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征求《嵊泗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发布时间:2021-09-26 15:55

信息来源:县经信局(商务局)

信息来源: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现将《嵊泗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意见征求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如有意见建议,可在2021年6月25日——7月10日期间,通过以下方式提出:

一、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舟山市嵊泗县菜园镇沙河路355号,嵊泗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二、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方式反馈意见:联系电话0580-5089527,联系邮箱1262268840@qq.com。



嵊泗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6月25日




《嵊泗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意见征求稿

前 言

“十四·五”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面对全球复杂多变经济形势,适应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新变化,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第一个五年。

针对嵊泗县集海洋大县、陆域小县、旅游名县、人口与人才小县、经济与科技弱县以及岛屿、岸线、港口富县于一身的基本面,依据《嵊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结合嵊泗县地缘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潜力、人才支撑需求和科技体制机制壁垒,编制的《嵊泗县“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既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大美嵊泗的行动纲领,也是系统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重要指引,和科学指导未来五年全县科技事业发展的工作指南。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嵊泗县又名嵊泗列岛,由404座大小岛屿组成,系国内唯一的列岛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海陆总面积8824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8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738平方千米,拥有水深15米以上深水岸线总长46.5千米,港口泊位31个,其中可锚泊10万吨级船舶锚地5个,30万吨级船舶锚地3个,吞吐量占舟山港的60%。下辖3镇4乡,截至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仅7365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71人,其中高级职称275人,中级职称1348人,初级职称1848人,是典型的海洋大县、陆域小县、旅游名县、人口与人才小县和岛屿、岸线、港口富县。

“十三·五”期间,全县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以港兴县、以旅活县、以渔稳县、生态立县”总战略,为全力推进蓝色海洋经济发展与特色美丽海岛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2016—2020年间,累计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69项,其中省级4项,市级39项,县级126项;申请专利417件(其中发明88件),授权235件(其中发明27件);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1家;创建的“嵊泗县贻贝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在通过省科技厅评审,升格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同时,以此为基础申报的“蓝海牧岛•枸杞贻贝产业综合体试点示范建设项目”获批浙江省创新强省农业科技(循环有机农业)示范试点立项资助,以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宜(宜产、宜居、宜游)为导向,进一步吹响了我县贻贝全产业链向提质增效和跨行跨业深融发展进军的号角,为我县全域旅游和美丽渔村建设植入了新理念、注入了新动能,十三•五期间全县成功培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1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个。通过实施岱衢族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引进与提升、三疣梭子蟹单体暂养、章鱼暂养保活以及虎斑乌贼、扇贝、海蜇、南美白对虾等多品种养殖等合作研究,突破葛氏长臂虾、等边浅蛤、瘤荔枝螺、彩虹明樱蛤(洋山海瓜子)、近江牡蛎等本县特色品种人工育苗和增殖放流的技术关键,在丰富我县水产增养殖品种,和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为我县成功入选首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和马鞍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终评提供了助力。近年来,依托我国首座全潜式深远海大黄鱼养殖平台“嵊蓝一号”、亚太地区“渔光互补”产能规模最大的大洋山基地和境内大型海陆风电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联合国内海洋类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为扎实推进“3060”双碳战略和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发挥了较为显著的引领作用。

《嵊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16.50亿元,较2015年的86.02亿元增加30.48亿元,年均增幅达7.09%,以2015年为基准,按户籍人口计算,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7384万元,较2015年的11.0664万元增加4.6720万元,年均增幅为8.44%;202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为91.103亿元,较2015年的70亿元增加21.103亿元,年均增幅达6.03%。根据嵊泗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情况,2020年全县科学技术支出4400万元,较2015年的3660万元增加740万元,年均增幅仅为4.04%。综上可知,十三·五期间,科技进步对全社会和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仅为34.19%和40.20%,距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时科技进步贡献率应达到60%以上的奋斗目标,尚有较大差距。由此,嵊泗县作为我省科技和经济弱县,更需勤练内功,以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切实破解和冲破长期以来困扰我县产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顽疾和樊篱,高质量建设浙江“重要窗口”最美海岛风景线和共同富裕示范区

(二)发展背景

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政治孤立主义”等“逆全球化”现象甚嚣尘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引发全球经济格局重塑,国际贸易规则重构、技术壁垒升级与产业转移加剧对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业态发展形成三重挤压的大背景下,我国近期密集出台的“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060”双碳战略和“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等科技行动计划,正是为抢占科技发展先机,抢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制高点,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嵊泗县应根据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以及自身发展定位,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切实激发产业发展创新动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努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在当前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加强,区域间分工协作日益紧密的大趋势下,强化区域科技分工,注重开放创新发展,主动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已成为各地助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国浙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持续推进,优质科技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态势更加凸显,我县地跨上述两大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坐拥岛屿、蓝海、良港、渔业、深水岸线、风景名胜等优质资源,更应通过加大开放合作力度,接轨自贸区、融入长三角、拥抱大上海,深化区域间科技创新协作,抢抓新一轮承接技术转化、产业转移、吸纳创新要素的历史性重大发展机遇,创新绿色发展战略,深入持续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切实弥补当前我县规上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开发能力弱的发展短板,形成与邻域市、县(区)协同错位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遵循创新规律,强化创新引领,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以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共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永远在路上,建立健全科技发展长效机制永远没有休止符。嵊泗县作为我省人口与人才小县、经济与科技弱县,更应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务实求真的作风,创新引才、用才、育才环境,尽最大可能激发企业内生发展动能,鼓励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活力,为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充足的政策供给。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第十四届历次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关于“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赋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要求,立足嵊泗县产业和科技事业发展实际,对标嵊泗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坚持“生态立县、以港兴县、以旅活县、以渔稳县”总战略,聚焦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技术瓶颈,紧盯新兴业态发展短板与弱项,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与支撑引领作用,以助力海洋产业绿色发展为统领,以海洋产业科创平台建设为龙头,以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港口添智增效、产旅深融发展和美丽渔村建设为抓手,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勇气和胆魄,集聚要素、统筹资源、科学谋划、精准设计,扎实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和“3060”双碳战略,显著提升嵊泗县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质量,努力将嵊泗打造成为我市科技富民强县的排头兵,和具鲜明海洋科技创新特色与活力的我国新时代美丽海岛县与共同富裕示范区新样板。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高相结合  围绕嵊泗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创新发展方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优先重点支持渔业、港口、旅游、生态环保领域,切实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业态科技竞争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关注民生福祉和促产增效,择优扶持具冒头性、苗头性、突发性特征的科技选题,切实发挥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通过实施若干重点专项和重大工程,促进嵊泗科技事业全面跃升。

2. 坚持问题导向与前瞻布局相结合  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归依,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通过系统分析、盘点嵊泗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弱项,以优化产业格局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先导,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集中优势力量,集聚优质资源,分阶段、分层次、分方向加强联合攻关,切实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开辟新途径、引领新方向,努力促进嵊泗县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提升型转变,切实推进蓝色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3.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坚持把创新摆在嵊泗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着力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以壮士断臂的勇气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毅力,积极破解嵊泗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肠梗阻”和“堰塞湖”现象,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转移扶持力度,积极浓郁大众创新创业氛围,努力完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激发企业在协同、开放、创新和市场经营与开拓中的动能与活力,积极培育并推进企业在跨领域和跨行业融合创新发展的能力与作用。

4. 坚持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结合  对标“重要窗口”最美海岛风景线建设,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贯彻“3060”双碳战略,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开发和碳汇要素集聚作为促进嵊泗县经济社会深融发展的核心逻辑和全面发展的优先选项,以及考量产业创新发展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指标,以争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型社会为切入点,以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为牵引,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和意识,以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升级促进产业转型为抓手,构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力度,培育具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企业标杆,高屋建瓴地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之间的辩证关系,脚踏实地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诸领域的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系统全面促进嵊泗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提速增质,使嵊泗县成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

(三)发展目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以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为抓手,以高效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内核,以产业转型升级与深融发展为两翼,以港口、旅游、渔业、生态为四维,以创新意识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能力培育和创新环境营建为四驱,创建并形成具有鲜明嵊泗地域特色的“一核、两翼、四维、四驱”有机联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撬动嵊泗县域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的显著跃升,助力嵊泗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进步。具体规划目标为:

1. 新环境获得明显改善,“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度明显增强,企业创新自觉性显著提高,创新潜能和活力获得进一步挖掘和激发,科技项目申报积极性明显提高,研发投入力度稳步增长。至规划期末,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提高到GDP的2%以上。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合作水平和层次显著提高,引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和科技成果转化转移能力明显增强,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显示度显著提升。至规划期末,构建具全球视野的科技高端智库1个,引培渔业、港口、文旅和生态环保领域高层次人才50名以上,为打造东海“海洋蓝谷”奠定扎实的基础,培育1家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达到科创板IPO要求的科技型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突破500件,其中发明专利在“十三·五”基础上实现翻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以上,实现国际PCT专利零的突破;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技项目数较“十三·五”增加150%以上,其中科技成果转化转移项目数占30%以上。

3. 创新载体建设全面推进,科技水平持续提高,产业深融发展明显提速,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至规划期末,新建县级以上创新服务平台8个,省级高新技术研发平台4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新增总产值的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具鲜明嵊泗特色的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大数据应用中心和海洋科技研发基地三大科创平台,辐射并形成以渔业、港口、文旅和生态环保为重点的创新研发产业集聚和新兴产业集群,成为促进民生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造就一批具开拓创新意识的科技企业家,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协调;科技进步对传统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均较“十三▪五”期间提高40%以上。


三、重点发展领域

(一)绿色渔业发展领域

1. 围绕生态安全高效,助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

(1)高质量建设本地化优良品种活体暂养基地,构建活体种质资源保存中心,稳步提升人工精准育种与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水平,切实补齐海陆统筹短板,夯实水产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2)加强养殖品种筛选,精选适宜养殖海区,强化养成品质管控,定标制范加强管理,以绿色技术追求卓越品质,以卓越品质定标高端入市门槛,切实推进水产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3)以深远海养殖装备智能制造技术革新为牵引,以改良传统养殖生产用具,提升现有养殖设施设备,加强海域养殖容量管控,推进水产数字化养殖和提振抗灾除害与防盗能力为抓手,以拓展养殖时空,提升养成品质,唱响绿色品牌,保障安全生产,减少养殖自身污染为靶标组织科技攻关,切实为水产养殖产业高的质量发展持续提供科技动能。

(4)以大洋山“渔光互补”产业基地为标本,以构建“1(一种资源)+2(渔业和光伏两个核心产业)+N(N个衍生产业)” 集约发展模式为抓手,以绿色安全和规模化高效产出为主线,以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标准化养殖生产与经营管理模式集成研究为重点,整合资源、聚焦要素、精准点穴,切实塑造“渔光互补”产业科技新标杆。

2. 围绕资源养护修复,提升增殖渔业发展质量

(1)以摸清生物资源家底,搞清资源种间关系为基础,以补全食物网链,规避原种基因污染,完善种间配比关系和保障传统重要渔业对象持续优质高效产出为导向,系统评估最近10年人工增殖放流的成效,深入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对象物种组合与配比的优化研究,加速推进渔业资源科学养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修复进程。

(2)系统诊断分析最近10年来人类经济活动对典型渔业生境的生态影响效应,系统开展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为主旨的资源养护修复路径与实务研究,切实促进环境与资源良性互动,为发展现代增殖渔业奠定扎实基础。

(3)以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围养系统、筏养系统、底播系统和人工增殖放流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作用,深入解读海洋牧场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综合成效,科学审视海洋牧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从理念、装备、技术、管理四个维度系统开展海洋牧场建设转型升级研究,通过耕海牧渔,实现养鱼于海、藏鱼于海,鱼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切实助力现代增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4)以浙能2号、中广核5号和6号海上风电场建设项目为标杆,以系统评估海上风电产业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效应为基础,以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海洋牧场创建和海上“高尔夫”竞技渔业培育为主要研究内容,科学审慎把脉风电场渔业发展方向、模式与途径,切实为发展现代增殖渔业开辟新赛道。

3. 海科技强安,促进捕捞业高质量发展

(1)以控制渔船准入、减轻捕捞强度、提升渔获品质、探索“机器换人”,提升生产配套能力和节能减排环保水平为主要内容,系统开展近海负责任捕捞和渔船相关装备提升试点研究,切实提升近海捕捞发展水平。

(2)以促进渔区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为主旨,以切实保障渔船安全生产和渔民人身与财产安全为抓手,加强海陆与船船信息统筹,强化基于市场、气象、船只、搜救、保险诸信息的综合集成与科技赋能研究,构建渔业科技兴安预警预防体系,切实提升近海科技强安水平。

4. 围绕工艺技术革新,着力提升加工流通水平

(1)依托渔业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技术,植入优质成果,改良传统工艺,引进先进装备,全频道扩容产品系列,积极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活性物质高效提取以及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研发与工业化生产,努力提高水产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层次和水平,切实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2)对标国内外市场准入要求,以降本增效、提质促销为目标,加大先进保鲜储运技术与装备研发力度,强化基于产品特质的品牌建设研究,高质量建设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切实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加速市场流通率。

5. 科学设计规范管理,助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

(1)以嵊泗渔业生产方式、生产场景、生产过程、渔俗文化和土著种质资源保种中心为设计蓝本,以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汇面成体,全景式展示嵊泗休闲渔业特质为总体设计思想,从历史传承、地域特质、受众心理和现代科技四个维度,以体验式、参与式、组合式为主要载体,系统深入开展休闲渔业异质性设计和渔旅深融研究,切实提升嵊泗休闲渔业的品质,助力嵊泗休闲渔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2)系统开展休闲渔船和休闲渔业规范化管理研究,优化休闲渔船船型和休闲网具标准化设计,科学设置休闲渔业最高限容,确保休闲渔业与资源保护协调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安全保障与应急处置技术体系,确保受众身心安全,提振社会对海上休闲渔业的信任度和美誉度。

6. 度政策创新,着力提升产业管理水平

立足嵊泗实际,以发展绿色渔业和创新绿色渔业发展模式为导向,全方位集聚各类行政与社会资源,深入开展绿色渔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相关扶持政策研究,通过科学制订负责任渔业全产业链认证标准,系统构建产业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综合平台,全方位编织社会化产业监管“天网”,实时发布产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指数,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黑、白名单制度,形成绿色渔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并通过科技示范引领与试点实践和普及推进相结合,切实规范渔业生产经营行为,努力激活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渔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产旅深融发展领域

1. 围绕吃住景,着力打造网红项目

对标国际国内知名旅游海岛,以提升品牌制高点、激发消费兴奋点、满足旅游获得感为产业发展主旨,科学分析海岛游各阶层人士的旅游心理和消费心态,围绕亘古不变的“吃、住、景”人性信仰,秉承“一招鲜吃遍天、赢得回头滚滚来”的运营理念,彰显差异、提升内涵、注重发展,深度挖掘、凝练和集成嵊泗特有的自然资源特质,通过引入优质社会资本、吸引优秀人力资源、植入现代产旅元素、培育产旅衍生市场,科学布局、合理定价、精心打造系列网红项目,并借助传媒力量,深层次破解嵊泗旅游旺季过旺、淡季过淡、四季分明的发展顽疾,进一步唱响嵊泗列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金名片。

2. 编好故事汇,稳步推进全域旅游

依托嵊泗列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品牌优势,临摹并借鉴现当代文化名人笔下绍兴、湘西、乌镇和桃花岛等的成功开发案例,发动全县旅游企业,邀约知名文创机构和个人,系统收集、整理、发掘相关素材,深入开展嵊泗列岛全域旅游新思维、新概念和新形象研究,以“一村一故事,一岛一传奇”为主轴,以深度刻画海岛特质生活、精妙诠释海岛人文历史、全面反映岛民闯海精神为蓝图,以爱情、战争、民俗、宗教、神话等为主题,以村落、老街、古巷、灯塔、渔船、沙滩、海浪、民宿和小酒馆等为元素,集成以渔民画、明信片、短视频、剧本和小说等为主要形式的系列优秀文创作品,全景式讲好嵊泗旅游故事会,全频道念好嵊泗旅游山海经,全方位提升嵊泗旅游显示度,以切实推进嵊泗全域旅游的快速崛起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3. 构建综合体,促进产旅无缝对接

根据嵊泗县产业特质与发展布局,把握科技兴产促业脉搏,紧紧围绕“以产兴旅,以旅促产、产旅互融”发展理念,以讲求质量宁缺毋滥、精心布局恰到好处、科学设计力求精致、饶有兴趣流连忘返为原则,以渔业专用码头、水产加工厂区、水产交易市场、渔业特色村落等典型生产与生活区域为建设节点,深入开展以品牌、形象、内容、功能建设为内核的系列产旅综合体平台建设研究,以切实提升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丰度,助力旅游淡季客流的显著回暖,促进嵊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创建流量表,完善旅游管控体系

针对当前嵊泗旅游旺季船票紧张、客房难求、人流过密、物价飞涨,严重干扰嵊泗本地居民日常出行和生活的困局,本着分类管理、源头控制、全程透明、提升效率的设计原则,依托大数据应用中心,分景点、景区深入开展以游客密度、滞留时间、客源区域、回访周期等为主要因子的旅游流量和旅游吸引力指数研究,分岛合县系统开展以客房数量、物价指数、客留天数、旅行途径、交通运力、居民出行和垃圾日处理能力等为主要因子的旅游限容研究,精准开展以客流均衡分摊和高效盘活旅游容量资源为主旨的旅游密度实时监测与调控研究,创建合理有序的旅游流量表,进一步完善现有旅游管控体系。

(三)港航物流发展领域

1. 围绕信息交互共享,完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运用现代数理与信息技术,深入开展仓储、配送、服务、信息网络等优化配置研究,构建多接口、多用户、跨区域、无时限的开放式港航物流公共信息网络,集成港航物流实时精准监测与调控技术体系,实现船舶、集装箱、货物、车辆等重要物流信息在码头、场站、外轮理货、货主、货代、船公司、船代、第三方物流企业及海关、海事、国检等口岸监管部门之间的全面交互共享,有效提升大宗货物中转、储运与加工能力和效率,切实破解当前制约嵊泗江海联运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安全化发展的技术瓶颈。

2. 创新智能交易体系,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

借鉴新加坡港航物流服务技术体系和成熟运营经验,以洋山港为试点,依托地处国家级自由贸易试验区与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的地缘和政策优势,系统谋划船舶交易、国际结算、融资服务、航运保险和航运衍生品交易等业务的落地生根和提质增效,深入开展以智慧港口建设为主旨的智能化交易体系创新研究,通过搭建科学、务实、高效、透明的物流服务与船舶交易智能化综合平台,切实提升洋山港的现代航运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聚力打造航运服务开放先行区。

3. 革新物流服务模式,优化信息增值服务体系

依托洋山港的航运中心地位,以大数据应用中心海量数据资源为基础,系统开展以获取供应链整合价值为主旨的,资源整合、资源调配、规则制订、商务议价等业务规划与能力提升研究,积极拓展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简称4PL,提供物流系统设计与整合者)业务、O2O运力与云仓资源共享整合、货物无人化装卸等创新服务模式,切实促进嵊泗县港航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

4.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切实降低物流贸易风险

联合银行、保险、担保等大型金融企业,系统开展与物流金融、质押监管、船舶交易等业务相匹配的金融服务能力提升研究,完善物流商贸交易与资金管理平台服务功能,优化航运物流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技术体系,切实满足物流金融服务需求,显著降低物流贸易风险。

(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1. 强化海域治理研究,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系统开展海域内铜藻等马尾藻类多发性大型漂流藻场的形成机制、危害特征与综合治理途径研究,确保一方净海;加强境内适养经济海藻的筛选与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提升对海域内钩虾类等高丰度食藻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能力,切实降低海区富营养化水平;本着“源头控制、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加强对塑料颗粒等“海上牛皮癣”和生产生活废弃物等“海洋垃圾”的管控与治理研究,切实美化海域环境;以实施近零碳岛建设为先导,加大海岛修复整治示范力度,深入开展固体废物高效处置与综合利用、雨污分流、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等新技术研发,稳步实施海绵型岛城和“无废海岛”试点建设;持续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病原生物大面积爆发、水温持续异常、同域杂交现象、滨海游客密集区水域环境等的监控与治理研究,切实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2. 加强应急预判预警,切实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会同海洋局系统,结合历史资料,持续系统开展有害赤潮在域内的消长规律与水文、气象、水质等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完善多发性有害赤潮预判预警与应急处置决策辅助系统;持续深入开展主航道水质自动监测和污染评估技术研究,开发无人机、雷达、声纳、水下机器人等可全天候跟踪驶经境内海域大型油轮、危化品运输船船况与航迹的先进观测监察装备,进一步完善溢油、危化品倾泻等重大恶性海洋污染事件的预判预警与应急处置技术体系;持续深入开展风暴潮、雷暴等海洋灾害精准预判预警与应急减灾技术体系研究,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3. 持续加大监测力度,切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通过海域环境监测浮标站建设,运用无人机、雷达、声纳、水下机器人等先进观测监测装备,持续加大对重大涉海建设工程周边,以及重点加工生产企业、主要陆源污染源入海口的水质状况实施实时跟踪监测,围绕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产品食品安全,深入开展实时精准检测技术体系构建研究;扎实开展全域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生物资源本底观测监测研究,动态掌握全县海洋环境与海洋空间现状,规范全县涉海数据资源管理,构建标准化海洋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破解在数据资源协同有效联动、海域场景可视化清晰展示和系统动态精准研判嵊泗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的薄弱环节,与下游海水增养殖业紧密结合,切实做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篇章。

4. 加强典型海域保护,切实提升生态管控能力

就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无居民海岛和重要海洋经济动物的索饵场、产卵场、越冬场等重点海域,通过构建生态廊道、实施生物保育、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异质性等措施与办法,针对性、系统性开展生态功能保护与恢复研究,进一步完善嵊泗县重点保护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通过制订并出台科学有效的监管细则,切实提升嵊泗县的生态管控能力和水平。


四、重点建设任务

(一)创新创业孵化中心

主要功能:聚焦共性技术服务,定期举办成果展示、项目路演等交流活动,积极承接域内外先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与中试开发等中介业务;主动设计,积极推动金融资本、科研院所与本土头部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开展深层次对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助力“科技成果孵育飞地”建设;宣传并协助落实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保障孵化期内经营场所,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财务代账、融资担保、专利申请、知识产权维权、科技服务中介等全产业链专业化商事服务。

建设内容:由嵊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会同嵊泗县人才办、发展和改革局、经济与信息化局、总工会,通过政企合作,组建市场化运作团队,完成各功能区相关配套和附属设施设备的购置,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服务功能,切实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质量与水平。规划期内,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中试开发项目10个以上,建成科技成果孵育飞地1座,入驻科技型企业10家以上,项目对接资金达2000万元以上,培育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达到科创板IPO要求的科技型企业1家,新培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平台1个,新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申报省级及以上重大科技项目2项以上。

(二)大数据应用中心

主要功能:集成旅游、水文、气象、渔船、交通、物流、财政、科技、金融、物价、海洋环境、公共安全、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等领域监测信息,承担数据清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服务;承担港航物流、产旅融合、社会公共卫生、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安全生产预警与应急响应等5大实时动态公共服务信息监测平台的运营,为政府部门的科学管理和应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相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个性化资讯服务,为建设嵊泗“城市大脑”体系和智慧平台建设提供助力。

建设内容:由嵊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牵头,会同县经济与信息化局、财政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洋与渔业局、应急管理局、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卫生健康局、统计局和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嵊泗分局,组建市场化运作班子和研发团队,入驻新创业孵化基地,购置相关软件、服务器以及相关配套和附属设施设备,完成监测信息(不含涉密信息)并网与信息交互共享和发掘工作,建成集数据清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功能及相关附属和扩展功能模块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与上述政府部门合作,查漏布点,建立实时动态公共信息采集与服务网络,完成港航物流、产旅融合、社会公共卫生、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安全生产预警与应急响应等5大实时动态公共服务信息监测平台建设;规划期内,立项信息化相关科技项目10项以上,依托大数据应用中心,与“十三·五”相比,港航物流业务量和产值同比分别提高10%和15%以上,产旅融合产值同比提高25%以上,节约防灾减灾资金8000万元以上,恶性污染事件、重大公共卫生和渔业产业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率合计同比下降30%以上。

(三)海洋科技研发基地

主要功能:依托嵊泗县海洋自然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围绕种质资源评价与保护、良种创制与规模化培育、水产养殖模式与工艺创新、海洋食品精深加工,前瞻谋划、科学布局,以底层性、瓶颈性和共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转移与熟化、技术储备与转化为抓手,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项目,努力成为嵊泗县吸引海洋水产类知名学者及其团队入驻开展合作研究的重要窗口,全方位助力相关水产企业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发展,切实促进嵊泗县海洋科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设内容:由嵊泗县经济与信息化局、海洋与渔业局共同牵头,建章立制,组建研发与管理团队,构建科技合作研究平台,建成一座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以上的海洋科技研发基地,确保海洋科技研发基地的正常顺利运营。规划期内,完善配套和附属设施,购置仪器设备,完成相关功能实验室建设,获批各级各类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项目5项以上,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中试开发项目5个以上,入驻科技合作研究团队2批次以上,项目合作资金达200万元以上。

(四)贻贝全产业链提升工程

由嵊泗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会同县海洋与渔业局、经济与信息化局、人才办,组织贻贝养殖、加工与流通企业和相关渔业合作社,联合国内外知名专业研发机构,以进一步改良贻贝种质与种苗、优化养殖模式与技术、提升养殖装备水平与管控能力为抓手,践行贻贝收购按质论价机制,倒逼贻贝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贻贝养殖产业朝环保化、精准化和智慧化高质量发展;融合大健康开发理念,以贻贝品牌价值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为导向,加大技改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系统讲好嵊泗厚壳贻贝原产地地理标志品牌故事,进一步深入开展贻贝(壳、肉、足丝、蒸煮液)全元素、多系列、高端化综合利用技术集成攻关和产品品质保持技术研究,推进贻贝产品网上销售市场和物流配套体系升级,切实助力嵊泗从贻贝养殖之乡向贻贝品牌之乡的快速转型。规划期内,获批各级各类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项目10项以上,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项,新培高新技术企业1家,建成贻贝科技馆1座,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和新产品10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0件以上,科技投入对产业发展的综合贡献率提高15%以上,产业环保化安全生产与治理实现全覆盖。

(五)大黄鱼养殖产业升级工程

由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和经济与信息化局共同牵头,组织深水网箱养殖企业和相关渔业合作社,联合国内知名研发机构和企业,以实施基于智能化控制的超大型深水网箱养殖为牵引,依托嵊泗开放性海域优质的大黄鱼养殖环境条件和已有品牌优势,以大幅提升优质养殖大黄鱼产能,有效保障优质养殖大黄鱼的全年批量稳定产出,切实满足大型生鲜农超供给要求为指引,构建“浙江—福建”开放性海区大黄鱼深水网箱接力养殖平台为载体,系统开展大黄鱼耐流速生型品系选育与全人工育苗,深水网箱结构改良与优化,养殖饲料系列优选与投喂技术改良,常见疾病预警与防控,商品鱼远距离移养运输,养成品质管控与产品质量追溯,线上与线下兼容型生鲜销售体系,养殖产地休闲化改造与景观化提升,深水网箱标准化养殖与规模化生态循环产出机制,和品牌提升建设等集成研究与示范应用,切实破解嵊泗开放性海域浪大、流急、冬季水温低和冷空气频袭等自然环境束缚的短板,有效克服冰鲜饲料供给受限,养殖爆发性疾病频发,商品鱼因集中捕捞上市以冻品销售为主,以及经年累月原位养殖造成环境老化等发展困局。规划期内,获批各级各类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项目6项以上,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家,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和新产品20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大黄鱼养殖由目前年产30万尾提高至100万尾以上,年进入生鲜农超销售规模达到30万尾以上,年产量达500万吨,产值达到4000万元以上,并成为嵊泗海上旅游重要的网红打卡地。

(六)近海渔业资源养护工程

由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嵊泗分局牵头,会同县海洋与渔业局、经济与信息化局,统筹、共享、集成历年来取得的“碎片化”资源调查成果,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旨,依托国内外知名专业研发机构,从生态系统水平,深入系统开展嵊泗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诊断研究,系统总结、科学评估近10年来近海渔业资源增殖的成效与缺陷;根据嵊泗县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从渔业资源定期监测、生态位科学补位、智慧化养护管理和海洋牧场升级改造等四个方面入手,立足长远、把正方向、精准谋划,深入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区域与物种(含种类、规格和生长与抗逆性能)遴选、适宜放流物种全人工规模化培苗与暂养技术、放流新型标志与智能化跟踪监测技术、人工鱼礁高效集鱼与可视化监测技术、海洋牧场生态功效动态评价模型构建、增殖物种适宜捕捞限额等系列研究,建立促进嵊泗近海渔业资源常态养护的长效机制,切实提振嵊泗近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科学利用水平。规划期内,构建嵊泗近海渔业资源信息综合分析与评价平台1个,举办人工增殖放流成效听证会、研讨会与发布会各1次,获批各级各类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项目10项以上,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项,渔业资源获得明显改善,嵊泗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修复效果和食物产出效率明显提高,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十三五”期间提高10%以上,其中恋礁性和洄游性渔业资源的商业渔获量较“十三五”期间分别提高15%和10%以上。

(七)海洋渔业装备提升工程

由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经济与信息化局共同牵头,组织海洋渔业龙头企业和相关渔业合作社,聚焦近海负责任捕捞和经略远洋渔业需要,联合国内外知名专业研发机构,以提升渔获质量、提高渔获效率、增强安全保障、减轻工作强度、节能减排降耗为主旨,深入开展船型优化设计,近海活体捕捞渔具改进与渔获物养殖保活技术研发。规划期内,获批各级各类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项目5项以上,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项,形成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5个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件以上,科技对海洋渔业装备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八)旅游网红项目联动工程

由嵊泗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会同县经济与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洋与渔业局和财政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组织旅游龙头企业和渔业专业合作社,联合国内外知名专业研发机构,以“惊艳就是流量、流量就是体量、体量就是分量”为遵循,依托嵊泗自然禀赋、人文历史、产业优势、文物遗存和民俗文化,以全域旅游为载体,引入海派旅游元素和现代文旅开发理念,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以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为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突破口,发掘推荐一批具高流量潜质的打卡项目,做强做深一批具高体量潜能的新锐项目,提质增效一批具高知名度的品牌项目,以星火助燃燎原之势,进一步点亮嵊泗列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心灯”。规划期内,获批各级各类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项目3项以上,新培旅游网红项目2个以上,创作嵊泗网红作品10件以上,形成覆盖嵊泗全境的网红景点联动体系,科技对产旅融合发展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

(九)美丽海岛综合推升工程

由嵊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组织县经济与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海洋与渔业局、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等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乡镇人民政府,联合国内外知名专业研发机构,以三生(生活、生产、生态)三宜(宜居、宜产、宜游)服务功能建设为主旨,以重点岛屿建设为突破口,以海绵型人居岛、生态型安全岛、网红型旅游岛、科创型生产岛、健康型养生岛、智慧型航运岛、碳汇示范岛、休闲型文创岛示范试点建设为抓手,加强统筹,科学谋划,精准设计,有机植入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举措和先进科技成果,实施一批富有现代海岛气息、具鲜明个性化特质的整治修复与功能提升示范工程项目,全面促进嵊泗社会、经济、生态整体提质。规划期内,获批各级各类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项目10项以上,建成1座海洋公园和2座功能性主题海岛,将嵊泗县打造成为我国生态循环型海岛群建设的新样版,并为若干重点海岛的整体IPO上市奠定扎实的基础。

(十)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工程

由嵊泗县人才办牵头,会同县经济与信息化局、财政局以及创新型科技企业和相关龙头企业,对标嵊泗县产业发展特点与重点扶持方向,聚焦产业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发展导向,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校地、校院(所)合作模式,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激活人才引育动能,以“揭榜挂帅”、“股权激励”、“聚才计划”以及“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方式招揽和培育人才,切实浓郁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氛围,大力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转移,为嵊泗县“海洋蓝谷”建设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保障。规划期内,完善集创新人才引育、发展与服务为一体的政策体系,建成人才评价管理平台和社会化引才荐才平台,通过柔性引才与自主培养等方式,引培渔业、港口、文旅和生态环保领域高层次人才50名以上。


五、保障措施

规划作为指导未来五年科技工作的法定“蓝图”,为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完成,全县上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协调,科学调度,狠抓落实,修章建制,强化监管,形成合力,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地做好各项保障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最根本的政治优势。依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成立以县委书记和县长共同担任组长,分管科技工作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经信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长任办公室副主任),既是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工作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的应有之义,也是依规施政和保障规划有序推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决策机构,通过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创新施规政策环境,构建“宏观指导、中观协调、微观激励”的长效运管机制,制(修)订并出台相关政策、规章、制度、办法与措施,构筑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居中协调的具体办事机构,既要通过完善科技创新创业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会商沟通机制,形成领导小组抓总、办公室牵头,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科技服务联动效应,以切实提高对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工作部署和重大创新政策的执行效能,更要做好统筹、协调、指导和督查政府各部门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分析和研判科技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及时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依据。乡镇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主战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加强对乡镇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明确规划任务与工作职责,压紧压实组织管理和主体责任,在全县上下形成有机联动、系统集成、协同推进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落地生根。

(二)优化创新环境

树立以政策培育创新土壤,以包容提升创新浓度,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开放促进创新合作的创新发展观,以达成规划制订的各项目标任务为牵引,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加强政策理论与实务研究,切实盘活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政策存量,在充分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财政奖励、科技扶持等政策工具的同时,根据嵊泗县实际,做好相应配套政策的挖掘与跟进工作,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可能,全心助力创新创业发展战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坚实的创新政策环境;以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包容心态,以倡导除弊革新,允许先行先试,鼓励探索创新的包容理念,以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勇于担当的包容作风,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创新氛围,以最大限度,尽最大能力,浓郁创新创业发展空气,切实提振企业投身科技创新主阵地的信心和决心;以有利于创新优质资源集聚,有利于创新能力和水平可持续提升,有利于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全面进步为衡量标准,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协同发力,积极推进科技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最大决心,尽最大努力,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优质条件,为嵊泗传统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又好又快发展赢得先机和主动权;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合作理念,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愉快合作、相互成全为合作原则,加大宣传力度,依托嵊泗自身发展优势,瞄方向、抓重点、抢先机、强合作,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姿态拥抱本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三)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活水源头”,应围绕规划目标任务,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功能定位,科学合理确定财政科技投入的边界和方式,建立并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科技投入体系,以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健全县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将财政科技投入列入预算保障重点,确保每年财政科技投入较上年度增加15%以上。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模式与结构,切实厘定科技探索与集成、成果转移转化与示范应用,以及突发性、应急性科技项目在财政科技投入模式与资金配比上的差异,以高效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财政科技资金在科技创新中所起的杠杆性撬动作用,将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列为研究专项,纳入财政专户,予以重点倾斜,切实助力相关底层性、瓶颈性、关键性技术在规划期内获得有效突破,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

进一步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成果转化、技术集成和研发资金投入的主体地位,切实发挥智库前瞻预判、综合分析和精准点穴的优势作用,通过深入剖析全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重点突破方向,强化项目顶层设计和有机集成,充分整合各类各级申报渠道和资源,激发行业内外联合组团攻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规避项目申报中常见的“分散主义”和“各自为阵”倾向,有效提高项目申报的层级、质量和成功率,“聚指成拳”力促产业转型升级和业态有机高效融合。

推进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引导并鼓励县级金融机构充分用活用足科技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通过设立科技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新创业基金,开通科技产权质押绿色通道,优化科技贴息、担保等信贷途径,切实加大金融资金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倾斜力度,积极营造健康高效的科技金融环境,力促企业创新发展质量,为行业性、区域性产业整体上市和行业“独角兽”企业的引育提供优质的科技金融土壤。

(四)强化监督考核

对标规划确定的路线图和行事历,加强年度计划与规划目标的有机衔接,将科技创新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对涉规乡镇和县属部门的年终绩效目标考核,以及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确保规划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强化事前协调、事中督查、事后总结和全程跟踪监测,一以贯之地推进规划所涉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各项任务与指标的如期达成。依托科技智库,定期组织开展科技创新调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对规划相关内容做出必要的调整、修改和完善。

以规划目标为导向,通过建立健全科技统计监测和评价通报制度,实时准确掌握规划实施进展与实效,及时引导并帮助任务承担单位共同解决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新困难和新问题。通过修订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和监督考核制度,推行制度化绩效评价管理,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和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监督,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充分发挥科技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评估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切实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通过建立科技项目信用制度,以宽容失败为前提,对绩效评价不合格和诚信度低的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主持人列入“黑名单”,三年内不得申报县级及以上科技项目,对违反法律的行为,移送司法程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