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嵊泗 >> 历史概况 >>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

  嵊泗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居住,春秋战国时,这里已是舟楫飞舞,人鱼交欢的海上热土和海洋文化发祥地之一。嵊泗在唐宋时称为北界。1934年3月,崇明县颁发了嵊泗设治的官方文书。嗣后,嵊泗遂为江苏省崇明县之第五县。1949年置县时,命名为嵊泗。嵊泗位于我国的“东大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反倭与抗清斗争的最前线。另据古籍记载,我国历史上九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唐朝鉴真和尚六渡扶桑;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明末郑成功征发东南等都曾途经嵊泗,嵊泗这片古老的土地历经沧桑,既有一脉绵古的传承,也有不堪回首的断层,这些都给嵊泗遗留了丰富的物质与人文遗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嵊泗县登录的66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2处、市级2处,县级17处。不可移动文物绝大多数是清后期及民国时期的古朴的古民居建筑,比较有特色的是灯塔与摩崖石刻,这些都是世代迁居、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祖辈的遗传与见证,传承至今的是一个四面临海及具有自身海洋文化特色的海岛。为更好地把这些代表海洋文化底蕴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传承、发扬,挖掘其自身文化内涵,贯彻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推动我县文化遗产传承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嵊泗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2处、市级2处,县级17处。



名称

乡镇

级别

类别

年代

地址及位置

公布日期

花鸟灯塔

花鸟乡

国保

古建筑(其他古建筑)

清代

灯塔村

2001年7月

白节山灯塔

菜园镇

省保

古建筑(其他古建筑)

清光绪九年

(1883年)

白节山(岛)

2011年1月

山海奇观摩崖石刻

枸杞乡

省保

石窟寺及石刻

(摩崖石刻)

明万历十八年

(1590年)

里西村五里碑峰顶

2011年1月

茶园山侵华日军炮台群

黄龙乡

市保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军用建筑及设施)

中华民国

南港村茶园山山顶

2009年6月

唐脑山灯塔

洋山镇

市保

古建筑(其他古建筑)

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7年)

唐脑山(岛)顶部

2009年6月

瀚海风情摩崖石刻

黄龙乡

县保

石窟寺及石刻

(摩崖石刻)

 明万历三十六

(1608年)

大岙村尖峰脑岗墩山麓

1987年3月

东海云龙摩崖石刻

黄龙乡

县保

石窟寺及石刻

(摩崖石刻)

 清光绪三十四年间

(1808年)

峙岙村元宝山朝西北山麓大元宝石上

1988年8月

蒋纪周烈士纪念碑

嵊山镇

县保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烈士墓及纪念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8年)

泗洲塘村

1987年3月

五龙鱼雷洞

五龙乡

县保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军用建筑及设施)

中华民国

田岙村船厂周边

1987年3月

群贤毕至摩崖石刻

洋山镇

县保

石窟寺及石刻

(摩崖石刻)

清光绪十四年

(1888年)

 

圣港社区圣姑礁摩崖群北侧之三姑礁上

1988年8月

泛波摩崖石刻

洋山镇

县保

石窟寺及石刻

(摩崖石刻)

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圣港社区圣姑礁摩崖群北侧之三姑礁上

1988年8月

洋山天后宫

洋山镇

县保

古建筑(坛庙祠堂)

清代

圣港社区东平港61号

1988年8月

金平天后宫

菜园镇

县保

古建筑(坛庙祠堂)

清代

金鸡岙村(无门牌号)

1987年3月

鲲鹏化处摩崖石刻

洋山镇

县保

石窟寺及石刻

(摩崖石刻)

明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

小洋小观音山山麓

1988年8月

倚剑摩崖石刻

洋山镇

县保

石窟寺及石刻

(摩崖石刻)

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

小洋小观音山山麓

1988年8月

海阔天空摩崖石刻

洋山镇

县保

石窟寺及石刻

(摩崖石刻)

明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

小洋小观音山山顶

1988年8月

沙帽礁沉船遗址

菜园镇

县保

古遗址(水下遗址)

清光绪三十年

(1904年)

青沙村北鼎星岛

外皇坟山沙帽礁下

2011年9月

嵊泗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菜园镇

县保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烈士墓及纪念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6年)

东海社区宫山顶

2011年9月

中大街88号民居(王宝龙宅)

菜园镇

县保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传统民居)

中华民国

青沙村中大街88号

2011年9月

张良财墓

枸杞乡

县保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中华民国

石浦村西南小山坡上

2011年9月

黄沙福寿宫

黄龙乡

县保

古建筑(坛庙祠堂)

清光绪

黄沙村村委右侧

2011年9月

东海龙云摩崖石刻

黄龙乡

县保

石窟寺及石刻

(摩崖石刻)

清光绪年间

峙岙村小黄沙弄34号对面朝西北石崖上

2011年9月


  花鸟灯塔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花鸟乡灯塔村西北端,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灯塔坐北朝南,灯塔及附属建筑呈西北、东南走向,总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花鸟灯塔属国际灯塔,规模居远东第一,是国内外船舶出入长江口的主要导航设,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分设电台、活动室、办公室、灯房、宿舍、机房、油库等。建有灯塔专用码头,灯房占地面积12、56平方米,为砖砌圆形建筑,上黑下白,塔高16、5米,灯高海拔89米。灯塔由灯源、无线电指向标及雾警三部分组成,灯源原设有白炽灯,现改用3000瓦牛眼、四眼器灯透镜,用强大的电光源于夜晚导航,白光每15秒1闪,射程24海里,有无线电指向标、雾警发声器、备用灯等。2001年7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鸟灯塔是我国重要的导航设施,为研究国际航海史、清末外交史具有深远的意义。

  白节山灯塔位于嵊泗县菜园镇小关岙村白节山(岛)上南端,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主灯塔坐北朝南,为白节峡主要导航设施之一。白节山灯塔由灯塔、水井、附属房组成,分布呈南北长方形,建筑总面积181平方米。灯房台地面积9.07平方米,系铁架混凝土结构。圆柱形,红白横纹。塔高14.3米,灯高海拔75米。光源原以煤油为燃料,后改为柴油机发电,现为太阳能发电。灯罩为牛眼式透镜,灯质为红白两色,每60秒钟交换发光1次。亮度500瓦,射程22海里,原有雾炮2门,雾天每隔2分钟放射一次,以声导航。备用灯,白色定光射程8海里,1883年由英国人建造,1937年被日寇占领,1945年日寇投降后由国民政府接管,1950年7月嵊泗解放,属交通部管理,改为电光源。1969年移交海军航保部,1980年归上海航道局管理,现为宁波航标处嵊泗航标站管理。白节山灯塔从建造到现在一直作为我国主要并且较早导航设施之一,白节山灯塔2009年6月公布为舟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它为研究我国导航史及灯塔史提供实物依据。


  山海奇观摩崖石刻位于嵊泗县枸杞乡里西村里西岗墩峰顶巨石上,石高6.2米,宽8.2米,厚1.4-1.7米,东壁镌刻“山海奇观”四个巨擘大字,刻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面朝东方,字分两行直书楷书阳刻,字高1.6米,宽1.4米,石刻分布面积20平方米,下有落款42字,字高0.27米,宽0.25米:“大明万历庚寅春,都督侯继高统率临观把总陈九思、听用守备宋大斌、游哨把总詹斌、陈梦斗等督汛于此”,为楷书阴刻。1979年6月公布为舟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该石刻是我县发现最大,刻工较为精良的摩崖石刻之一,为研究我国明代抗倭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茶园山侵华日军炮台群位于嵊泗县黄龙乡南港村茶园山山顶,建于1940年左右,总分布面积为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有大小8个炮台组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的炮台3只,直径为8米,排列较散,呈“L”字型分布,高1.7米,内壁分布1*1米,深1.6米的猫耳洞四只及深2.5米弹药洞一只。小炮台5个, 直径为3.2米,排列集中,呈“M”型分布,高0.9米,内壁分布0.6*0.6米,深1米的猫耳洞四只。2009年6月公布为舟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脑山灯塔位于嵊泗县洋山镇圣港社区唐脑山(岛)西顶。坐东朝西,占地约230平方米,灯塔基座占地25平方米。唐脑山灯塔为白色砖房,高7米,灯高海拔30米,白光每十秒钟连闪3次,射程15海里,雾笛遇雾天每90秒钟鸣笛4次,每次鸣叫5秒钟,备用灯白色定光,射程8海里,建筑面积150平方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英国人建造,现归上海航道局管理,目前为无人灯塔。唐脑山灯塔在1996年进行外部装修,现围墙内附属房已废弃使用,围墙外附属房已坍塌,唐脑山狭长形,东南——西北走向,长320米,宽100米,面积0.032平方千米,是我国南部沿海航线出入长江口的重要导航设施,2009年6月公布为舟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唐脑山灯塔为研究我国航海史,灯塔史提供实物依据。


  瀚海风情摩崖石刻位于嵊泗县黄龙乡大岙村西南鸡分脑岗墩山麓,镌刻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面朝东北,分布面积约20平方米。在鸡分岭东北面60度倾斜面的中下部镌刻瀚海风情四个大字,字径0.8米转方,字迹雄健浑厚。左有落款39字,右有落款15字,大字及左侧小字保存尚好,右侧小字及”瀚”字右上角于1971年大岙村建造海堤时被毁,何人题词待考,现知落款中有“差浙府都督处邵令导书”“参将刘炳文游击将军陈梦斗同签”等字。瀚海风情摩崖石刻1987年3月公布为嵊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明朝名将刘炳文、陈梦斗等来我县巡海督汛及抗击倭寇时留下题刻的,对研究嵊泗人文历史及古代军事巡海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海云龙摩崖石刻位于嵊泗县黄龙乡峙岙村元宝山上,石刻面朝南方,分布面积约20平方米。元宝石分大小两块, 大元宝石前壁,有东海云龙摩崖石刻四个大字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方峻挺拔,每字高0.68米,宽0.55米。落款小字41个已模糊不清,另仿镌篆章一枚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808年)四明张传隆巡海时所题刻。1988年8月公布为嵊泗县文物保护单位。

 

  蒋纪周烈士纪念碑位于嵊泗县嵊山镇泗洲堂村岗墩,建于1958年,面朝北方,占地400平方米,主碑系方塔形建筑物高6.5米,1.4米见方。正面(北侧)为“蒋纪周烈士纪念碑”;东侧镌刻中共舟山地委,舟山专署碑文;西侧镌刻“烈士舍身救人,英雄事迹永留人间”;南侧为烈士生平简历和英雄事迹。1987年3月公布为嵊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东海渔场渔业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五龙鱼雷洞位于嵊泗县五龙乡田岙村船厂周边,洞口朝南方向,占地360平方米。日寇占领嵊泗列岛期间,设司令部于田岙,在菜园镇高场湾、马关镇马迹山,五龙乡小田岙、大小黄沙等地建造鱼雷洞,以供日军海军陆战队放置鱼雷艇。至今小田岙、小黄沙4处保存完整。洞高3米左右,宽3米左右,长15—30不等。洞呈半圆形,系钢筑混凝土结构,中可藏鱼雷艇1艘,洞皆位于沙滩上缘,有船轨直达海中以供鱼雷艇出入,五龙鱼雷洞是日寇侵华之罪证,1987年3月公布为嵊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群贤毕至摩崖石刻位于嵊泗县洋山镇圣港社区北侧圣姑礁上。圣姑礁摩崖群在三姑礁东向朝南石壁上,分布面积2平方米。全岛石骨凌厉,中有石峰,凌空突起,危崖削石,高达十三四米。圣姑礁摩崖群下有一小庙,曰圣姑神庙,庙后削壁上有摩崖三方,其中群贤毕至直书,字高0.36米、宽0.28米,劲峭瘦硬,铁笔银画,左落款12字,右落款32字,字迹己不清,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湘潭雷玉春等7人巡海至此所题。群贤毕至摩崖石刻1988年8月公布为嵊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姑礁摩崖石刻群是我县不可多得的有特色的文化及旅游胜地,对研究嵊泗人文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泛波摩崖石刻位于嵊泗县洋山镇圣港社区北侧圣姑礁上,分布面积2平方米,泛波两个大字每字高约0.5米,宽0.4米,左边落款11字,勒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右边落款因风化不清。泛波摩崖石刻1988年8月公布为嵊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姑礁摩崖石刻群是我县不可多得的有特色的文化及旅游胜地,对研究嵊泗人文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洋山天后宫位于嵊泗县洋山镇圣港社区东平巷61号,坐北朝南,建于清中期,占地面积175平方米左右,洋山天后宫被称为老宫,由大殿,厢房,戏台、台门组成。有二百多年历史,四合院式建筑整体呈长方形,长29.6米,宽9.3米,中间一戏台长宽为4.8米。天后宫为纪念宋代福建莆田县贤良港出生的林墨,她熟谙水性,常渡海极助遇险船工和渔民,死后被奉为神抵,立祠供奉,尊称妈祖,并成为人们信仰的海神。解放初,洋山天后宫改作小学,文革期间作为渔业生产盐房及大队仓库。文革后期己成危房,现宫庙建筑进行翻修,保存部分原建筑材料构件及香炉一只,这里还有一古老习俗”点香炉”,岛上老人作古,不管多晚第一根香在这里点燃,以祈求逝者踏鳌西归,生者平安。洋山天后宫1988年8月公布为嵊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洋山天后宫是我县保存较好的天后宫之一,为研究海岛民间信仰文化及宗教习俗提供实物依据。


  金平天后宫位于嵊泗县菜园镇金鸡岙村,建于清中期,座西朝东,占地面积652平方米。由正殿、戏台、厢房、门房等构成整体。正殿面阔三间,正脊隆起,脊间镂空元宝纹饰。脊西侧对立卷尾,明间抬梁式,前双步后四步加檐柱,供奉天后娘娘,通面阔8.9米,通进深6.5米。明次间,柱间通阔无隔断,明间开6扇红漆格扇木门,次间上为玻璃格扇,下为石板楹墙,南北两厢房,厢房各四间,门房前一步后四步,檐柱山墙砌起,左右小隔间。戏台位于天井进门前殿,为混凝土结构,歇山顶,脊尾对称龙首螭吻。前后四角飞檐,戏台上下台阶左右铁栏杆,与柱相接。戏台靠墙面砌起,中间置文物标志碑,天井水泥抹平,中间放置蜡烛台罩。金平天后宫1987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海岛民间信仰与海洋文化提供实物依据。



  鲲鹏化处摩崖石刻位于嵊泗县洋山镇小洋村小观音山朝南山腰中,鲲鹏化处摩崖石刻面朝南方,分布面积10平方米。鲲鹏化处摩崖石刻直书、行楷,线刻,每字高约0.85米,宽约0.65米,左有落款31个字,由于雨水冲刷己辨别不清,据考证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游兵都司张文质所书。小观音山摩崖石刻共有八处,刻于由大小天然石碑上。鲲鹏化处摩崖石刻1988年8月公布为嵊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嵊泗人文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倚剑摩崖石刻位于嵊泗县大洋镇小洋村小观音山朝西南山麓中,石刻面朝西,分布面积27平方米,横书、楷体,阳刻,每字高3.8米,宽3.5米,左落款为”癸丑夏楚人李楷书”。石刻中间有”中流砥柱”四字,横书、楷体,阴刻,每字分别为40公分乘40公分,从雕刻手法上来看系后期制作,是否李楷所书需要进一步考证。据落款及史籍记载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举人昌乐县知县李楷所书,倚剑二字堪称“大字王”,遒劲奔放,豪气撼人,是迄今发现的舟山市最大的摩崖石刻。倚剑摩崖石刻1988年8月公布为嵊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嵊泗人文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海阔天空摩崖石刻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大洋镇小洋村小观音山山顶朝西处,分布面积2平方米,石刻横书、楷体,线刻,每字高0.7米,宽0.55米。左边落款9字”游兵都司新安张文质”,右边落款6字“万历戌申春立”,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游兵都司张文质所书,海阔天空摩崖石刻是我国将士守卫海疆抗击倭寇的主要历史史迹,1988年8月公布为嵊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嵊泗人文历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沙帽礁沉船遗址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菜园镇青沙村北鼎星西北侧沙帽礁下,沉没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2月),分布面积744平方米。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日军进攻沙俄占领的旅顺口,清朝政府无力制止发生在本国领土上的这场战争,只能宣布“中立”,4月23日,管带刘馗雄奉命率”海天”舰从烟台出发,赶赴江阴装运军火,以挤“辽西中立”之需。24日,军舰在海上遇上了大雾天气,到了晚上大雾越来越重,刘寇雄认为任务紧急,一路催促着军舰以20节以上的航速快驶,25日凌晨5点30时,海天舰撞上了北鼎星外皇坟岛附近的沙帽礁上,据当时住在北鼎星岛上的居民反映,在军舰撞击时,每户人家的碗盆都发出了啷啷的响声。海天舰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向英、德等国订购中的40多艘舰艇中的一艘,其中巡洋舰7艘,而“海天”号和“海圻”号是北洋水师中吨位最大、装备最好的旗舰。2009年7月13日,舟山中国考古队通过声纳扫描得到信息:“海天”号舰体长62米,宽12米,船面三分之一已被打捞,指挥舱及机械零部件已被拆卸打搅殆尽,现场水深16米左右,舰体30度角斜搁于海底礁石边。北鼎星沙帽礁沉船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海军史及北洋舰队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嵊泗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嵊泗县菜园镇东海社区宫山山顶。座西北朝东南,占地660平方米。“嵊泗革命烈士纪念碑”原为“青沙烈士墓”,位于原青沙乡黄沙岙北侧山脚。为纪念1950年7月7日解放嵊泗列岛而英雄牺牲及在支前、国防建设等牺牲的近二百名烈士而修建。1996年迁于菜园镇宫山顶,碑身正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横书,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浙江省省长)薛驹同志所题。该纪念区长30米,宽22米,纪念碑塔基座长9米、宽7米,为水泥混凝土结构,四周围墙砌起,围墙前方后半圆,墙中轴线各有一通道,靠纪念碑左围墙开口道向烈士墓地,嵊泗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为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9月公布为嵊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嵊泗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研究嵊泗革命历史提供实物依据。


  中大街88号民居(王宝龙宅)位于嵊泗县菜园镇青沙村中大街88号,建于民国初期,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27平方米,为前后两个独立三合院组成建筑整体。中大街88号民居是嵊泗县最大格局最完整的院落式建筑,前院池塘内置绿眉毛船,石雕围栏有台阶可上下接池水,正房面阔三间带东西厢房,穿斗结构用八柱,檐前设走廊,通面阔15.30米,进深8.1米,后院正屋面阔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穿斗式梁架。前后院都为青瓦硬山顶,四周围墙护院,内铺长方形青石板,雕花漏水,整个建筑灰墙青瓦,红门黑柱。该建筑1928年从岱山整体移建而来,解放初至文革期间作为县水产公司渔需部仓库放置渔具,石板地面损毁严重,“破四旧”其间部分雕塑构件被毁,后期建筑一度荒废, 现前院改为“青沙渔俗风情馆”,后院改为“青沙老年活动室”。中大街88号民居是我县已发现保存最为完好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对研究嵊泗人文历史及建筑艺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良财墓位于浙江嵊泗县枸杞乡石浦村西南小山坡上,座东北朝西南,占地30平方米,建造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该墓葬离石浦村最高居民住宅不足50米,雕工精致,图案花纹文字秀丽,是江南近现代墓葬建筑的代表。墓室为三域,平地起墉,四周石块砌起,顶部水泥抹平,道地石板铺面,用石栏杆围砌而成,栏杆望柱分别雕有石狮、石象,碑首饰有“八仙过海”和“福禄寿三星”人物图案,墓碑横置,自左向右楷体阴刻“张公良财之墓”,左小字刻“民国念三年季秋月”,右小字刻“同室林氏,子:信德、富、连;孙:永庆、全、槐、品、辰,仝造”。墓志两侧左联“清泉石上流”右联“明月松间照”,墓碑上首雕刻双龙戏珠,下首楷体阴刻“山青水绿”,左右望狮一对。张良财墓的发现为研究海岛的丧葬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黄沙福寿宫位于嵊泗县黄龙乡北岙村村委会办公楼西南侧,建于清光绪十二年十二月(1886),宫庙座东南朝西北,占地194平方米,由正殿、戏台、台门等构成整体。正殿面阔五间,青瓦硬山顶,正脊隆起,脊间镂空元宝纹装饰,脊两侧对称各立两对龙首螭吻,黄彩卷尾。螭吻侧各顺尾面形成重脊,共四条。明间抬梁式,前双步后四步带前廊,进深三柱九檩,花瓶状驼峰对称,龙首倒元宝。后山墙正上为单室神龛,龛前摆平面供桌,明次间柱间通阔无隔断,左右梢间山墙穿斗式,进深八柱九檩,左梢间后金檩下立木板隔断形成小隔间,地面另筑起高约0.5米的平台,正殿前立面每间各有四扇红漆格扇木门,左梢间上为格扇,下为砖灰楹墙。檐下挑出龙首月梁,三跺斗拱,下承鼓形石柱础。明间地面水泥抹平,廊下及天井处现都以方形大理石规则拼铺,殿前三级踏跺。正殿正对戏台,歇山顶结构,脊尾对称,龙首螭吻,前双角飞檐,元宝形滴水,方形石台柱,柱边抹角,左柱题刻”及时行乐破工夫明朝早些来”,右柱题刻”逢场作戏把往事今日重提起”,落款刻”民国十八年夏”,台面木板拼铺,高于天井约0.8米。台门在戏台右侧,门楼单檐双面坡,形成三叠落马头墙式,楼面灰塑彩绘,围墙波浪式,连接正殿左侧与台门三叠门楼处,台面前另有栏杆等构件。2011年9月公布为嵊泗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沙福寿宫做工考究是嵊泗县己知古建筑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宫庙之一,为研究海岛信仰习俗及建筑艺术具有深远意义。


  东海龙云摩崖石刻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黄龙乡峙岙村小黄沙弄34号对面朝西北石崖上,分布面积约5平方米,该石刻雕琢于清光绪年间,刻于高13.20米、宽11.90米的石崖中上部,面朝西北,摩崖石刻双线外框,横额阴刻楷体书”东海龙云”四字,题款位于横额右上角,字迹己风化不清,据调查及字迹现示应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海云龙摩崖石刻为同时代题刻,东海龙云摩崖石刻的发现为研究黄龙海洋文化与石刻书法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闭窗口】