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9004/2022-28961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发布机构 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生成日期 2022-09-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信息索引号:

    001008009004/2022-28961

  • 主题分类:

    旅游,文化

  • 发布机构:

    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 成文日期:

    2022-06-24

  • 文号:

    嵊文广旅体局〔2022〕5号

  • 文件登记号: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关于推进文旅纵深融合,高质量建设艺术 海岛的议案

发布时间:2022-09-01 15:21

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县人大办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关于推进文旅纵深融合,高质量建设艺术 海岛的议案
类型: 教科文卫方面
领衔人: 张娜
附议人: 袁方圆,张志燕,王永平,陈燕,许琪杰,金浩,许亮,王勇,刘碧波
建议内容: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认知与文化分享的重要形式,而文化又通过旅游来创新、传承与传播。文旅融合为嵊泗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我县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旅游资源品味高组合度好,文化产业基础扎实,有众多4A级国家旅游景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说,我县文化旅游资源十分雄厚,但是如何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嵊泗海岛旅游服务品质,彰显嵊泗海岛形象品味调性,高质量建设艺术海岛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文旅融合、艺术产品开发的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县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观光指数偏低、体验性项目缺乏。整体对地方优势资源价值的深挖梳理和呈现略有欠缺,本土资源没有有效转化为文旅资本输出,海洋文化资源没有有效转化为可运作的市场产品,没有跳出传统海岛旅游的海洋沙滩模式,在激烈的消费市场中难以或者无法满足多样化、原创性、个性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比如海洋剪纸、渔民画尚未开发成大众市场产品;渔俗文化表演局限性较大,剧种类别也相对单一;现代艺术在岛产品的参与度不高,艺术节仍需扩面。 

2、文旅融合、艺术赋能的要素支撑有待加强。我县艺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较为短缺。文化创意、文艺创作、文化装备等文旅领域人才稀缺,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的培育、引进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行业协会的功能也较为缺失,比如花鸟乡在筹备艺术节期间招募了大量艺术家长期驻岛创作,但未组建相应的行业协会,未起到有效的引导协调作用,行业协会功能缺位。相应的产品形态、创意内容、技术运作模式跟不上主力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

3、艺术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优化。虽说近几年大力发展诸如花鸟国际艺术节、五龙东海五鱼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但无论是花鸟现代艺术的引入还是五龙结合当地文化的延申。艺术形式均未能转化为艺术具象。艺术节庆活动的辐射面和对受众群体的吸引力仍需要加强,对于节庆活动的游客人次、消费结构、满意度评价、产业带动、社会效益等数据的指标体建立也系尚不完善,影响政策调整的科学性。如何将艺术产业化,保证海岛整体调性的同时,提升经济附加值,实现了现代艺术与美丽海岛建设的完美结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高质量建设艺术海岛,促进文旅进一步融合的建议

1、深度挖掘,找准艺术融合契合点。一是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梳理研究,充分利用和整合我县贻贝文化、灯塔红色文化、蓝色海洋文化等,深度挖掘文化底蕴,盘活历史名人资源,激活文化元素,讲好嵊泗故事,展现嵊泗魅力。二是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人和艺术解说员,通过艺术文创产品、艺术景点景观、艺术创作节目、艺术体验项目等形式提升海岛文化艺术可视度,让抽象的艺术在嵊泗看得见摸得着。

2、政策推动,把握艺术融合关键点。一是强化规划引领,顺应文旅发展新要求、新形势,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区域全域旅游规划,凝练嵊泗一岛一品牌的元素气质,推出具象化的旅游形象,尝试从当地提取艺术元素辅以公共艺术,将艺术文化和在地旅游相结合,进而提升各乡镇的品牌影响力。二是强化人才保障,积极招引高校艺术团队,外来艺术家,培育艺术家乡贤等,增强艺术在民宿、餐饮、乡村景观等基础旅游产品中的渗透力度,切实加强对艺术旅游从业人员的挖掘和培养。加大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引进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文化创意人才和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打造艺术旅游爆款。

3、项目带动,聚焦艺术融合发力点。一是积极推进文创基地、艺术项目等难点破题和重新谋划,优化外部企业对接机制,以项目促合作,合理利用外部资本,加快项目落地,打造海岛新地标。二是积极吸引大型会务、研学、综艺录制等增加曝光度,持续高质量办好开捕节、花鸟国际艺术节、东海五渔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以政府支持、企业运作、全民参与,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注重IP营销。

4、创新驱动,确定文旅融合突破点。未来旅游的卖点不再是资源,而是创意。一是与设计公司或艺术院校合作,提高文创产品设计水平,做优文旅融合衍生产品,开发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具的文创产品,促进文化艺术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二是抢抓数字化改革机遇,充分利用AR、VR、AI等技术,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大联盟,辐射带动不同需求的人享受公共文化艺术的“云服务”,推动文化资源共享和服务质量提升。


主办单位: 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答复意见:

嵊泗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关于县第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第 38 号议案答复的函

张娜等 10 名代表:

你们在县人大十八届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推进文旅纵深 融合,高质量建设艺术海岛的议案》,我局收悉后,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了相关会议,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县积极实施艺术岛打造工程,通过艺术的方式来 展现海岛的风景,用艺术的手段来改造海岛的环境,用艺术的力 量来改变海岛现有的生活方式,让海岛充满浓浓的艺术气息,进而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关于“文旅融合、艺术产品开发的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嵊泗县提取各乡镇文化主题元素,结合建筑外观,将本土非遗文化转化为海洋文化艺术,通过艺术文创产品、艺术景点景观、 艺术创作节目、艺术体验项目等形式打造除可售卖的商品之外的艺术产品。如在田岙“东海渔村”部分房子的外墙上都描绘异彩纷呈的渔民画,提炼渔民画亮点,设立“中国美术学院·嵊泗东海渔村墙体壁画创作基地”、“舟山渔民画创作基地”、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暑期实践基地等。在县内 7 个乡镇建设 8 个乡村博物馆,分别为青沙渔俗风情馆、田岙渔民画创意体验馆、阿拉生活馆、黄龙渔俗馆、洋山告诉你展示馆、嵊山渔俗风情馆、枸杞贻贝产业体验馆、花鸟灯塔陈列馆。在乡村博物馆的外观与内设中充分考虑本土文化元素的融入,如田岙渔民画创意体验馆从馆外台阶、文化长廊到展示窗的衔接,甚至茶杯、咖啡杯、桌椅等内装细节部分无处不体现渔民画的元素,向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类艺术产品。

二、关于“文旅融合、艺术赋能的要素支撑有待加强”的问题。文旅融合、艺术赋能,就要深挖嵊泗文化基因,积极推动海岛文化基因由“解码”向“用码”延伸,实施文化标识基因解码、保护传承、精品创作、场景赋能、品牌传播等系列行动,依托五龙乡、黄龙乡省级民间艺术之乡开展嵊泗渔歌、渔绳结传承活动,制作嵊泗海洋剪纸、嵊泗渔歌两个短视频,参加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短视频大赛,让嵊泗的文化基因转化为艺术赋能。同时,加快推进浙江文化标识培育工程,重点推动浙江文化标识“嵊泗渔歌”培育项目,举办嵊泗渔歌歌词征集大赛、LOGO 设计征集比赛,举办 2022 年“渔歌新唱 岛韵海味”嵊泗渔歌进景区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嵊泗渔歌在景区的视频投放、渔歌演出进景区、 渔歌培训、渔歌比赛等活动,在全县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渔歌传唱氛围,使嵊泗渔歌成为在全国具有鲜明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海洋文化金名片,从而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

三、关于“艺术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优化”的问题。近年来, 在全省大花园建设的战略引领下,海洋板块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2019 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要加快建设嵊泗、韭山、大陈、洞头等十大海岛公园”,基于此大背景下,要优化艺术融合的体制机制,就要在一个大本营,三大主题岛的一岛一 IP 提炼中加深艺术元素比例,将艺术融合节庆活动,提炼每个岛屿的节庆关键词,如花鸟岛灯塔国际艺术节、五龙东海五渔节、洋山镇港口文化节等,举办了一系列的线上线上艺术活动,特质化嵊泗海岛公园及主题 IP 的分区发展空间结构,居民感受“一岛一品”的渔俗文化韵味,感受到嵊泗列岛不同的艺术氛围。

同时,嵊泗县打造艺术智慧资源拓宽文化服务一是打造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化借阅,创新“文化点单”、“信用+阅读”、“24 小时自助借还阅读本”等借阅方式,投资 100 万元打造数字图书馆,2021 年新增墨水屏电子阅读柜、朗读亭、图书查询机、电子借阅机等多种多媒体设备,实现借阅自助化、系统化,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衡。二是打造数字文化馆。投入 150 万元,推进嵊泗县文化馆提升工程,主要包括软件平台的建设及硬件设施的配置,通过对整个文化馆硬软件设施的建设,建设数字文化馆平台、文化资源库,并打造直录播教室等文化馆线下智慧体验设施等,整体性提升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三是打造数字服务空间。依托“嵊泗文旅”微信公众号,组织打造“艺”起守护云赏空间,内容涵盖音乐、舞蹈、戏剧小品、戏曲曲艺等, 每期均有主题,通过制作“节目单”,推送国内外优秀文艺资源及近年来嵊泗本土文艺作品,活动内容种类繁多,艺术样式丰富多彩,突出时代主题、嵊泗特色和地域文化。

我们再次感谢你们对文化事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工作,为我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出谋划策。

 

 

 

 

嵊泗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2022624


影响范围: 县级
审核通过单位: 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