完工、小洋山北侧Ab区成陆工程开工建设,浙沪正式签署《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达成重大资产合作共识,一批重大港航项目加速落地,产业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集聚。

海洋旅游快速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入选浙江省“十大海岛公园”,县城获评4A级景区城,花鸟乡和东海五渔村获评国家4A级景区,A级景区村庄覆盖率位居全市第一,拥有省级金银民宿25家、市级最美民宿34家,金银宿总量位居全市前列,健康游、跳岛游、海岛研学游等旅游新产品相继呈现,嵊泗旅游微信号、抖音号、头条号入围年度网络新媒体风云榜,成为海洋旅游网红地。

渔业经济提质增效:围绕渔场资源振兴,大力实施“一打三整治”、取缔“三无”渔船118艘,清理违禁网具2.6万余张,各项数据位居全市前列;渔业资源再生能力增强,持续实施“幼鱼资源保护战”、“伏休成果保卫战”和“禁用渔具剿灭战”专项执法行动及“封礁育贝”、“增殖放流”,累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2364万元,大黄鱼、厚壳贻贝、曼氏无针乌贼、小刀蛏等各类苗种25.5亿尾(粒),放流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荣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省级渔业转型升级示范县、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称号。

海岛工业转型提速:推进“亩均论英雄”工作,关停亩均税收2万元以下企业12家,整治收储“低小散”低效工业用地企业19   家,收储土地106.3亩;中心渔港新港区、马关中柱山小微园区围垦造地基本形成,工业企业集聚跃迁迈出第一步,到2020年底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0.4亿元。浙能2号和中广核5号、6号两个海上风电场、大洋山渔光互补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三)生态保护力度加大,海岛面貌焕然一新。

投入美丽海岛建设资金10亿元,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嵊泗圆满召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烟花爆竹全域双禁等处于全市领先。大力实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再造绿岛”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组合拳,加大生态环境改善力度,空气质量全省领先,荣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称号,创成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省无违建县、省森林城市、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总体目标。生态创建各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跻身全国“两山”发展百强榜单。

(四)社会事业持续改善,民生保障能力提升。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教育、社保、养老和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支出101.5亿元,占财政支出74%以上。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69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6.6%和99%。实施海岛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考、高考连续取得优异成绩。深化“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健康嵊泗”升级版,县域医共体改革落地见效。建成投运县中心福利院、新中心农贸市场、泗礁本岛垃圾中转站,陆岛码头8座、“四好农村路”25公里、客轮13艘等一批事关民生实事工程。扎实推进平安嵊泗、法治嵊泗建设,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净风”行动,打响“全域夜不闭户”、“全域无毒”、“文明交通”三大治安品牌,荣膺首批“浙江省禁毒示范县”。“平安指数”名列全省前茅,连续15年蝉联省级“平安县”称号,获评“一星平安金鼎”。

(五)各项改革落地见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全面完成全县行政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等百余项重大深改。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新建县行政服务中心,打造“云上大厅”,实现数字赋能,2465项政务服务事项全下沉,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岛”。落实“三社联动”机制,推进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县级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中心建设。完成社区村体制改革和后续完善工作,实现村级“三资”100%融合。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颁发全市首本农村宅基地及住房使用经营权证。加大海域使用管理力度,出台全市首个养殖海域规范管理办法。全面推行水上客运票务制度改革。

在充分肯定“十三五”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必须客观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是经济增长总体动力不足。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弱,创新尚未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惯性依然存在;二是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总体质量和效益不高。传统产业优势弱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培育不足,参与港口开发建设的主导性仍不强,海岛旅游和渔业发展的素质性问题依然突出;三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用地、用海、水电等要素制约更加明显,部分海岸线、山体等自然生态和景观遭到破坏,国土空间开发集约化水平不高,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弱;四是社会民生事业保障尚存短板。财政收入增速趋缓,民生刚性支出压力增大,交通、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城乡差距较大,人口流失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五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亟需提升。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安全隐患不同程度存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营商环境亟待改善。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县需积极响应新趋势、新要求,抓好抓实大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更优品质发展。

全面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适应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县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重大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港景渔”三大产业发展能力和优势资源集约开发。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推进东中西三大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海陆统筹、产业融合、优势互补、生态优良”的发展格局,打造“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浙沪合作的战略意义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尤其是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的现实意义,牢牢抓住浙沪合作优势和机遇,深化“与沪同城”,进一步推进小洋山合作开发,积极谋划大小洋山一体化发展,实现与国家战略融合,增强嵊泗未来发展能力。

全面认识数字赋能是产城升级的硬核力量。突出数字化的引领、撬动和赋能作用,基于离岛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紧抓住数字化、智慧化与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加快实现智慧海洋、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产业和智慧治理,全面构建数字海岛体系。

综合判断,“十四五”期间,我县将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与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并存的转折期和关键期。我县要千方百计抢抓机遇、创造机遇、用好机遇,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用系统观念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要加强危机意识、安全底线思维,从全局聚局部、从未来重当下,坚持全面规划和重点区域统筹建设,聚焦突出问题和短板,办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以更大的政治担当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浙江海洋经济强县,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现代港航业、海岛旅游业和绿色渔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长三角一体化海上示范区、国际海岛旅游典范区、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区,形成产业优势明显和海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海洋经济体系。

——建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海洋、海岛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全社会生态文明素质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全省领先地位。

——建成新时代美丽浙江海岛样板。高品质建设美丽海岛,创建成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治安首善之地,实现海岛县域治理现代化。

——建成现代化海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海岛交通、水利能源、文体教育、卫生健康、社会养老等基础保障能力全面增强,人均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前列,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渔农村建设更具特色,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共同富裕率先实现。

——建成县域治理现代化,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纵深推进,整体智治和数字化改革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和基层队伍建设全面过硬,清廉嵊泗建设全面深化,政治生态风清气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应急体系基本建成,平安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全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

第二章 高质量谱写“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县委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紧紧围绕“四个舟山”,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立县、以港兴县、以旅活县、以渔稳县”总战略,以生态为引领,开放为动力,创新为活力,产业为支撑,共享为根本,统筹安全和发展,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美丽海岛高品质建设,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效执行能力,实现海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  战略定位

按照“离岛微城慢生活”的总基调和“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突出特色、品质保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有力、有序建设嵊泗县“三区一公园”,推进和保障“海岛风景线”高质量建设。

浙江最美海岛公园。嵊泗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持续深化美丽海岛建设,全域建设最美海岛公园,加快补齐海岛建设、品质人居等现代服务功能短板,着力突出低碳智慧、安全韧性的未来海岛建设理念。着力构建“一核两翼”的空间格局,加强泗礁岛的高品质建设与渔村村落的改造提升,东西部不同岛群按“一岛一功能,一岛一产业”建设主题岛屿,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努力成为浙江省最美海岛公园。

长三角一体化海上示范区。加快洋山区域浙沪合作开发,共同谋划建设自由贸易港。聚集港航核心优势,强化港、产、城融合,构建智慧化、绿色化标准,优化大小洋山集装箱码头整体规划布局,推进小洋山北侧江海联运支线泊位群建设、小洋山围海成陆建设、特殊综保区政策一体化共享。全县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对嵊泗未来发展的带动力。

国际海岛旅游典范区。对标国际知名海岛旅游目的地,构筑完整的海岛旅游供给体系。提升旅游产业标准,提高旅游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主题岛群;高水平建成一批具有海岛景观人文特色的高人气景区、满足休闲度假需求的娱乐度假项目、海洋文旅融合示范作品;加快旅游营销国际化,提升旅游品牌全球影响力。

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陆海资源,创新渔业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渔业产业发展方式。加快渔业资源修复,打造渔业发展绿色生态链,构建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渔业发展新格局。高水平建设以新老中心渔港为主,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的绿色现代渔港经济区。

第三节  基本要求

“十四五”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任务目标,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基本要求:

——坚持开放导向、一体融入。深化浙沪合作和“与沪同城”战略,重点加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共规共建及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度对接,谋划大小洋山一体化开发建设,基本建成长三角一体化海上示范区。

——坚持优势导向、错位发展。深化“一核两翼”的空间发展格局,优化以泗礁岛(黄龙岛)、嵊山枸杞岛、花鸟绿华岛、大小洋山为主体的产业组团,聚焦海洋海岛旅游、绿色渔业、生态能源等产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基本建成国际海岛旅游典范区和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区。

——坚持生态导向、全域美丽。正视海洋海岛生态环境和要素资源匹配问题,加强海洋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美丽海岛建设品质,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新时代美丽浙江建设海岛样板。

——坚持创新导向、战略共赢。主动参与融入国家战略,加快人才引领和产业创新优势,厚植战略担当中的实力体系与竞争优势,借力借势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战略落地生根、重大平台和重点项目落地见效的海洋经济强县。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抓好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和与上海全面接轨,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5%左右,港口、旅游和绿色渔业加快培育壮大,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比例更加协调,基本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开放合作优势明显。依托长三角高端资源要素和分工合作,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平台打造等取得重大突破,发展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作共赢的典范,至2025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80亿元。

——生态文明建设升级。海洋海岛自然生态与景观环境显著改善,海岛森林覆盖率与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清洁海域占比与海岛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县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指数、自然保护地建设水平等主要指标跻身全国前列。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78%,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比例18%,空气质量PM2.5平均浓度不高于14微克/立方、优良天数不低于342天。

——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新时代美丽海岛建设全面升级,县城布局更加合理,旧城改造、新城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渔农村建设统筹推进,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县城能级全面提升,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左右,所有乡镇全部达到新时代浙江美丽城镇建设要求。

——美好生活品质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就业、教育、医卫、文化、社保、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消费环境更加优化,成为国家食品安全县和长三角放心消费示范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达到5.5%、6%,人均期望寿命82.2岁。

——县域治理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党建统领的整体智治体系和高效执行体系全面构建,社会管理系统化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基层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基层队伍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文明城市建设、平安嵊泗创建持续深化,社会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普遍提高,平安建设位列全省前列,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测评居全国前列。一网通办率90%、政府债务率90%以下、平安嵊泗满意度98%。

专栏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基准数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绝对值

年均增速(%)

高质量经济指标

1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115

5.5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

万元/人

16.4

5.5

预期性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8.3

11.1

6

预期性

4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78

78

预期性

5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11300

13500

预期性

6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06.1

186.6

10

预期性

7

渔业总产值增速

%

3.5

4

预期性

8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

持平

10以上

预期性

9

新能源产业总产值

亿元

0.21

6

预期性

1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36.3

48.5

6

预期性

11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50

280

预期性

美丽

家园

指标

12

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

平方公里

3367.37

3367.37

约束性

13

海洋特别保护区面积

平方公里

655.06

655.06

约束性

14

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

78

78

约束性

15

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水质比例

%

15

18

预期性

16

森林覆盖率

%

38

41

约束性

17

单位GDP能耗降幅

%

3.6

省下达

约束性

18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21

省下达

约束性

19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92.1

95

预期性

20

渔农村污水纳管率

%

89

95

预期性

2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低于

342

342

预期性

22

PM2.5平均浓度不高于

微克/立方米

14

14

预期性

美好美好生活指标

23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常住居民

56300

5.5

预期性

渔农村常住居民

37200

6

预期性

24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

%

68

70

预期性

户籍人口

%

56.7

60

预期性

2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6

3.0以内

预期性

26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张)

29.5

36

预期性

27

人均期望寿命

81

82.2

预期性

28

“最多跑一次”改革满意率

%

99

预期性

治理现代化指标

29

一网通办率

%

80

90

预期性

30

政府债务率

%

67

90以下

预期性

31

平安嵊泗满意度

%

98

98

预期性

第三章  构建集约高效国土空间新格局

坚持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注重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统筹谋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补齐短板、挖掘潜力,推动实现发展战略与国土空间有机统一、空间战略与要素配置有效衔接,构建“多规合一”功能清晰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第一节  优化“一核两翼”产业发展空间

聚力“一核”:以泗礁本岛+黄龙一体化组团空间,依托新型城镇化、省级特色小镇、浙江自贸试验区离岛片区、国家渔港经济区等重大政策平台,推动县城中心城区、十里金滩特色小镇、马关片区、环中心渔港区、东海五渔村等重点区块建设。

——县城中心城区。按照时尚精致微城理念打造最美县城,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旧城区的有机更新、西城区高品质生活区(未来社区)、生态海岸带建设,吸纳“大岛建、小岛迁”人口集聚。

——十里金滩特色小镇。突出滨海休闲与运动功能。优化布局并提升沙滩休闲、滨海度假、海上运动、海鲜餐饮、茶歇酒吧等业态产品,争创省级特色小镇。

——马关片区。突出康养度假与创业创新融合发展功能。按照马关小集镇、小关岙、围垦区融合建设的理念,有机改造现有国资资产,重点引导度假疗养、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等产业发展,建设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的生态小微工业园区。

——环中心渔港区。围绕嵊泗新老中心渔港、金平岛、北鼎星岛,建设布局冷链仓储、水产品交易、物流集散、旅游集散等功能业态,吸引优质水产加工企业入驻,打造成为海洋渔业集聚地、渔获物集散地、渔民生活补给地、渔船锚泊维修地的现代化渔港综合服务区。

——东海五渔村。五龙乡在4A级景区建设基础上,以高品质5A级景区建设标准提质升级,立足村庄特色,借助海洋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打造文旅型样本美丽城镇。依托“东海五渔节”IP,高质量开发互动型、体验型旅游产品。探索民宿集群聚落打造,引导民宿向高端化、精品化、多元化蜕变。黄龙乡立足石文化,发展石屋特色民宿,推动东咀头高端民宿聚落发展,形成石屋民宿景观的“海上布达拉宫”,打造石文化休闲体验岛。传承渔绳结、渔家剪纸等传统技艺和文化遗产,增强渔俗生态体验。

做深“两翼”:指东部蓝海片区和西部临沪片区按照“一岛一功能”、“一岛一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东部蓝海片区,坚持生态保护原则,着重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特色高端的休闲度假旅游。划定部分岛屿及海域,谋划建设海洋国家公园。西部临沪片区,主要建设世界级港口核心区,发展港城经济和临港产业,加快产城融合规划及项目建设,推进大小洋山一体化开发。

“东翼”:以嵊山枸杞、花鸟绿华为核心一体化组团空间,依托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省级十大海岛公园建设和试点海洋国家公园等重大政策平台,以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为抓手,重点以生态、品质、增值为发展导向建设“六产融合示范区”、“国际休闲度假岛”、“浙江最美海岛公园核心区”。

——枸杞岛。以“蓝海牧岛”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海岛公园“六产融合示范区”。着重突出渔旅休闲度假、渔业风情体验、海洋生态科普、特色渔业观光等功能业态。

——嵊山岛。以“百年渔场”发展定位,着力主打东崖绝壁和绿野仙踪两大特色景区品牌,力争创建4A级旅游景区。突出文化体验、滨海风情观光、民宿度假、海钓运动、海鲜贩物休闲等功能业态。

——花鸟岛。以“百年灯塔·艺术花鸟”为发展定位,率先建成“国际休闲度假岛”,加快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重点发展国际高端度假、定制旅游、艺术旅居、海上运动等功能业态。通过游艇连接周边绿华岛、东库岛等旅游岛群,推出灵活定制的跳岛游线路。

——绿华岛。以“海洋生态及能源岛”发展定位,加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为主,探索大宗散货减载平台综合开发利用,开展海岛探险露营休闲旅游。

“西翼”:以大小洋山一体化组团空间,依托区位优势条件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重大政策效应,重点突出发展国际港航服务业,加快推动小洋山北侧、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沈家湾薄刀咀、洋山新城等重点产业区块建设。

——小洋山北侧。积极参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合作共建,重点发展以水水中转增值物流和保税物流为特色的现代港口物流产业。

——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依托1—4期码头泊位基础,进一步巩固洋山深水港国际枢纽地位,拓展水水中转与国际中转集拼枢纽功能。通过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

——沈家湾薄刀咀。着眼洋山特殊综保区功能变化和产业需求,积极承接上海自贸新片区溢出效应,重点以承接洋山特殊保税区商务办公、生活配套和舟山北向、嵊泗海上交通旅游集散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配套服务区。

——洋山新城。充分发挥大洋山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临港新片区产业转移,以浙沪打造组合港、自贸港为切入点,探索研究大洋山合作开发新模式。近期预留大洋山岛东、西两侧深水岸线开发,深化沪舟甬跨海通道、洋山公铁水综合枢纽的项目前期方案,适时启动洋山新城建设。

第二节  统筹“三区三线”国土空间管控

全面落实“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控制线,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三线一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乡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重要依据。

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自然保护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管控要求,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坚持以系统观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推动生态占补平衡,科学评估海岛开发建设承载上限和适宜尺度,将生态保护置于海岛、海域开发利用的首位。

构建以海洋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海洋公园、湿地等资源,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制度。

建立生态环境“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立足“十四五”发展战略定位,聚焦资源环境面临的约束性问题,确定生态空间管控分区、环境质量底线目标、资源利用上线目标,建立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全县划定陆域环境管控单元18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6个,面积占比64.07%;重点管控单元8个,面积占比31.75%;一般管控单位4个,面积占比4.18%。划定海洋环境管控单元25个,其中优先保护单元14个,面积占比例46.01%;重点管控单元9个,面积占比1.74%;一般管控单元2个,面积占比52.25%。


第四章  构建现代蓝色海洋经济体系

第一节  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海上合作示范区

携手共建洋山自由贸易港。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浙沪两大自贸区政策叠加效应,深入推进洋山区块开发开放。加快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支线码头建设,形成干支协同、南北联动的港口运作新格局,进一步提高码头作业效率,实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目标。稳步推进洋山深水港一至三期码头自动化改造,加快二期码头西侧扩建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吞吐能级,提升港口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完善洋山深水港与外高桥港、长江沿线港口的“水水中转”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江海联运枢纽港;研究制定新一轮洋山保税港区合作发展方案,完善小洋山北侧开发、运营和管理机制,保障洋山港整体开发深入推进。继续深化大洋山港口开发方案和沪舟甬跨海通道洋山区域方案研究,提前谋划洋山区域浙沪双方合作开发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

聚力打造航运服务开放先行区。依托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政策,加快发展以国际中转集拼、转口贸易以及港口物流为核心的港口服务业,布局冷链物流加工、保税物流分拣、保税加工、保税仓储等增值业务,提高港口流通环节增加值;提升洋山“穿梭巴士”效能,着力推进洋山深水港与上海临港新片区集疏运中心无缝对接,构筑现代化高质量的水公铁集装箱多式联运体系;支持本地航运企业发展和对外合作,壮大江海联运船队,深度参与江入海、海进江联运服务;积极争取保税加油、外轮物料供应、船舶代理、海员服务等海事服务功能向洋山区域延伸,谋划建设洋山综合海事服务基地;积极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培育洋山新城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大洋山海工基地项目建设。

协力共创能源海上合作新高地。开启浙沪在新能源领域合作征程,加快小洋山LNG第二接收站和海底管线建设,做大做强油气储运、分拨、交易等业态,推进国际油气储运基地建设;加快LNG冷能利用、油气贸易等关联产业落地;深化浙沪在海上风电场开发、风电设备供应、风电技术创新应用、上下游产业配套服务等领域战略合作,联动开展海洋新能源研发创新、成果转化、高端制造,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互赢互利。

合作共营国际配矿贸易基地。利用马迹山铁矿石中转和离岛自贸片区政策优势,加快推进马迹山港由单纯的转运港向加工贸易港转型,由货主港向公用港、社会港转型,积极促成宝武集团与浙江海港集团强强联合,开拓矿石保税、仓储、配矿、保值、贸易等多元化业务,加快马迹山矿石中转码头三期工程建设,合力打造国际配矿贸易基地,推动实现贸易突破和一二三期融合发展。

全方位深化“与沪同城”战略。积极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开创合作新局面。加快与上海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建立工作对接机制,共同推动洋山区域开发开放、江海联运中心、自由贸易港建设等重大项目、重大平台落地见效;深化与上海奉贤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在产业招引、人才引进等方面寻求更大突破;强化与奉贤、临港新片区之间的旅游合作,推动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信息互通,构建区域一体化旅游服务体系。继续加强教育、医疗等方面与沪同城合作,促进区域间教育、医疗资源协同发展。

第二节  打造国际海岛旅游典范区

建设浙江最美海岛公园和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深挖海岛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强链补链,招引旅游精品项目,加速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实现旅游产品供给由观光产品向体验产品转变,旅游景点建设由单点开发向全域打造迭代,旅游服务由单体服务向综合服务升级,将嵊泗打造成为“国际海岛旅游典范区”。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深化“一芯两区”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架构,加快大岛带小岛、小岛成组团的岛群联动发展,推动嵊泗旅游产业全区域统筹、全领域互动、全要素利用、全产业链接,高质量发展。

一芯:以泗礁本岛为核心辐射黄龙及周边岛礁,打造嵊泗旅游首选目的地,全面营造“海上微城”慢生活氛围和“东海五渔村”休闲旅游氛围,全面提升区域交通枢纽功能和服务品质,使其成为休闲氛围浓郁、度假功能齐全、旅游服务高效、生活环境惬意的嵊泗旅游核心区。加快推进十里金滩特色小镇建设,争创省级文旅特色小镇;加快打造以康养为主题的马关、金平两大度假区;高品质打造美丽岛雷孟德旅游小镇,高标准建设首个可供全天候游玩的海岛室内乐园。

两区:以马鞍列岛岛群为主要载体,打造东区“蓝海牧岛品质度假区”。立足蓝海优势和渔牧业资源,重点推进主题岛屿开发,逐步形成东翼主题岛屿旅游链,做大做精海洋风情观光、海岛度假、牧海垂钓、渔俗体验等海洋生态游,适度开发游轮游艇、海洋体育运动等高端产品。以大小洋山及其附近岛礁为载体,打造西翼“洋山港乐活休闲区”,主动接轨上海临港新片区,将大小洋山建设成为集海鲜美食、荒岛露营、文化创意、港口研学为一体的港旅融合示范区,成为嵊泗承接长三角短途旅游典范和嵊泗深度游首航驿站。

——打造海岛旅游高能级产品。

全力打造景区品牌体系。以景区创建为引擎和载体,形成“1+4+N”品牌体系,即创建1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N个A级旅游景区、多个风情小镇、多个景区村镇。

全面升级主题岛屿建设。将主题岛屿打造成为嵊泗海岛公园专属IP、旗舰产品。强化主题特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深化花鸟国际艺术岛、泗礁慢城旅居岛、枸杞渔旅体验岛、嵊山百年渔场建设,加快黄龙渔俗风情岛、洋山运动休闲岛建设;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徐公岛、东库岛、绿华岛等岛屿差异化定位建设。

加大旅游特色产品供给。按照全域旅游全景全时全业要求,推动旅游“六要素”全面提质,提供彰显嵊泗旅游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高水平建设一批生态游步道、网红打卡点、海岛原创景区,点靓嵊泗海滩、海湾、海港、海岬;高起点推出海岛夜游产品,打造海上布达拉宫、荧光星海、灯塔艺术、百年渔港等夜场景;高标准培育一批较高影响力的摄影基地、影视取景地,适时推出海疆巡视、飞越海上千岛的空中瞰嵊泗游线;高质量谋划“一日多岛”主题跳岛游、“多日一岛”养生游以及冬日游、老年游、亲子游等面向特殊群体定制游产品;深度开发采捕、渔家乐、渔村DIY、亲子互动等体验类产品。

精心塑造嵊泗旅游品牌。打造嵊泗海岛旅游金名片,重点推进国际旅游品牌建设。提档升级民宿产品,打造“离岛民宿”品牌,引导普通民宿向特色主题民宿、精品民宿、民宿综合体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推动单体主题民宿向特色民宿聚落演进,逐步形成五龙西会城、花鸟灯塔村、枸杞龙泉湾、嵊山满咀头、黄龙东咀头五大民宿聚落;充分利用东海鱼库顶级食材,推出嵊泗特色菜系、注册“舌尖上嵊泗”品牌商标、推进“百县千碗嵊泗渔味”品牌建设、推广贻贝国宴菜品。做大做强体育赛事项目,培育一批诸如环岛万人徒步、国家海钓等大型赛事品牌,探索举办国际性赛事,打响嵊泗体育赛事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解码海岛文化基因,围绕海文化、渔文化两大核心,打造嵊泗特有的文创产品。建设海洋文化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场馆项目,发展船模、绳结、渔民画、渔歌等创意工作室,建设“渔文化”传习与体验基地;办好具有地域标志的文旅节庆活动。加快旅游与产业双向赋能,锚定目标客户群体,聚力发展旅游+团建、旅游+美食、旅游+研学、旅游+婚庆、旅游+海钓、旅游+康养等多元化产品。

——高标准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以游客满意为终极目标,全面构建高标准、个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嵊泗全境旅游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

优化交通旅游线路。开通大众游客选择的海上旅游专线和高端客户群体的海上定制专线,推出环岛观光巴士、公共自行车、自驾车、出租车、共享汽车租赁组成的多元化订单式陆上旅游交通产品,打通游客去往目的地“最后一公里”;适度推广定制旅游线路,给游客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管家式旅游服务。

健全全域旅游咨询服务系统。构建嵊泗“1+1+N”全域旅游咨询服务体系。“1”个多功能一站式旅游综合集散中心,“1”支旅游咨询服务队伍,“N”个乡村游客服务中心,形成全县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全覆盖。

构建现代化旅游市场监管体系。深化导游与旅行社制度改革,培育2—3家旅行社龙头企业,引领旅行社和导游行业规范化、健康化发展,强化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管理,推进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文明旅游建设、旅游标准化工作,提升整体旅游服务水平。

第三节  打造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区

依托嵊泗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优势,围绕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休闲渔业、交易流通、精深加工五大主导产业,通过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增强渔业保障能力、重筑渔业发展空间和实施渔村振兴示范,进一步振兴和巩固“东海鱼仓”地位。

做优捕捞渔业。大力改造传统海洋捕捞业,加快发展与资源生态相适应的捕捞业。严格落实伏季休渔制度,全面取缔违法违规渔具,重点压缩单锚张纲张网(帆张网)、单船有囊围网(三角虎网)等近海捕捞强度大的作业方式,稳定传统拖虾作业和12米以下小型生计渔船,大力发展钓、笼壶、刺网等生态捕捞方式,适时推行限额捕捞制度;实施渔船装备改造升级。开展各类作业渔船船型优化及装备升级试点工作,加快推广海上互联网等信息化设备;以提高海洋捕捞渔获物保鲜为重点,推广冷冻冷藏保鲜设备、卫生设施改造、新型节能环保设备等在渔船上的应用,试行超低温保鲜新技术,不断提高渔获物的品质,全面提升渔船装备水平;探索研究捕捞作业“机器换人”,鼓励玻璃钢新型材质渔船的更新改造。

做大养殖渔业。构建现代水产养殖体系。大力推行养殖品种多元化、养殖区域深远化,实现水产养殖高效化、优质化、生态化。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制定养殖海域规范管理和养殖渔船管理办法,促使养殖管理规范有序。大力发展高产精养模式。东部海区,做精做强贻贝产业,使贻贝养殖逐步从量扩张向质提升转变;积极推进大黄鱼等经济鱼类深远海网箱技术,不断提升养殖规模和养殖品质;中部海区积极推广牡蛎、羊栖菜等浅海贝藻类养殖项目;西部海区加快洋山生态高效养殖项目建设,推进南美对虾养殖市场化进程。

做精休闲渔业。加快推进休闲渔船更新换代,鼓励休闲渔船向中高端发展。积极引进国内领先技术,推进玻璃钢质船舶更替;积极打造高端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扶持培育休闲渔业龙头企业4家以上;大力发展海钓产业。加快提升海钓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海钓行业规范化管理,实行休闲海钓经营准入制;完善中心基地建设和钓点钓场布局,加快建设嵊山、壁下等一批国际海钓基地;充分发挥嵊泗海钓协会作用,根据不同客户群体,推出生产型、营生型、休闲型、竞技型等不同层次、差异化海钓产品。

延伸渔业产业链。加快发展水产品冷链物流业。探索建立发展水产品扁平化、智能化高效冷链物流模式,加快培育1—2家冷链物流核心企业,建立面向长三角地区渔业冷链物流网络。加快实现水产品营销模式转变,大力推进水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促进水产品交易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进贻贝全产业链提升,打通贻贝苗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品牌推广、市场销售、文化宣传等环节,规划建设集养殖、加工、旅游等于一体的贻贝小微产业园。通过市场营销和品牌运作,扩大“嵊泗贻贝”“嵊泗大黄鱼”等品牌影响力,探索区域市场定价机制,增加养殖产品附加值。打响“东海第一海鲜”品牌,加强与盒马鲜生等新型电商合作,做大做强净菜行业,培育一批海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活鲜保鲜技术,创新清洗处理工艺,开发净菜产品、保健食品、休闲方便食品等新产品。发展设施渔业和生态观光养殖,实现渔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构建安全高效渔业保障体系。完善渔业捕捞经营体制,培育和扶持专业合作社,逐步引导渔业经营体制从合伙制向法人制方向发展;探索建立渔业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模式,让渔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益,促进渔民增收和渔区稳定;探索建立渔船“三位一体”海上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渔船(船员)管理数据库,实现渔船(船员)动态全程监管;积极培养现代新型渔民,加强新一代船老大队伍建设;提升渔业基础设施及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形成以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为龙头、二三级渔港及避风锚泊地为支撑的渔业防灾减灾体系,确保渔业生产和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新老中心渔港功能转换,抓紧完成新中心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和投用,基本建成集渔货交易、后勤补给、渔机修理、吃住娱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渔港经济区。加大渔业资源保护力度,加强保护区执法管护,以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重点岛礁为核心,结合海钓场、休闲渔场建设,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探索渔业生态资源养护的新模式。进一步深化马鞍列岛和大戢洋产卵场保护区管理工作,建立稳定的协管队伍,构建产卵场保护区资源监测和效果评估体系。继续推进海洋牧场与人工鱼礁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建设,进一步修复和改善渔场生态环境,增强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维持渔场生态平衡。

第四节  构建海岛特色双循环体系

提升商品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突出浙江与上海双自贸试验区,以及深水港口及区位优势,持续提升港口资源要素集聚、协同、联动能力,形成港口产业竞争新优势。努力集聚跨国公司分拨配送中心、重点航运类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打造油气全产业链、集装箱中转集拼、国际配矿贸易等国内国际集疏运枢纽节点,打通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各个环节,充分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提升商品资源全球配置能力。

加快旅游要素循环畅通发展。加快海岛休闲旅游供给侧改革,提高旅游行业运行效率。引导资金对海岛休闲旅游设施进行文化品质提升,加快中高端产品供给。出台鼓励旅游创新的政策,提升旅游产品创新力,激发江浙沪皖等长三角及周边城市旅游消费需求潜力,畅通旅游要素循环发展,加快从中低端产品供给向中高端产品供给转变,构筑海岛旅游供需体系。

建立线上线下种养循环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全面推进嵊泗海岛绿色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培育海岛特色农业产品,开展省级精品渔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从有形市场为主向“线上+线下”市场为主转变。实现养殖产品多元化、加工精细化、销售网络化、物流冷链化和国内市场订单化,逐步占领上海等长三角城市销售渠道终端市场,并形成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快推进消费升级做活。积极实施消费新政,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促进乡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设计布局多层次的消费场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消费体系。谋划布局新一轮全县商业网络建设,推进高品质步行街、海鲜美食街及个性化、时尚型海洋风情店铺集聚区等消费平台建设。实施菜园中心城区、基湖三角地、高场湾天悦湾、石柱航海广场等地夜间亮化工程,建设以菜园中心城区为龙头,基湖、高场湾、石柱为支点的特色夜间经济带。加快发展以民宿综合体与旅游集散中心为载体的小型夜市。

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加快补齐重点领域短板,持续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重大港口项目、重大文旅项目、重大渔业配套工程建设,利用中柱山围垦区、中心渔港新港区、东部乡镇存量工业用地建设小微工业园区、贻贝加工园区,推动入园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深入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双百”项目,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促进民资、国资、央企省企投资、外资协调增长。加强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招商引资和滚动实施机制,大力推进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国资平台资本运作能力,拓展重大项目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领域营商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导向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专栏3  “十四五”港景渔设施建设


1.港航设施项目:开工建设马迹山矿石中转码头三期工程、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支线码头工程、小洋山LNG第二接收站、洋山深水港二期西侧扩建工程等,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80亿元。(牵头单位:县洋管中心、县发改局、县交通运输局)

2.旅游设施项目:继续推进十里金滩特色小镇建设,开工建设美丽岛雷孟德旅游特色小镇,推进五龙西会城、花鸟灯塔村、枸杞龙泉湾、嵊山满咀头、黄龙东咀头五大精品民宿聚落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0亿元。(牵头单位:县发改局、县文广旅体局、各乡镇)

3.渔业设施项目:继续推进深远海智慧网箱养殖、大洋山生态高效养殖项目、海洋牧场等工程,开工建设中心渔港新港区渔业综合服务区、马鞍列岛贻贝加工园区,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0亿元。(牵头单位:县海洋与渔业局、县经信局、各乡镇)



第五章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美丽海岛

深化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全要素美丽生态环境,完善科学高效完备的全领域陆海污染防治体系,加快生态联创试行生态绿色治理,推进全国美丽海岛大花园示范建设。

第一节  做绿美丽海岛底色

强化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修复。构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治理新模式,持续推进海岛、海洋、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植树造林、城乡绿化、山体修复等工作,形成让人赏心悦目的海陆生态环境。实施海岛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分区分类制定差别化岸线管控措施,探索建立自然岸线和生态岸线的占补平衡制度。每个主要住人岛屿都要建成一段展示美丽海岛风景线的生态海岸带。深入推进美丽海岛建设,逐步恢复海湾、海岬、湿地、岸滩等海岛生态空间,制定无居民海岛差别化保护措施。支持嵊泗中心渔港建设现代美丽渔港。大力推进中柱山、北鼎星、徐公岛及周边系统整治与生态复绿。深化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继续加大增殖放流力度。

激活生态资源要素转化潜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探索建立自然岸线和生态岸道,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化,构建和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打通生态经济转化通道。探索建立海岛地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健全完善生态价值评估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绿色发展激励机制以及资源和环境市场化运作机制,试点开展生态资源调查、价值评估和股份制改造,形成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生态资产包,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二节  争添美丽海岛特色

持续推进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加快创建“清新空气示范区”。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引导用能企业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开展扬尘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施工工地动态管理清单制度,全面推行城市公共区域清扫保洁全覆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进一步加强氨氮排放控制,保障“十四五”期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在一级标准。强化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防控,加强土壤污染的源头管控、风险管控与修复,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全面深化陆源水污染治理。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统筹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水污染,实现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饮水全保障,完成“污水零直排”建设。统筹推进入海污染源专项整治,坚持“一口一策”分类攻坚,逐步建立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监督完善的入海排污口监管体系。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和原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实施渔农村污水设施提标改造,实现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覆盖率达100%。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标准化运维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园区污水处理厂第三方专业化运维。

积极创建“无废海岛”。创新花鸟“无废岛”绿色发展模式,为全国海岛推进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提供示范样板。全面实施禁塑限塑制度,建设完善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设施,实现处置能力与固体废物产生量相匹配。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进白色污染治理、固废治理。建立小微企业固危废收集处置体系。

强化海洋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大小洋山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小洋山、马迹山等港口船舶集中停泊区域,提高含油污水、垃圾接收、转运和处理能力,配置船舶含油污水、垃圾的接收存储设施。加强渔业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清理和处置。结合美丽渔港建设行动,整治近岸海漂垃圾和养殖泡沫浮子,推动渔港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严格限制滩涂和近岸小网箱养殖规模,清退围垦区非法养殖项目,鼓励网箱养殖向大型化、深海发展。支持开展对水产养殖集中区域养殖水质监测,深化水产苗种场的尾水治理。

第三节  做靓美丽海岛成色

争创海洋国家公园试点。借助省委提出支持嵊泗创建海洋国家公园试点契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国家级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基础上,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对相关自然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加速理顺海洋保护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法律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构建以海洋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提高国家海洋生态安全保障,推动嵊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聚力共创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全力创成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坚持全县“一张图”,突出规划编制的科学统筹、超前布局和刚性约束,形成整体创建格局。以“十大专项行动”和“十大文明习惯养成工程”为主要创建载体,软硬件共同提升,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三级阵地网络建设全覆盖。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水平,全面激活文明“细胞”。健全“联勤执法”等工作机制,实现跨部门执法管理一体化,加强公共秩序管理。深化“嵊泗礼岛·有你更好”品牌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群众参与和文明素质养成。

建设海岛特色美丽城镇。科学保护城镇景观风貌、街巷系统,打造有乡愁的小镇、有记忆的街区。实施一批精品示范街工程,建设滨海公园,谋划打造未来社区。深入实施海岛公园绿化美化工程,提升重点窗口、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绿化彩化靓化层次,加快望海路等滨海景观带建设,高标准打造蓝色海湾、美丽渔港。合理利用各类绿道、慢行道、游步道,建设通山达海、环岛连通的绿道慢行系统,打造形成具有嵊泗特色的生态海岸带。

深化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以全域化的理念、绣花针的功夫,精心打造新时代美丽海岛。培育打造一批新时代美丽海岛精品村、主题示范美丽海岛、美丽乡镇,实现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和A级以上景区村庄创建全覆盖。巩固渔农村环境整治成果,打造新一轮的高标准“整洁村庄”,强势推进“环境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争创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

优化提升海岸生态景观。对海岸侵蚀较为严重的岸段,采用近岸防洪堤、海岸养护、海滩喂养等措施,维护自然系统平衡。对于不合理海岸工程造成的侵蚀区,采用拆除或调整部分填海区等措施重新构筑海岸格局。开展沙滩景区的环境整治工作,完善污染物处置设施,营造环境清洁、景观优良的亲海空间。充分挖掘海蚀地貌景观魅力,打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滨海景观,建设城区滨海大道和一批海岸公园、郊野公园。

第四节  提升美丽海岛风貌

全面推广海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发展美丽经济,大力推进经济生态化,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渔农业,发展海岛绿色循环产业工程,实现产业“绿色化”转型。倡导“清洁生产”理念,持续压减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引导企业加快生产方式转型,大幅降低污染排放,积极开发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提高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进船舶、汽车等交通工具新能源化,鼓励民众绿色出行。

力争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海域协同治理试点。探索建立以浙江、上海、江苏为主体,湖南、湖北、重庆等长江流域省份参与的长江口外侧海域保护委员会,建立长江口海域污染联防共治应急机制,协商推进流域保护与治理,共商重大工程项目环评,协同开展沿江污染源整治,联合查处跨界违法行为。

谋划创建长三角首个国家级“零碳”海岛。选择合适岛屿作为近零碳岛试验区,因地制宜开发海岛太阳能、海上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渔光互补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海岛现代能源体系。将碳排放考核与景区村建设相挂钩,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减排管理,推动相关企业融入全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快建设近零碳岛研学实验基地、近零碳岛新能源转化示范区、东海生态保护展示中心。

专栏4  “十四五”美丽海岛建设

1.美丽海岛建设工程

实施主题岛屿建设、特色村落打造、环境巩固提升等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0亿元。(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2.环境治理修复工程

推进各乡镇污水零直排工程、污水处理终端改造提升工程,泗礁本岛污水处理厂迁建及配套管线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5亿元。(牵头单位:县住建局、各乡镇)

推进海岛公园绿化美化,实施绿化造林、森林抚育、城区公共绿地、公路养护绿化等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亿元。(牵头单位:县绿化委员会、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各乡镇)

推进生态海岸线整治、山海健康绿道、风情海岸步道、山体修复等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3亿元。(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嵊泗分局、各乡镇)

3.小型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中柱山小微工业园区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3亿元。(牵头单位:县经信局)

4.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

立足提升城市“颜值”和“气质”,深入实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十大专项行动”和“十大文明习惯养成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亿元。(牵头单位: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

第六章  构建惠及全民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现代化美好新生活的期盼。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全体人民,增强城乡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节  提升“学在嵊泗”教育品质

坚持优先发展海岛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快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共享,调整嵊泗县实验幼儿园布点,加快西城区18班规模幼儿园建设;调整菜园二小、马关小学、黄龙小学布局,着力破解城区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谋划城区24班规模小学布局。深化普高教育向特色化发展,加大高中教育的投入和教育资源保障,加快中职教育转型发展,持续提升初中办学综合质量。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大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到“十四五”末,县级及以上各类骨干比例达15%,初高中研究生比例达3%,市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5名左右,省特级教师3名。

第二节  提高“医在嵊泗”服务水平

健全医卫健康服务体系。强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深化县域医共体改革,持续推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与沪同城”医疗健康合作模式,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和城乡医疗健康服务水平。谋划推进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继续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具有感染性疾病收治功能的五龙卫生院工程。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助机制,提升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和物资保障水平。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健康嵊泗。加大对特殊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

到2025年,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7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达到65%、6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5%以上。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向民众开放,开放率达100%。

创新拓展海岛远程医疗服务内涵。依托“舟山群岛网络医院”公众服务平台功能,拓展县域远程医疗服务内涵,以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创新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积极开展与沪等地知名医院的医疗合作,运用高速网络开展实时语音图像交流。加强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深化区域信息管理、病历、影像、检验、病理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应用,实施居民健康档案开放互动。

第三节  增强“业在嵊泗”服务保障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完善就业创业配套政策,加快建设新乡贤、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孵化基地,深化就业创业服务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创业空间和就业潜力。在就业状况、劳动关系认定,新业态劳动用工,工伤保险保障方式等方面,着力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加强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培训、托底安置就业和帮扶,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联合舟山市技师学院、舟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相关职业院校,打造嵊泗职业技能综合培训基地。

深化人才引进力度模式。升级办好大学生返乡推介会、定向培养座谈会等活动,重点加大嵊泗籍双一流大学生就业引流回乡活动。深化校地合作模式,继续加大引进专业科室人才、专用技术人才、本地化(定向培养)、旅游类实习生。推进与中介、猎头公司人才引进合作。探索在上海临港区域或小洋山区域设置就业专区。继续办好“东崖论坛”和“创新创业大赛”。

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实施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完善低收入群体动态精准管理,增强增收能力,拓宽增收渠道。加强支出型贫困救助,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推进儿童、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参保扩面,积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扩面,发展商业补充保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开展长期护理险试点,不断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商业补充保险,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

第四节  健全“养在嵊泗”服务体系

提升海岛养老服务水平。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县级综合养老福利服务机构,推进乡镇养老机构的集中和跨区域发展,全面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营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护理型微型机构,打造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行业,完善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机制。强化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专业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加快提升医养融合水平。谋划设立综合性康复疗养院,加强乡镇、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衔接,构建医疗护理、健康咨询、康复促进、临终关怀与传统养老相结合的机构养生养老新模式。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加强老年人健康指标监测和信息管理。开设家庭病床,推进高龄老人医疗护理康复上门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将闲置床位用于养老。通过政府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方式引导专业化医疗机构面向养老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或走访驻点医疗。积极打造花鸟乡卫生院与养老院作为我县医养结合示范点的品牌建设,探索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政策,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专业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以居家为重点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全面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营水平,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规范化运作。推广居家养老社会化运行模式,鼓励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运营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或项目。针对基础条件较差的偏远小岛,推广海岛渔农村“三依三不离”自助互助养老模式,依托“浙里养”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嵊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增设全县养老24小时服务热线功能,提供紧急求助、亲情通话、定位帮助等养老服务。探索建立居家老年人急救绿色通道,提高医疗服务保障能力。

第五节  优化“乐在嵊泗”服务网络

推动海洋文化繁荣发展。实施红色基因薪火行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工程,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实践活动,选树培育一批“最美典型”。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规划建设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整体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渔农村文化礼堂的作用。丰富群文活动、文化走亲、送戏下乡等载体,形成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交流格局。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

高强度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全覆盖。整合利用闲置学校、空置资产、废弃营房等设施,合理规划建设覆盖县乡村三级公共文体设施网络。谋划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培育文化产业园区,

建设艺术之岛、文创街区和主题村落。推进建设室内综合运动场馆、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县档案馆。建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礼堂,实现文化礼堂“一站式”服务。促进整合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高标准塑造海岛魅力文体活动品牌。深度挖掘传统海洋文化精品,传承“嵊泗渔歌”非遗文化名片。大力谋划“跳岛”品牌,合力打造艺术岛。邀请雕塑家、行为艺术家、建筑家上岛进行艺术创作,支持艺术家与岛上的居民共同完成作品创作。加快策划“渔歌赶海季”,增强与海钓、帆桨等体育项目碰撞,让“渔歌赶海季”的文化体育体验成为嵊泗的跳岛特色,力求形成国内首创的海岛特色品牌活动。

高频次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依托文化礼堂、公园、文体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节日民俗活动。通过剧目引进、“淘文化”平台点单等方式,形成“要文化”、“送文化”、“种文化”、“秀文化”的群众文化交流格局。组织好“走基层”、“五下乡”、“进礼堂”和名人名家精品佳作进基层等活动,充分利用村与村、乡与乡、县与县外开展文化走亲,丰富日常文化活动。

专栏5  “十四五”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1.教育设施重大工程:新建西城区幼儿园、改扩建海星中学校舍、县初级中学报告厅、县委党校等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5亿元。(牵头单位:县教育局、县委党校)

2.卫生设施重大工程:改扩建县人民医院,新建五龙(平战结合)卫生院、花鸟乡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升级改造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平台等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5亿。(牵头单位:县卫健局)

3.文体设施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嵊泗县室内综合运动场馆、特色小镇会客厅五大功能场馆工程等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亿元。(牵头单位:县文广旅体局)

4.其他社会服务设施重大工程:新建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县档案馆、嵊泗县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中心(县残疾人托养中心)等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5亿元。(牵头单位:县妇联、县档案局、县民政局)

5.住房保障工程:全面推进西城区建设开发,深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0亿元。(牵头单位:西城区建设指挥部、县住建局)


第七章  提高完备优质基础保障能力

坚持陆海空统筹,加快完善交通、水利、能源、防灾减灾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积极谋划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产业平台,形成绿色智能、安全便捷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构建多元化综合交通网络

坚持便捷、安全、高效、快速的交通发展理念,持续加大交通设施投入,构建内顺外畅的多元化综合交通网络,满足民生出行、海岛旅游、应急救援等多样性需求。

完善对外交通枢纽。打造与沪同城交通网,高效联网“长三角”,预留沪舟甬跨海通道,谋划洋山公铁水综合枢纽,构建南连舟岱、北通上海、融入长三角都市圈的综合交通枢纽。推动与长三角重点城市公交一体化,逐步增加沈家湾至上海重要交通枢纽站及临港新片区之间的客运班线(班次),适时开通至长三角其他重点城市间的客运班线;积极谋划推进水上飞机、直升飞机等站场及配套设施建设,适时开通至上海、舟山本岛商务旅游空中交通航线,打造岛际30分钟空中交通圈。

优化岛际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水上票务运行机制,继续推进实施一批公路、陆岛码头、客运站场等项目,持续提升离岛海上交通“一岛一门户”配套设施,提高交通旅游融合服务品质。优化县域岛际交通航线,合理增开航班班次,做好水陆交通无缝衔接,适时调整沈家湾、泗礁至岱山燕窝山岛际主航线。完善美丽交通体系,推出环岛观光巴士、景区旅游巴士线路,打造和购置一批符合海岛特色的新型车船、旅游巴士,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域建设“四好农村路”,打造乡村物流体系。加快推进菜园金平“第二通道”项目建设,谋划“双龙大桥”前期工作。

专栏6  “十四五”综合交通设施建设

1.公路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建设嵊泗至定海公路嵊泗枸嵊复线工程、526国道嵊泗段改建工程、嵊泗县青石线(石子岙)段改建工程、嵊泗小平头至乌贼枪矶公路工程,启动金平“第二通道”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3亿元。(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城投公司)

2.陆岛码头项目:加快泗礁岛车客渡码头、沈家湾车客渡码头三期工程、中柱山危化品码头等工程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3.5亿元。(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3.客运站场项目:新建嵊泗旅游交通集散中心、提升改造沈家湾客运中心和各乡镇客运中心,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3亿元。(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4.美丽交通项目:打造新型车船、旅游巴士、节能公交等,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亿元。(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第二节  建设水利能源设施工程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开展海岛蓄水工程和应急水源建设,全面建成嵊泗大陆(小洋山)引水工程、马关(小关岙)综合水厂。加快实施主要住人岛屿主干管网提升改造,提高饮用水水质,降低管网漏损率。加快海水综合开发利用,谋划建设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加快完成大小洋山、马关等区块历史遗留围填海项目建设,保障海岛土地资源持续有效供给。

完善能源基础设施。优化完善配电网网架结构,构建安全可靠、绿色智慧的海岛能源体系。建成2#、5#、6#海上风电场。加快推进马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城乡电力线路综合整治,提升海岛输配电能力和薄弱区域供电安全。加快推进泗礁本岛居民管道天燃气设施建设,争取管道天燃气使用覆盖率达到50%。积极推广分布式能源应用于大型公共设施。


专栏7  “十四五”水利能源设施建设


一.、水利设施重大建设项目

1.围海造地项目:继续推进小洋山围垦一期工程Ab区吹填工程、小洋山北侧C4区块陆域形成工程、大洋山围海造陆陆域形成工程、薄刀咀高端度假区陆域形成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0亿元。(牵头单位:县洋管中心、洋山镇政府)

2.嵊泗县大陆(小洋山)引水工程:铺设完成跨海输水管道36公里,其中海底30公里、陆上6公里,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4.8亿元。(牵头单位:大陆引水指挥部)

3.马关(小关岙)综合水厂项目:建设3万吨/日制水厂房,近期安装5000吨/日海水淡化设备2套以及海水池、成品水池等配套设施,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8亿元。(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4.泗礁本岛供水干管项目:铺设完成供水干管30公里,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亿元。(牵头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5.渔农村供水管网提升改造项目:改造完成供水主支管网,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0.5亿元。(牵头单位:各乡镇)

二、能源设施重大建设项目

1.海上风电场项目:继续推进嵊泗2号和5、6号海上风电场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70亿元。(牵头单位:县发改局)

2.马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10万千伏安变电站一座,铺设海底电缆33公里,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3.4亿元。(牵头单位:国家电网嵊泗供电公司)

3.泗礁本岛居民管道天燃气项目:建设新中心渔港南港区LNG气化和LPG储配合建站、马关应急LNG气化站各1座、LNG瓶组站2座,铺设中压PE管管道18公里,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5亿元。(牵头单位:县城投公司)


第三节  强化防御灾害安全保障

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实施雨水管网、雨污分流、排水管网等提标改造工程,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

加强防洪减灾能力建设。全面实施黄龙南港、石柱、菜园、基湖、泗洲塘5条总长5.8公里50年一遇和花鸟南岙、枸杞2条总长0.8公里20年一遇的安澜海塘,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病险山塘整治、水土流失治理和小黄龙岛、北鼎星岛等岛屿废弃矿山治理,全面提升海岛防洪御潮综合能力。

提升海洋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渔港避风能力建设,重点提升码头、防洪堤、护岸等配套设施,加快实施新老中心渔港疏浚工程;实施高精度相控阵天气雷达建设工程,提高台风、暴雨、大雾等气象精准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加强危化品源头管控治理,合理布局油库、液化石油气等危化品区域,建设中柱山危化品运输专用码头。切实加强海上作业和船舶安全监管,严防发生重大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爆炸泄漏等突发事件,有效防止海洋灾害引发次生灾害。

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制定应急联动预案,构建灾害防御体系。加强平战结合人防设施建设,普及应急救护和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建设人防应急抢险抢修专业队伍,提高公共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第四节  升级污水垃圾处理工程

加快完成泗礁本岛新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有效改善污水收集、污水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置、再生水利用水平,以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缓解水资源紧缺等突出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提升我县城镇污水处理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推进垃圾分类处置。大力推行城区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工作,引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工作。因地制宜推动小岛垃圾外运处理,构建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处置体系,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示范县。加快洋山垃圾中转站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建立智能垃圾分类管理平台和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平台,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和水平。实施建筑垃圾处置核准,进一步规范源头分类,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多部门联合开展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检查,规范建筑垃圾运输;科学布局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实行混凝土加工、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大件垃圾处置“三场合一”资源共享、分类处置的模式,实现建筑垃圾源头分类、规范运输、资源再利用的产业封闭运行,使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 50%以上。


第八章  建设科学高效数字海岛体系

坚持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全面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争创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增值应用”,构建形成科学高效的“一心一平台、多端多应用”数字海岛体系。

第一节  完善“数字海岛”基础设施

加快实施光缆上岛工程,推进5G网络建设。完成以基础设施平台、云资源中心、数据资源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四部分为核心的基础支撑平台工程,形成网络传输、存储计算、数据治理、智能分析能力,为整个智慧生态系统提供安全、稳定、高效、按需使用的基础支撑。建成以数字驾驶舱、智能化场所为核心的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实现对嵊泗县域的全面感知,充分展示“数字海岛”和“乡村振兴”建设成果,为管理者深度了解城市运行状况、指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构建“智慧生态”监测体系

创新环境治理模式、环境监管手段,实行精细管理、精准治污。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云平台,运用热点网格监测、移动执法系统,规范扬尘、矿砂污染治理。谋划实施一批海洋观测网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海上水环境监测浮标站,科学运用无人机、雷达、声纳等观测监测设备,动态了解掌握全县海洋环境和海洋空间资源状况。规范全县涉海数据资源管理,建立协同联动可视化展示系统,提升数据服务生态治理、产业发展能力。

第三节  搭建“智慧政务”运营平台

推进政务服务2.0建设,加快数字化平台化资源集成应用,实现职能部门政务服务“最优化”整合、“一站式”办理,推动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层级互认融通共享,实现“智能导服、收办分离、线上线下融合”的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机关内部办事需求为导向,全面梳理机关内部办事事项,优化办事流程,推进部门协同,打造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海岛样板。

第四节  提升“智慧民生”服务能力

逐步整合政府、公共事业、商业服务的各类资源,以“掌上嵊泗”为基础,打造移动端城市综合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教育共同体模式推进优质教育服务共享,实现数字化学习、现代远程教育和数字教育进偏远海岛。持续推进嵊泗数字医共体工程建设,升级预约挂号、智能分诊、检查检验结果推送、移动支付等智慧服务。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定位等技术,解决老年人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照护三大难题。提高对老年群体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建设对老年人更加友好的智慧服务平台。

第五节  提高“智慧产业”决策水平

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港口建设,提升洋山深水港区港口自动化水平,深化港口调度一体化系统建设。构建智能化集装箱运输网络,实现集卡运输交易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搭建民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广“一码通城”应用,打造一批智慧海岛旅游景区,提升海岛旅游智能管理、信息共享、精准营销服务水平。实施基于“一张图”的智慧化生产服务和安全管理,搭建完善捕捞、养殖、休闲渔业信息化安全监管平台。

第六节  实施“智慧治理”系统工程

扩大智慧城管网络协同点和区域覆盖面,建成反应快速、预测预判、综合协调的一体化城市管理体系。建设数字“规建管”一体化平台,打造“多规合一”的城市全信息数字化沙盘,形成全域覆盖、三维立体的规范化、智能化、全联接的感知布局。建设完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充分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智能化的应急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智慧水务、信用嵊泗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能力。

专栏8  “十四五”数字海岛建设


1.数字海岛基础设施工程:建设5G网络基站,大洋山-沈家湾-泗礁段、泗礁-花鸟段、枸杞-花鸟段海底光缆,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亿元。(牵头单位:铁塔公司、县大数据管理中心)

2.智慧政务工程:建成“E”嵊泗移动端、多业务协同平台等数字智能化系统,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0.5亿元。(牵头单位:县大数据管理中心、县机关事务管理中心)

3.智慧民生工程:继续深化数字医共体、智慧教育、智慧养老等数字智能化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0.5亿元。(牵头单位:县卫健局、县教育局、县民政局)

4.智慧产业工程:建成智慧港口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民宿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渔业安全监管平台、渔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养殖数字化监管服务平台、渔获电商平台等,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0.5亿元。(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广旅体局、县海洋与渔业局)

5.智慧治理工程:推进城市大脑建设,继续深化一体化城市管理平台、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信用嵊泗信息化平台、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云平台等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1亿元。(牵头单位:县大数据管理中心)

第九章  凝聚规划实施强大工作合力

第一节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高效落地。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打造一批学习传播实践的重要阵地,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落实党的全面领导高效执行体系,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议事决策机制,完善争先创优工作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和意识形态责任制,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深入实施“组织力提升工程”,提升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落实好干部标准,促进形成“两个担当”良性互动机制,推进“五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干部成长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决查处重点领域和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扎实推进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建设,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强化政治监督,提升“四项监督”全覆盖效能,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第二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人大依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增强人大监督刚性和实效。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请你来协商”、“有事好商量”等制度化实践。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作用,凝聚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力量,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高标准抓好党管武装工作,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创新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丰富完善基层民主实践形式。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全面普法,促进全民守法,深化法治嵊泗建设。

第三节  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以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牵引,围绕土地、资金、效率等三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大洋山国际海事服务基地试点、低效闲置用地再利用、军民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嵊山枸杞一体化改革、旅游+交通水陆客运体制改革、水务体制改革和花鸟军民融合示范岛等。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推动集体土地入市,深化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研究军产共建共用模式。按照重要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配套研究制定海洋国家公园、休闲渔业、海钓产业、海上运动、民宿综合体、军民融合等重大政策,确保重大战略举措落地实施。进一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

第四节  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风险防控的研判、评估、协同和责任机制,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金融、社会治安、生态环保、意识形态等领域重大风险。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统筹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生态治理和网络文化建设。构筑“云上公安,智能防控”体系,推动“全域夜不闭户”向更高质量“全域路不拾遗”升级,创新涉网新型犯罪防范打击机制,打造全国治安首善之地,建设平安嵊泗。提升防汛防台、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引导广大干部强化风险意识、提升化解能力,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第五节  实施积极人口政策

持续推进“小岛迁、大岛建”,加快人口集聚,吸纳外来人口,积极实施鼓励生育、保障外来人口落户的综合性政策,遏制常住人口不断下滑的趋势,稳定人口基本盘。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完善“全面两孩”政策配套措施,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制订符合离岛实际情况的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实施民生人才储备计划、优质人才回引计划和定向培养计划,进一步稳定人才基本盘。深化校地合作模式,依托在沪“人才飞地”,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综合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

第六节  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制定“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类专项规划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在立足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推动发展,要把县委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生动展示作为“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线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